近日,金中都(今北京)城墙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发现金中都外城护城河、城墙、马墙、顺城街道路等外城城墙体系,并了解了这些遗迹的形制结构和营建方式,为复原金中都结构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13日,探访了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高楼村工地。

  为什么重要——北京建都肇始之地

  专家说,金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中居重要地位。不论是燕国的蓟城,还是隋唐的幽州,这里只是我国北方的一处边防重镇;到辽代,它成为陪都南京,地位显然大不相同;而在金代,它才开启作为国家统治中心的历史,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并改称中都。

  金代仿照辽代,共设5个都城,除中都外,还设有4个陪都:南京开封、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和西京大同府。史料记载,金中都是在唐幽州和辽南京基础上向南、东、西三面扩建而成。金中都城位于今北京城西南,近正方形,周长16.5公里,设12个城门。出右安门沿护城河西行至丰台区凤凰嘴村,是城西南角;西城区复兴门外黄亭子是城西北角;宣武门内翠花胡同是城东北角;永定门豁口外四路通是城东南角。通过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记录,人们可遥想当年金中都琼楼玉宇、富丽堂皇的景象。然而,迁都仅仅62年之后,1215年,金中都被蒙古铁骑攻陷。蒙古贵族本没有在此地建都之意,因而在大肆劫掠一番后,一把火将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化作断壁残垣。

  此后的元大都,在其东北方另起炉灶,金中都作为“南城”继续使用;元末明初之后,金中都城逐渐被废弃。沧海桑田,这块北京建都的肇始之地,日渐隐匿在历史的尘埃中。如今,莫说宫阙早已灰飞烟灭,连金中都城墙在地表也仅存南城墙万泉寺、凤凰嘴和西城墙高楼村3处。它们是研究北京历史和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在1984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挖掘——考古发掘实证史料

  关于金中都的城墙,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曾做过考古调查和勘探,但因没有正式发掘,所以关于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始终未有确切的认定。作为都城发展史研究不可缺少的环节,搞清金中都的结构布局、城市面貌等,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搞清城市的历史文脉也是北京市、丰台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谆谆嘱托的具体举措。

  本次考古工作是首次对金中都外城城墙开展考古发掘。2019至2020年,共发掘面积2900平方米。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张中华介绍,首次发现金中都外城护城河、城墙、马面、顺城街道路等外城城墙防御体系,并了解了这些遗迹的形制结构和营建方式。

  马面,指的是古代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一个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项目负责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丁利娜表示,马面的发现是个惊喜。囿于周边的楼宇道路,考古工地面积很小,而且当时地面还有不少树。没想到发现了马面的线索。他们追踪着蛛丝马迹,终于搞清楚马面长约20米,宽约7米。

  记者注意到,这个马面的边角是圆的,而非常见的方角。丁利娜表示,这确实是与众不同之处,马面多是矩形,而这里则是圆角长方形。但由于目前可知的同时期马面资料不多,所以还不足以进行横向对比。同时,城墙上的夯窝大小、密度与马面上的不一样,她解释,这说明二者不是一次筑成,通过遗迹可知马面是在城墙外二次增筑的,而且还在其外围发现了包砖痕迹。

  在工地的东北角,有一个略呈S形的土堆。乍一看,它与工地上其他土堆没啥区别,然而,上有蓝色彩钢棚、四周有铁栅栏,摆明了它的卓尔不群。走近可以在土堆下部石砌的墙裙上看到北京市文物局立的介绍牌——金中都城墙遗址。这样的地面遗存目前只剩3处,记者看到的这处属于金中都的西城墙。

  此次发掘共发现城墙遗迹5处,总长约60米,底部最宽处达24米。张中华表示,由于缺乏城墙高度的记载,所以目前对城墙顶部宽度无法进行科学推算。

  护城河遗迹的发现是本次考古发掘的重头。考古人员在西城墙外找到了护城河的东西两岸,确认了河宽约66米,距西城墙16米。记者看到,护城河遗迹最底部的泥质较为细腻、颜色明显偏深。北京市文物局考古处处长郭京宇介绍,这是古河道的堆积,金中都有意识地改造、利用古河道,建成了护城河。

  本次发掘中,还在南城墙下发现了叠压的唐代墓葬和辽代墓葬。葬于城外是我国的传统做法,而在墙体下发现前朝墓葬,则用事实证明了金中都是在唐幽州、辽南京城基础上扩改建的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