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是现代人类非常熟悉的动物,它们与人类伴生历史久远。近日,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武仙竹科技考古团队发表的《河南新乡宋墓家猫骨骼研究》,刊载于《第四纪研究》2020年第2期“动植物考古与环境考古专辑”,研究发现了中国考古中目前发现的首例“宠物猫”,引起学界和公众的浓厚兴趣。我国此前动物考古研究有关“宠物”的发现为空白,新乡宋墓出土我国考古中第一只可以确定为宠物的家猫,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有关“宠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武仙竹致力于古人类学和科技考古学研究,建立“微痕考古”“小哺乳动物考古”两个专业研究方向。他表示,野猫是从旧石器时代至今都生活在自然界的小型哺乳动物,因此,在考古中如果发现猫骨,确定其是野猫或家猫,实际是一件非常考验专业技术水平的事情。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猫骨骼,可以很轻易的将其归入于“野猫”。如北京人遗址、安徽和县人遗址、湖北黄龙洞遗址等所发现的“中华猫”,我们可以将其视之为“野猫”。但在较晚的历史时期遗址考古发掘中,如发现有猫的骨骼,则需要从动物考古专业技术方面,去进行认真鉴定是属于“野猫”还是“家猫”。

  从野猫、家猫到宠物猫的考古发现,可以窥见考古学揭示人类历史过程逐渐深入。武仙竹介绍说,野猫一般是指自然界自然生长的群体,它们主要在自然界森林、灌丛或草地、农田等环境生长,但由于与人类生活环境有重叠,所以也会有其它埋藏原因(如被其它动物携带或水流搬运,以及被人类捕食等),或者是被作为人类“战利品”等,出现在人类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家猫是指被人类驯化、饲养的猫类,人们会像驯养、利用其它家畜一样对待它们。如人们驯养家猪是为生产和提供肉食资源,人们驯养狗是为让它们看家护院或帮助狩猎,人们饲养牛、马是为了让它们驮运、拉车或骑乘,人们饲养家猫是为了让它们帮助捕鼠等。而“宠物猫”,则是“家猫”中的一个特别类群,它们是作为“宠物”被人类喂养,喂养者视之为生活伴侣甚至作为家庭成员。所以,“宠物猫”不仅对动物考古提出了新研究内容,而且它和其它宠物考古研究一起将揭示出人类历史过程中更加复杂的一些社会现象。

  “宠物”又称为伴侣动物,原意是指人类“宠爱的动物”或“陪伴动物”,具有“人格化”属性,是人们为培养生活伴侣或寄托生活情趣而特别畜养的动物。在现代社会中,宠物与社会卫生、思想情感、医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武仙竹表示,在历史中,“宠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们曾与人类生活发生过怎样的关系?有关方面的考古研究,以前基本处于空白。猫是受现代人最喜爱的宠物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它们被作为宠物也有史迹可寻。动物考古揭示,猫在中国与人类已有五六千年的伴栖关系。如陕西省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地层里,即出土有猫的骨骼。而且通过对这些猫骨进行同位素分析显示,猫在生前也与人类一样吃了较多以小米为成分的食物。但这些发现及研究成果,也只能反映猫与人类有较稳定的伴栖关系,还不能确定它们是否已经完全被人类驯化。迄今,中国考古中报道的最早的家猫骨骼,是出现于汉代。如北京大葆台一号汉墓陶鼎和陶瓮内出土的猫骨、西安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出土的猫骨等。这些汉代遗存里出现的家猫,可能是被人类用来饲养捕鼠,甚至也有是用来喂养食用的(如大葆台汉墓中的猫骨是被零散的装在陶容器内)。

  谈到该例家猫骨骼为什么被鉴定为宠物猫,武仙竹表示有几方面的证据。其一,文献记载宋代时我国有把家猫作为宠物养的风俗。即不是为捕鼠或者为吃猫肉而养猫,而是把猫视作为家庭成员对待。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记载,秦桧孙女被封为崇国夫人,“爱一狮猫,忽亡之,立限令临安府访求”。这种狮猫即是不捕鼠的猫。另外,宋代时有一固定的绘画题材“耄耋图”,寓意长寿安康。用猫、蝶谐音“耄耋”,同时把猫与人相喻。作画高手宋徽宗就有“耄耋图”传世。其二,该墓中发现的家猫下颌骨,有严重的偏侧咀嚼现象。这种偏侧咀嚼可能与长期被偏食喂养有关。譬如,因为这只猫爱好吃某种食物,猫主人就长期给这只猫喂食这种食物,猫在醉心享受时,会习惯用某一固定牙齿进行咀嚼和品味,长期如此,就造成了某一固定咀嚼部位的牙齿被严重磨耗。其三,这个猫在考古发掘时,被发现是被整体安置在墓主肩侧。这种考古学文化现象,反映着墓主与宠物间的亲密关系,该猫(骨骼)安放在棺床上,与墓主人比肩而眠、形影不离,期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继续相依相伴。

  河南新乡市宋墓中考古发掘的家猫动物骨骼,是2012年出土的。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在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考古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项目资助下对其进行了仔细研究,在近期才在《第四纪研究》公开发表了该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不仅是我国考古中首次发现“宠物猫”,也是我国有关“宠物”考古的首次发现。这一成果反映我国动物考古正从野生动物、家畜动物的考古研究,深入发展到有关“宠物”的考古研究。反映我国考古学研究正从更多层面和多维视角,深入透析和揭示人类历史社会的复杂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