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称南非斯泰克方丹洞穴中发现的367万前“小脚丫”属于普罗米修斯南猿

新研究称南非斯泰克方丹洞穴中发现的367万前“小脚丫”属于普罗米修斯南猿

新研究称南非斯泰克方丹洞穴中发现的367万前“小脚丫”属于普罗米修斯南猿

据中国科学报(宗华):20多年前,古人类学家开始不辞辛劳地挖掘南非一个洞穴深处被岩石包裹的古人类骨架。近日,他们首次提供了关于这副被称为“小脚丫”的骨架的深度测量结果。“小脚丫”是化石记录中最完整的古人类。研究人员表示,该骨架约有367万年的历史,是南方古猿的成员,并且来自一名年长女性。不过,它如何融入古人类进化的更广阔画卷以及属于哪个物种,在相互竞争的研究团队间引发激烈争论。

这个正式名称为StW 573的样本于1988年在南非斯泰克方丹洞穴系统中被发现。金山大学古人类学家Ronald Clarke及团队在过去20年间,小心翼翼地将它从掩埋了几百万年的岩石材料中释放出来。

如今,在4篇正接受《人类进化期刊》评审并已被发表于bioRxiv预印本服务器的论文中,Clarke和同事提供了关于这副骨架的期待已久的分析。他们介绍说,基于化石附近沉积物的年龄推断,“小脚丫”生活在约367万年前,比此前认为的早了约100万年。该骨架相对较小的身材和特定头骨特征表明,它可能是一名年事已高的女性,且大脑容积为408立方厘米,约是现代人大脑的1/3。“小脚丫”在生命早期明显患有前臂外伤,同时相对较长的腿表明,它可能更多时候在直立行走而非在树木间穿梭。

基于较早数据,很多古人类学家认为,“小脚丫”是非洲南方古猿的一员。这是一个已得到确认的直立行走家族,生活在330万~210万年前。很多其他南非样本,包括一些来自相同洞穴的样本,都被指定为这个物种。

不过,Clarke认为,很多特征将“小脚丫”和附近至少十几块其他化石同非洲南方古猿区分开来。前者包括更大、更扁平的脸以及更宽的眼眶距离,较大的犬齿和前倾的门齿,较大的上颚,略凸的额头。Clarke介绍说,牙齿磨损的差异表明,非洲南方古猿是杂食性的,而“小脚丫”及其近亲大多数时候是素食主义者。这表明,约300万年前,应该有两种古人类生活在上述洞穴附近。

Clarke认为,“小脚丫”的特征同人类学家Raymond Dart在1948年提出的普罗米修斯南猿最为匹配。未参与该工作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进化人类学家Dean Falk表示,Clarke的论证“很有说服力”。如果Clarke是对的,这意味着之前“每个人都把两个物种混成了一个”。Falk说,知道它们实际上是分开的,有助于阐明该地区哪个物种催生了后来的物种,从而填补进化学上的若干空白。

然而,这种划分迅速招致金山大学古人类学家Lee Berger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古人类学家John Hawks的反对。在一篇日前发表于《美国自然人类学杂志》的论文中,两人提出,对普罗米修斯南猿的定义并不明确,因此不应当被用于分类。Berger进一步表示,上述化石的年代不可能像Clarke团队宣称的那么久远。他认为,其头盖骨在几百万年间被扭曲到无法进行精准测量,除非开展大规模的重建工作。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古人类学家William Kimbel同样不赞成Clarke的结论。他认为,下一步应当分析在南非和非洲东部发现的上百块其他南方古猿化石,并且计算一个物种间可能出现多大变化。之后,研究人员才能断定“小脚丫”是否超出这个范围。如果真的这样,它可能确实应被标记为一个独特的物种。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