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茶常高速项目建设,经湖南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考执字(2022)第(662)号],2022年7月~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茶陵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完成了笤箕窝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现将此次发掘收获简要介绍如下。
一、遗址概况
笤箕窝遗址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枣市镇枣园村1组笤箕窝山南侧坡地。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并采集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斧、锛、刀、镞等,陶器器型有鼎、釜、罐、盆、钵等,见有云雷纹、绳纹、方格纹、刻划纹等纹饰。
此次发掘在遗址范围内用RTK共布设5×5米探方55个,发掘面积1375平方米(图一)。在发掘区内清理遗迹10处,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等。
图一 遗址发掘航拍照
二、地层堆积
遗址地层堆积较薄。以TN13E15地层堆积为例,自上而下可分为两层。
第①层为红褐色黏土层,较致密,包含较多植物根茎。遍布全方,堆积北部较厚,南部较薄,厚10~40厘米。出土少量陶片,常见印纹硬陶,有釜、罐口沿等。为近现代生产生活形成的表土层。
第②层为褐色黏土层,较致密,包含少量植物根茎。出土有印文硬陶片、石器等,为两周时期文化层。
②层下为生土层。
三、清理遗迹
发掘区内共清理遗迹10个,包括6个灰坑和4条灰沟,集中分布于发掘区西北和东北。遗迹均开口于表土层下,打破生土。以H5为例:
H5位于遗址发掘区西北TN08E04北部。开口于①层下,被G2打破,打破生土(图二)。H5清理部分平面近椭圆形,口部明显,弧壁近平底,堆积较浅。坑壁和坑底均无明显加工痕迹,可能为自然凹坑。长210~380厘米,宽60~160厘米,深18~32厘米。
H5内填土为灰褐色黏土,较疏松,出土较多陶片。以印纹硬陶为主,另有少量饰菱格纹的软陶。
图二 H5发掘结束照片
四、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
陶器以印纹硬陶片为主,另有少量夹砂软陶片。印纹硬陶烧制火候高,纹饰多样,可见粗细方格纹、曲折纹、戳印圆点纹、波折纹、席纹、篦点纹等(图三、图四)。夹砂陶烧制火候低,多素面(图五)。可辨识器型有釜、罐口沿、器底、鼎足等,另外在地表采集1件印文硬陶豆(图六)。
图三 遗址出土印文硬陶片
图四 印文硬陶纹饰拓片
图五 遗址出土夹砂鼎足、陶片
图六 地表采集陶豆
石器基本为磨制石器,有矛、三棱镞、锛、刀等(图七)。另外,表土层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半成品、石料等。
图七 遗址出土石镞、锛、矛
五、结语
遗址出土印文硬陶片中的曲折纹、戳印圆点纹、篦点纹与广东博罗横岭山两周时期墓地出土遗物纹饰相似。遗址地表采集的陶豆形制、纹饰与广东横岭博罗山[1]两周时期墓葬出土的Ab型Ⅱ式曲壁陶豆以及耒阳春秋墓[2]中出土的陶豆形制、纹饰大致相同,年代大体相近。另外文化层中还出土了两周时期常见的三棱形石镞。根据以上分析,初步认为遗址年代为两周时期。
笤箕窝遗址位于湘江支流洣水上游地区,遗址中出土大量印纹硬陶片具有较明显的古越族文化特征,为研究湖南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以及其与岭南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
注释:
[1]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
[2]湖南省博物馆等:《耒阳春秋、战国墓》,《文物》1985年6期。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