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分析表明小号化石标本并非不同属的霸王龙:它们只是孩子

骨分析表明小号化石标本并非不同属的霸王龙:它们只是孩子

骨分析表明小号化石标本并非不同属的霸王龙:它们只是孩子

骨分析表明小号化石标本并非不同属的霸王龙:它们只是孩子(Credit: Wikipedia/CC BY-SA 3.0)

据EurekAlert!:美国伊利诺伊州Burpee自然历史博物馆对两个骨薄片标本进行的新的检查解决了有关雷克斯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T. rex)小号标本究竟代表的另外一个不同的属还是只不过是它们同类中的“孩子”的一个长达数十年的争论,结果提示是后者。

作者说,这些标本属幼年霸王龙,它们在死亡前还没有经历过重要的突增生长。共同作者Scott Williams在相关视频中说:“这甚至要[比它们作为另一个不同的属]还酷,因为这告诉我们,在它们从具有这些奇妙刀状齿的线条流畅、苗条、行走快速的T. rexes成长为我们所熟悉的步伐缓慢、碾压性庞然大物霸王龙时经历了剧变。它还告诉我们,这些动物可能在所有的年龄段(即使在幼年时)都主导着它们的生态系统。”

这些结果支持这样的假说:霸王龙在发育后期经历了一个指数性生长时期。它们还支持: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头骨标本实际上属于一个年轻的霸王龙,该标本于1988年被分类为另一个不同的属(Nanotyrannus)。尽管大多数的专家现在都拒绝了该标本属于另一个不同类别恐龙的看法,但先前的研究用了Burpee博物馆藏的头骨之一的特征来证明该分类的合理性。

为了评估该霸王龙标本的年龄和生长速度,Holly Woodward等人将Burpee博物馆的两个标本的骨纤维和其它微结构的构造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它们似乎还在生长,而其骨生长环呈现的是一种在成年动物中通常看不到的间隔模式证明了这一点。这些骨头还缺乏成年动物中存在的表示生长已经完成的紧密间隔的线条系列。研究人员通过计数标本中的轮列状生长标记来估测它们死亡时的年龄;这些轮列状生长标记是股骨和胫骨中的一系列线条,它们如同树的年轮一样记录着发育的时段。

Woodward和同事提出,在一段长时间的青春期之后达到十足大小的体型可能意味着幼年与成年霸王龙在生态系统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例如以不同的猎物为食。

相关报道:学者检验小型暴龙化石证非侏儒新品种只为成长期暴龙

据立场新闻:暴龙毫无疑问是现代最广为人知的恐龙,在大众眼中暴龙这种长达 40呎的庞然巨物,行动较速龙等小型恐龙笨拙,但会以强劲下颚与尖牙咬死几乎所有面前的猎物。因此在 2000年代初期,当伊利诺伊州罗克福特 Burpee自然历史博物馆收集到两个分别被称为 Jane与 Petey的较小型暴龙化石,有学者曾认为牠们与另一在 1942年发现的暴龙头颅骨,都属全新的恐龙矮暴龙属(Nanotyra nnus)。

然而元旦刊于《科学进展》的研究指说法不正确,这几个化石样本只属于未成年暴龙;学界亦可从中更了解暴龙成长期生长速度、新陈代谢率,以及成熟时骨骼和整体比例变化。

研究由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解剖系副教授 Holly Woodward Ballard领导,她指出历史上很多博物馆都喜欢收藏最大、最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恐龙化石将之展出,无视其他较细的化石。问题是,这些较小型的化石可能来自年轻个体。故此,学界一直在了解恐龙发育阶段上存在很大缺口,暴龙也不例外。

Ballard的团队从 Jane与 Petey的腿骨上取得薄片并进行详细的古组织检查。团队确定,两个样本的生长速度与现代温血动物如哺乳类和鸟类一样快,团队又计算骨骼中的年轮,情况类似计算树木年轮,结果显示 Jane与 Petey在去世时分别为 13岁和 15岁,属未成年的暴龙而非所谓的矮暴龙。另外,团队还从年轮中发现暴龙可能在某一年食物来源稀缺时,生长速度会变得较慢;相反食物丰富时,其生长速度会较快。

Ballard指暴龙需要长达二十年的时间才能会成年,期间可能会经历巨大变化,对比成年暴龙只「较笨拙」地咬碎猎物骨头,如 Jane和 Petey的年青暴龙可能步伐非常灵感,且有像刀一样的牙齿用于切割猎物。

1990年发现、现存于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 Sue是世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暴龙化石, Sue长约 12.3米、高 4米,死时约为 28岁, Jane则只有 6.5米长,而 Petey因为骸骨并不完整,只能估计与 Ja ne相似。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