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水蛙,无尾目蛙科水蛙属。头长宽几相等,背侧褶间距宽,指端膨大,一般均有横沟;雄蛙有肩上腺,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鸣声为“咕、咕、咕”。

弹琴水蛙有什么特性

蝌蚪下唇齿外测一排远短于第二排;无筑泥窝习性,印胶囊成片状,浮于水面,每个胶囊内有卵1-7粒。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53~58mm,雌蛙体长54~60mm。头部扁平,躯体较肥硕;头长略大于头宽,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鼓膜与眼几乎等大;犁骨齿两短斜行。

皮肤较光滑,背侧褶显著,宽窄适中,背部后端有少许扁平疣;背后部、侧及四肢背面有小白疣,在股、胫部者排列成纵行;内跗褶显著;腹面光滑,肛周围有扁平疣。

指端略膨大,一般均有横沟;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或吻端,胫长约为体长之半,略短于足或等长,趾端吸盘较大,有腹侧沟,趾问1/2~2/3蹼,第四趾外侧蹼超过第二关节下瘤。体背面多为灰棕色或蓝绿色,有的个体有黑点;两眼问至肛上方多有浅色脊线;体后端及体侧有深色斑点;

四肢有横纹。雄蛙第一指有灰色婚垫;有扁平肩上腺;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背侧有雄性线,腹侧无。卵径1.4 mm,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乳白色。

第30~35期蝌蚪全长55mm,头体长l7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96%,背面棕黄色,尾部灰褐色,有细密斑点,尾末端尖;唇齿式为I:1+1/1+1:II;下唇齿外侧排远短于第二排;下唇乳突两排,其间距近,外排长呈须状,中央部位有缺刻;口角部有副突。

生态习性

成蛙生活于海拔30一1800米的山区梯田、水草地、水塘及其附近,白天隐匮于石缝里,夜间出外摄食,有的守在洞口不停的呜叫,有的在岸边草丛中或水中的水生植物上,鸣声低沉,咕、咕、咕,有时汇成一片;一个石缝里常只有一只蛙叫,呜叫时,整个咽喉部鼓胀。

在福建崇安三港4月25日及7月25日可采到卵;8月13—14日在德化戴云山采到当日产出的卵;卵产于梯田、水塘或水沟缓流处,卵成片,浮于水面。4—8月均可采到不同发育时期的蝌蚪,8月期间能采到变态期蝌蚪及刚完成变态的幼蛙;蝌蚪底栖、多分散。

种群状态

该蛙分布区甚宽,其种群数量多。受胁等级:无危LC。

地区分布

重庆(秀山)、云南(河口、绿春)、贵州(雷山、江口梵净山)、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北部)、广西(金秀、融水);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资源意义

弹琴水蛙多生活在农作区及其附近的水塘内,对消灭农田害虫有一定作用。据张继秀等(1966)报道.捕食蚂蝗、蜈蚣、蛉蜥、蝗虫、蝽象、螟蛾、蝇、蚊、金龟子、叶甲虫、萤火虫、叩头虫、天牛等害虫,其有益系数为64.74%,可见在防除农田虫害等方面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