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嵊州国道527二期工程沿线考古发掘工作进入扫尾,经过为期7个月的考古发掘,考古队在该项目范围内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墓葬150余座,出土文物1200多件。

跨越两汉到明清 嵊州国道527二期工程沿线考古成果喜人

  此次发掘缘于国道527二期建设工程,属于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嵊州527国道甘霖至长乐段工程项目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石璜镇和长乐镇,长乐江北侧。路线全长19.3公里,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米。2021年4-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部分路段进行了考古勘探,在下方山、苔苔山、郯城、白塔湾等4个地块发现了墓葬、窑址和红烧土堆积等遗迹,其中下方山、郯城地块均发现有相对密集的墓葬群。2021年10月28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嵊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该项目涉及的上述地块进行考古发掘。

  下方山地块和苔苔山地块涉及的墓葬以东汉六朝时期为主,多为砖室墓,均分布在缓坡地带,平面形状以长方形居多,少数为“凸”字形带甬道和排水沟。绝大多数砖室墓盗扰严重,保存较差,残存墓底。极少数墓葬存有墓壁,但变形严重,墓底铺地砖多见席纹或“人”字纹排列,少数墓葬存有三至五层铺地砖。多数墓砖有钱文、鱼纹、凤鸟纹、三角几何纹、莲瓣纹等纹饰,少数墓砖侧面可见“太康四年”、“太康八年九月五日”、“永嘉六年”、“梁大同十年”、“永和十一年”等纪年,以及“朱广达”、“杨”、“沈”、“明堂”等反映墓主人身份的信息。出土器物包括硬陶双系罐、盘口壶、双唇罐、罍、青瓷碗、盏、盘口壶、四系罐,铜釜、勺、铜镜、铜钱、带钩,铁剑、铁釜等。

  另有少数土坑墓,多位于山顶,平面形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打破生土,保存较好。少数墓葬棺椁痕迹明显,残存人骨,墓底有枕木槽或排水沟,墓外可见由板瓦和鹅卵石筑成的排水沟。随葬品中可见铜釜、铜锺、铜鼎、铜镜、带钩、印章、五铢钱币,硬陶双唇罐、盘口壶、罍、双系罐,陶器盖、铁剑、铁釜,琉璃耳珰等。另外还发现了漆皮痕迹。从出土器物看,随葬品呈现明显的东汉时期风格。

跨越两汉到明清 嵊州国道527二期工程沿线考古成果喜人

  此外,还在下方山和苔苔山发掘区内发现了少量宋代墓葬,常见葬式有单人葬、双人合葬和三人合葬墓。这一时期墓葬体量较小,仅能容身,墓壁采用错缝平砌,墓底未见铺地砖。墓葬中残存少量人骨、棺钉和棺木遗存,出土器物有韩瓶、碗、盏、铜镜、铜钗等,另有唐“开元通宝”、“淳化元宝”、“景德元宝”、“天禧通宝”、“明道元宝”、“皇宋通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元祐通宝”、“绍圣元宝”、“政和通宝”、“大观通宝”等宋代钱币。

  郯城地块内发现的墓葬数量最多,绝大多数为土坑墓,成片分布于山顶,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内置一棺一椁或双棺一椁,棺椁均已腐朽,仅残留痕迹,多数木棺底部残留板灰痕迹和棺钉,人骨保存较差,少数墓葬有排水沟。墓葬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较复杂,出土器物以高温釉陶为主,常见器物组合为鼎、盒、瓿、壶、罐、罍、钫等,同时伴出少量泥质陶罐和印纹硬陶坛、罐、罍等,另有个别墓葬中出土陶纺轮、陶质麟趾金,铜构件、铜镜、印章、琉璃璧、料珠等。郯城地块土坑墓的年代均为西汉时期。

  同时郯城地块也发现少量砖室墓,年代从东汉、南朝至唐宋时期均有分布,砖室墓大多保存较差。

  此外,该地块南侧还发现了8座砖窑,呈东西向一字排列,方向为南北向,保存较好。窑炉平面多呈葫芦形、圆形或椭圆形,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室、烟道组成,所有窑室均位于台地之上,操作间位于台地之下。窑室平面多呈圆形与椭圆形,均有三个烟道,所有窑内填土含大量砖瓦残片、红烧土、草木灰等,根据窑内包含物推断该这几处窑炉可能是专门为周边的晚期墓葬烧制墓砖的窑址。

  白塔湾地块的发现相对较少,共发掘墓葬9座,其中半数以上为明清时期的砖室墓,汉六朝时期和宋墓的发现数量不多,另外还发现了砖窑4座,结构与郯城地块的一致。

跨越两汉到明清 嵊州国道527二期工程沿线考古成果喜人

  嵊州是浙江省内汉六朝时期墓葬的重点分布区,此次考古发掘墓葬分布集中,是继小黄山遗址之后又一次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墓葬的年代跨度较大,分布和演变规律明显,形制多样,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种类齐全,数量较多,历史价值较高,这些遗迹和遗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情况,折射出土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古代嵊州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文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