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地区“李存孝打虎处”发现四个恐龙足迹化石

“李存孝打虎处”的“虎爪印”和“人足迹”,右上角为三维成像的“虎爪印”(摄影/邢立达)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地区“李存孝打虎处”发现四个恐龙足迹化石

“李存孝打虎处”的“虎爪印”特写(摄影/邢立达)

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黄海华):记者获悉,6月16日,中美古生物学家宣布,他们在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地区发现了四个恐龙足迹,而这些足迹长久以来被人们解释为“李存孝打虎处”的“虎爪印”和“人足迹”。该发现对研究中国白垩纪早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德煦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冉浩等学者共同研究,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内知名地学期刊《地质通报》上。

一位研究生猜测“李存孝打虎处”的足印像恐龙足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就在马陵山中生代白垩纪地层中,发现多处恐龙足迹化石。这些足迹化石清晰地展现在紫红色的粉砂岩层面上,造迹者包括小型蜥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等。“我们在2009年发表了该区的首篇恐龙足迹论文,并多次在该区开展考察,陆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足迹点。”邢立达介绍。

与那些暴露在野外的足迹不同,新沂市马陵山的恐龙足迹是当地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处景点,上面的足迹被认为是李存孝打虎的时候留下的人脚印和老虎足迹。2018年7月,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研究生王杨子看到一些马陵山恐龙足迹的新闻报道后,猜测新沂的“李存孝打虎处”的足印与恐龙足迹很相似,并通过社交媒体与论文作者取得联系。“我一直非常关注民间传说与恐龙足迹关联,看到王杨子提供的照片后非常激动,这些足迹是典型的恐龙足迹。”邢立达回忆道,“该地恐龙行迹的间距很有规律,模式清楚,爪痕明显,是典型的肉食恐龙足迹的特征。”邢立达随后两次组织了专家学者前来考察。

将继续挖掘民间传说来获取恐龙足迹的线索

“李存孝打虎处”景点的石碑上写着:“相传唐代十三太保李存孝力大无比,来此山为民除虎害,奋力打虎,虎迹逐灭。此处留下其足迹与虎蹄印各一。”在历史上,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是唐朝末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以力大和善战出名,在民间传说中号称唐末第一猛将。民间传说李存孝十几岁时为救父亲,打死恶虎,其英勇行为传颂至今。

“新沂发现的足迹长度约15厘米,有着尖锐的爪痕,古人从爪痕联想到老虎的爪子。”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告诉记者,“但猫科动物足迹的模式与蜥脚类足迹完全不同。我们将这个足迹做成3D模型,未来将与我馆大量珍贵的各类足迹化石藏品一起陈列在本博物馆中,向人们介绍这个镌刻在石头上的有趣故事。”

该景点的“人足迹”在世界各地多次被误认为人脚印,“这是因为兽脚类恐龙足迹的三个趾在长年累月的风化中消失,且由于地面泥泞又陷入了部分脚后跟,造成整体轮廓类似人足。”邢立达解释道。

首都博物馆考古专家陈郁表示,关于李存孝的景点非常多,马陵山足迹点很可能只是因为印记与虎、人的脚印相似,而引起民众与李存孝打虎的传说相联系,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邢立达也表示:“我们通过研究恐龙足迹化石,赋予了民间传说科学解释,对古生物分类演化提供系统的证据,填补骨骼化石缺失的证据。也就是说,在约一亿年前的新沂地区,生活着一批恐龙!今后,我们将继续挖掘民间传说来获取恐龙足迹的线索。”

目前,考察队的专家正在与马陵山风景名胜区及当地管理部门沟通,制定保护方略,让这片罕见的足迹得到更妥善的保护,并发挥更大的科学与科普价值。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