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021年2月,为配合新昌县岙桥里拆改区基建项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新昌县博物馆,对新昌县岙桥里拆改项目工程工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新昌县南明街道梅湖社区岙桥里。

浙江新昌明代光霁桥考古发掘

岙桥里地理位置图

  本次发掘的目的是揭露传说中的宋代石拱桥,当地俗称“岙桥”,“岙桥里”地名即由此而来。该桥位于岙桥里原102号民居南侧,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城市建设而被埋于地下。经过近三个月的考古发掘,岙桥重见天日,拱桥结构形态及周边肌理基本明晰。

浙江新昌明代光霁桥考古发掘

“光霁桥”航拍(正视)

  岙桥为半圆形单孔石拱桥,南北向横跨于小溪流上。北端正对原吕衷谦大院台门,南端正对鼓山东路,方向为北偏东18°。桥全长7.5、宽2.7、净跨度5.9米,矢高2.6米。拱券为纵联分段并列式结构,最高处由5道纵联石构成,每道纵联石宽0.55米,拼接处以榫卯、铁钉相连,拱券顶东侧券石刻有“□霁桥”三字桥名。桥面无存,两端是阶梯式石质坡道,坡道两边施垂带,垂带宽0.38米。南侧引桥及南北两岸以鹅卵石镶嵌。

浙江新昌明代光霁桥考古发掘

“光霁桥”航拍(南-北)

浙江新昌明代光霁桥考古发掘

“光霁桥”航拍(东-西)

  根据建筑形制判断,该桥年代应为明代。在新昌境内,现存明代古桥仅剩天姥古道上的潽济桥,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拱桥与潽济桥均为单孔石拱桥,形制相似,规模相近,但以榫卯结构加固的造桥工艺在新昌境内尚属首次发现。

  “□霁桥”桥铭,查清康熙《新昌县志》载“光霁桥,在县治东北”[1],今岙桥里即位于原县府东北处,结合券石残存字样,我们认为该桥就是“光霁桥”。

浙江新昌明代光霁桥考古发掘

券石刻字“□霁桥”

  新昌古桥名,多寓意吉祥,如定安桥、吉安桥、如意桥等,但部分桥梁则有其典故。“光霁”出自北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光风霁月,用以形容胸襟开阔,其命名应与新昌南宋先贤石墪有关。

  石墪,字子重,号克斋,新昌人,以理学名世,在任泉州同安县丞时,曾与朱熹共事交好。石墪曾著《中庸集解》,朱熹为其作序并删定为《中庸辑略》,今存两卷,收入《四库全书》。

  石墪家住新昌梅湖村,曾建涉趣园,即今梅湖社区岙桥里。明万历《新昌县志》载:“梅湖村,在县治东北”[2]。清康熙《新昌县志》载:“梅湖村,在醉湖,回澜桥”[3];“涉趣园,宋石子重建营,中有洗心亭、栖息阡、双清阁”[4]。朱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常往来新昌,于南明山题《水帘谷诗》[5],二人互动密切,多有书信往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答石子重》,朱熹称赞石墪“足见比来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气象”[6]。光霁桥,因此得名。

  南宋石氏是新昌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之一,民间传说“同朝十学士,六部五尚书,一门三状元,四代九御史”,陆游称其“浙东右族,石氏为大”,创办石溪义塾、鼓山书院,在新昌文化史留有深刻烙印。

  本次揭示明代光霁桥,既是南宋大儒石墪的纪念物,更是新昌县城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我们建议对光霁桥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在后续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加以保护、利用,并将其打造成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为新昌县城增色添香。

  注释:

  [1]康熙《新昌县志》卷十一《水利志·桥梁》,第3页。

  [2]万历《新昌县志》卷二《区域志·村墟》,第8页。

  [3]康熙《新昌县志》卷一《疆域志·村墟》,第4页。

  [4]康熙《新昌县志》卷四《山川志·园》,第10页。

  [5]康熙《新昌县志》卷十八《序志·山川艺文》,第23页。

  [6]朱熹:《朱子全书》册二十《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