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坪是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一处极具代表性的窑业遗存分布区。陈家坪窑区的窑炉残基十分密集,分布着Y30、Y31、Y33、Y34、Y35、Y77等从唐代到明清的不同时代窑炉及其相关窑业遗存,挖泥洞、作坊、窑炉、窑业废弃堆积、窑神庙等能反映长沙铜官窑制瓷工艺流程与陶瓷生产传统的遗迹共存于此,集中展示了长沙铜官窑陶瓷产业的兴衰与历史变迁。2019年12月-2020年4月,为配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陈家坪遗址展示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所联合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对受工程影响的遗址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70平方米。本次发掘工作在两个区域开展:一为胡家垄窑业废弃堆积区,发掘面积45平方米,该区域位于陈家山和谭家坡之间相对低洼的田垄地带;二是遗址内需要展示的一处挖泥洞,位于陈家山Y35与Y33的尾部之间,发掘面积25平方米。

湖南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图一 陈家坪遗址地貌(北往南)

湖南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图二 陈家坪遗址地貌(南往北)

  一、胡家垄

  胡家垄发掘区的文化堆积主要为Y35、Y77等不同时代龙窑的窑业废弃物,主要历史遗存是唐代至明清时期的匣钵、窑渣、废料、陶瓷残次品等组成的窑业废弃堆积。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等方面的不同,胡家垄发掘区的文化堆积可分为九大层:

  第①层为近现代的耕作层,可细分为三小层。①A层,土色为浅灰色黏土,土质较疏松,含有少量细砂、卵石和近现代塑料等杂物,地表平坦,厚5-12厘米。①B层为浅灰褐色黏土,土质较紧密,含有少量细砂、石块,厚15-28厘米,距地表深30-50厘米,分布于整个探方。①C为浅黄褐色黏土,土质较紧密,含有少量陶瓷残片、卵石及近现代瓦片,厚20-36厘米,距地表深50-90厘米,主要堆积在探方发掘区域的东面。

  第②层为土色斑杂的废弃料土堆积,土质较紧密,含有少量陶胎缸罐残片,主要分布在发掘区西部,自西往东呈一坡面堆积,应为明代Y35的窑业废弃堆积,厚20-110厘米;

  第③层为含有较多灰黑色黏土的匣钵、陶瓷残片堆积层,为宋元时期在唐末五代窑场废弃堆积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成的文化层,出土较多陶瓷残件,如陶胎匣钵、瓷壶、杯、碗、罐、盒、器盖等,厚20-150厘米。有G1、G2两条灰沟开口于该层之下。

湖南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图三 第③层出土酱釉盘口壶

  第④层为窑渣烧土堆积层,土质紧密,窑渣中含有较多烧土、炭末、匣钵和陶瓷残次品。窑渣呈片层状分布,是多次堆叠而成,主要分布在发掘区的东部,厚10-100厘米。在③层下的第④层面形成一个活动面,有G1、G2两条并列的灰沟打破第④层。

湖南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图四 第④层出土青釉褐绿彩摩羯鱼纹盆

湖南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图五 胡家垄发掘区第④层出土青釉诗文壶残件

  第⑤层为匣钵陶瓷残次品堆积层,主要分布在发掘区西部,自西往东呈坡状堆积,厚50-90厘米,距地表深180-210厘米,出土有匣钵、花鸟纹彩绘瓷片、青釉罐、贴花壶、白釉绿彩瓷片、青釉壶、绿釉碗、枕、香炉等器。

湖南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图六 胡家垄发掘区第⑤层窑业堆积

  第⑥层为窑渣烧土堆积层,发掘区内东部堆积较厚,往西逐渐变薄,含有少量瓷片、炭末,厚30-60厘米,距地表260-280厘米。

  第⑦层为匣钵残次瓷器堆积层,夹杂较多窑渣红烧土,全区分布,出土有较多残次瓷器,有白釉绿彩壶、青釉褐绿彩鸟纹壶、绿釉花纹碗、烛台、盒、瓷龟、香炉、杯等器类,厚50-90厘米,距地表320-340厘米。

  ⑧层为含有较多青灰色淤泥的匣钵残次瓷器堆积层,均为匣钵、陶瓷残次品等窑业堆积层,全区分布,出土有绿釉杯、烛台、瓷龟、绿釉盒、香炉、绿釉壶、窑砖、盘口壶、瓷羊、鸟形壶、纺轮、白釉绿彩碟等器类。厚60-85厘米,距地表深260-350厘米。

湖南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图七 胡家垄发掘区第⑧层出土瓷器残片

湖南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图八 胡家垄发掘区第⑧层出土青釉双鱼纹贴花壶

湖南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图九 胡家垄发掘区第⑧层出土诗文碗残片

  第⑨层为深灰色淤泥层,含有少量瓷片和窑渣,全区分布,厚10-25厘米,距地表深350-375厘米。⑨层下为黄色生土层。

  依据BETA实验室对胡家垄窑业堆积层中炭样的碳十四测年结果,窑业堆积层⑥、⑤、④层最大可能性的年代数据分别为762 - 887 cal AD 、765 - 895 cal AD、771 - 903 cal AD,集中在中晚唐时期,测年数据和纪年材料可证陈家坪窑场的盛烧期在中晚唐,衰败于唐末。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域底层的第⑧层窑业废弃堆积中所见长沙窑瓷器的装饰技法已经十分成熟,彩绘、诗文、褐斑、贴花、色釉等长沙窑常用装饰一应俱全,与第④层出土的长沙窑瓷器产品在装饰工艺上并无显著差别。

湖南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图十 胡家垄发掘区文化层堆积情况

  二、挖泥洞

  挖泥洞是窑工挖取陶瓷泥料形成的坑洞,该洞洞口西、南两侧保存较好,东、北两侧已垮塌,呈不规则形状。距现地表5.8米以下洞体开始呈边长为2米的正方形,洞内堆积有匣钵与陶瓷残片。因洞内积水,南壁有较大的裂缝,出于安全考虑,没有继续向下发掘。

湖南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图十一 挖泥洞发掘区

  三、主要收获

  本次考古发掘工作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第一,胡家垄位于陈家坪与其东面的谭家坡两个窑区之间,胡家垄区域的考古发掘探明了该区域从中晚唐到明清时期的窑业堆积情况,为进一步研究陈家坪窑区在长沙铜官窑遗址瓷业格局中的历史地位极其变迁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原始资料。

  第二,胡家垄发掘区的窑业堆积层次较丰富,出土了大量残次瓷器与窑具,包括碗、壶、罐、碟、盒、盏、瓷塑动物等长沙窑常见器类以及匣钵、垫圈、火照等窑具,为研究相应窑场制瓷工艺及其不同时段的具体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材料。

  第三,胡家垄发掘区出土的瓷器标本中有不少与黑石号长沙窑同款的彩瓷,如褐斑彩绘碗、模印褐斑贴花壶等,说明陈家坪周边窑场是长沙窑外销瓷的产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