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The Longmen Mountain,용문산)位于洛阳城南的伊阙峡谷中,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龙门山原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禹凿龙门,使之分为东西两半,龙门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龙门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洛阳龙门山是什么山体

龙门山海拔303.5米,属熊耳山脉分支。地形上属低山丘陵,山势平缓,植被极为茂盛。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

地理环境

龙门山东接万安山,南通伊河大谷,北濒洛阳盆地,西接宜阳丘陵。具体范围,东至郜庄到水泥厂的小道,南至乾元山南山脚和魏湾,西至洛栾公路西五百米,北至龙门镇北公路和铁路桥,面积9.21平方公里。

龙门山系秦岭余脉熊耳山之分支,走向由西向东,至龙门突然断裂,分成东、西两山,巍然对峙,伊水中流(河谷宽150—300米),形成一座天然“石阙”,故古称“伊阙”、“阙塞’’。

地质构造

龙门山为单斜构造,倾向北偏东,其地层由古生代的寒武纪(五亿年前)、石炭纪(二亿七千万年前)、二叠纪(二亿五千万年前)和新生代的第四纪全新世(二百万年前)岩层构成,南边老、北边新。风景区地质构造简单,东、西山均为单斜山岩状构造,走向NE80º,倾向NW,倾角25--28º。

岔子沟正断层位于风景区南缘岔子沟,在伊河河心沿断层有热泉出露,水温约40℃。龙门桥正断层,位于龙门公路桥北,断于石炭纪地层中。水文站----香山寺正断层,沿断层岩石破碎,溶洞较多。

风景区基岩中节理发育,成为地表水下通道。节理延伸很远,岩层均为一块一块,影响其稳定性,裂隙系地下水运动的通道,在水的作用下,沿裂隙形成大小不等的溶洞。

风景区裸露的岩石属五亿年前古生代的中寒武纪和下奥陶纪造山运动形成的石灰岩,颜色呈青灰色、灰白色,质地坚硬均匀,宜于雕凿。山顶多的被厚度不等的中性砂质粘土覆盖,土质肥沃,适于植物生长。

土壤构造

龙门表层土壤均为石灰岩残积母质上发育而成,土层较薄,且含大量石砾和新生料礓,均属褐土。根据土壤分类上均属褐土类:山地褐土亚类,灰石土土属。

根据勘查,龙门西山土壤以少砾质中层灰石土和多砾质中层灰石土为主,其土层厚度一般为0.5米左右,局部山间洼地之土层可达一米以上,其中混有砾石和砂礓,含量约10----30%。土壤较厚,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高。

植被分布

龙门山地区植被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龙门属豫西黄土丘陵山地,属夏雨型大陆性气候。风景区2004年实行退耕还林,西山农田已基本上全部退耕还林,东山也有一部分农田退耕还林。

现在整个林地面积达到533公顷。风景区现有针叶幼龄林13.8公顷,针叶壮龄林148.3公顷,阔叶幼龄林17.9公顷,阔叶成熟林12公顷。林区林木为三十年代至今陆续栽植的侧柏及其它乔木,总株数40万余株。其中侧柏约32万余株,绿化覆盖面积为192多公顷,东、西山林区覆盖率为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