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歙县发现恐龙新属种——地博安徽龙

黄山市歙县发现恐龙新属种——地博安徽龙

黄山市歙县发现恐龙新属种——地博安徽龙

据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通讯员 黄慧 宇世明):记者日前从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获悉,在黄山市歙县发现的新恐龙类群化石,成功建立一新的蜥脚类(长脖子大型陆生植食性恐龙)属种——地博安徽龙,也为中国马门溪龙科恐龙分异、演化与对比提供了新材料,为安徽的恐龙家族再添成员。

新恐龙属种 地博安徽龙 与安徽黄山龙是近亲

“这是我省在以往恐龙各类化石发掘基础上进行研究,于2018年发表的新成果”,恐龙新属种论文第一作者、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博士任鑫鑫介绍,这篇论文刊登在《Historical biology》(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标志着这项研究成果正式在全球发布。

恐龙新属种被命名为地博安徽龙,发现于我省黄山市歙县王村镇鸡母山,研究材料包含左侧的肱骨、尺骨和桡骨。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蜥脚类恐龙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中国马门溪龙科恐龙分异、演化与对比提供了新的材料。

该类蜥脚类恐龙是我省发现的第二个蜥脚类恐龙类型,在此之前同一地区同一时代该馆黄建东博士等也曾发表研究成果,蜥脚类新类型——安徽黄山龙 , 大约距今1.7亿年左右。本次研究进一步通过分支系统学研究证明地博安徽龙与安徽黄山龙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其他马门溪龙科内属种相比我省的这两个类群更接近于峨眉龙。

任鑫鑫说,蜥脚类恐龙是一类具有长脖子的大型陆生植食性恐龙,大约出现于早侏罗纪晚期(时长约1.996亿年前~1.455亿年前)到白垩纪晚期(时长约1.45亿年前~6600万年前)灭绝,它们在很多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的陆生群落中起主导地位。

恐龙化石 徽州区最早发现 肿头龙骨骼化石

任鑫鑫介绍,1970年10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古所) 侯连海等在黄山市徽州区择树下村发现原始肿头龙骨骼化石及不明显的足印化石,揭开了安徽恐龙家族化石遗迹的发掘历史。该类恐龙特征是头盖骨增厚、平到拱起,表面(尤其四周)有许多骨质突起。早在1856年,世界范围内就开始对这类恐龙进行研究,至上世纪70年代仅发现6属12种。黄山市徽州区,是当时我国一个新的中生代爬行动物地点,肿头龙化石材料的发现也成为徽州区当时确定地层时代的唯一可靠依据之一。

徽州区的这一原始肿头龙化石,表现出与鹦鹉嘴龙类(距今约1.23亿年~1.1亿年,被认为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可能存在着密切关系,如头骨都比较高且粗厚,颧骨稍向外伸等。

我省还有一处恐龙骨骼化石发现于黄山市歙县横关乡横关村至屯溪区塘尾村新开徽杭高速两侧,以鸡母山为中心,恐龙骨骼化石被发现,是皖南乃至华南首次发现中侏罗纪恐龙。

据了解,当初这里的恐龙骨骼化石由当地一名民工于2002年7月5日在参加公路施工时,以“奇石”收存。省考古队于当年8月20日~9月20日,在公路南侧的鸡母山开展了400平方米抢救性发掘,共出土恐龙尺骨、肋骨等142件。

恐龙足迹 道教名山齐云山恐龙脚印密集

任鑫鑫介绍,我省第二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恐龙化石发现,位于休宁县境内的道教名山齐云山。

齐云山位于休宁县城西15公里,面积110平方公里,不仅有数量庞大的摩崖石刻、秀美的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还有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更有在中国古生物史上珍贵的恐龙脚印遗迹。

齐云山小壶天隐身于悬崖绝空之处,一方清凉世界,早有恐龙捷足先登。齐云山地区的恐龙化石经专家鉴定属于兽脚类,是中生代白垩纪时期(距今约1.2亿年~6500万年之间)形体庞大的陆上爬行动物,常在河湖边吃树叶、饮水、栖息繁衍。恐龙群体行走踩出的印坑被泥沙充填,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形成恐龙遗迹化石。新生代地壳运动使陆上湖盆抬升为山岳,具脚印化石的岩层面被风化剥蚀出来,下面的泥岩脱落, 上覆充填的泥、砂比较固结, 就留下了模体足印负型化石。

小壶天景点处分布有50多个脚印, 大多朝着西南方向。大者长35厘米,宽25厘米,掌深明显;小者仅长10厘米,宽小于10厘米,掌深1厘米。从脚印大小不等的情形看,可能为一只或两三只较大的恐龙带着数只小恐龙一道行进。大恐龙催促或等待小恐龙跟上队伍时,还留下了坐憩时尾巴支撑的印迹或拖迹;此外可见恐龙离群后回归队伍时回头方向的脚印。趾间夹角较大的小足印, 则可能是脚掌尚未定型的小恐龙所留。部分清晰的脚印模体上, 还能分出左右足及关节、趾尖等不同部位、不同形态。左右足间的步距最大可达81厘米,表明恐龙的个体很高,腿很长,行走速度较快,利于觅食和迁徙。

恐龙蛋 我省多数恐龙蛋化石在皖南发现

任鑫鑫介绍,除了恐龙骨骼、恐龙脚印,我省还发现了不少恐龙蛋化石,这也使得我省成为国内“三位一体”恐龙化石遗迹发现最完整的省份之一。

我省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大多产于休宁县渭桥、太平湖黄土岭等地。在渭桥上暨村的恐龙蛋,是上世纪90年代末村民开采石料时发现,在一个不足1立方米的石块内存有10多个恐龙蛋化石,蛋表面大多有少许破损,或蛋体脱落后仅留下浅坑,个别为完整蛋。从外观上看,蛋体呈扁椭球状,长径8~9厘米,短径4~6厘米。蛋壳为青灰色,厚1~2厘米。

太平湖恐龙蛋产于大桥与公路交接处,有扁圆形和橄榄形两种蛋化石。在90平方米面积内共发现8窝,每窝少则4~5个,多则14个,各分布在不足1平方米的范围内。

比较来看,太平湖恐龙蛋个头大于渭桥恐龙蛋,专家推测当年生活于太平湖区域的恐龙个体也大于在渭桥的恐龙。

任鑫鑫说,此外我省还在齐云山脚下、黄山-祁门高速护坡(渭桥乡茶干村)、泾县——宣城公路边等地发现多处恐龙蛋化石。目前,宣城恐龙蛋化石藏于该市博物馆,尚未开启研究。

安徽恐龙 发现时间轴

1970年10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古所”) 侯连海等在黄山市徽州区择树下村发现原始肿头龙骨骼化石及不明显的足印化石

1992年12月, 中古所吕君昌等在齐云山小壶天景点处发现了恐龙脚印化石

1993年底, 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韩顺道等于屯溪新潭乡碧山岭膨润土采矿场发现恐龙骨骼化石

1995年1月, 黄山广运机械土石方工程队方舰鸣等在太平湖大桥接线公路黄土岭路段工地发现恐龙蛋化石

1995年3月, 332地质队区调分队王德恩等于休宁县渭桥乡上暨小村发现恐龙蛋化石

1995年4月, 332地质队区调分队余心起等于休宁县渠口乡上山根村发现恐龙脚印化石,于齐云山小壶天恐龙足迹化石点发现恐龙尾迹1处

1996年6月, 余心起等于齐云山雨君洞再次发现恐龙脚印1处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