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色棕榈象又称红棕象甲、椰子隐喙象,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该虫危害幼树时,从树干的受伤部位或裂缝侵入,也可从根际处侵入。危害老树时一般从树冠受伤部位侵入,造成生长点迅速坏死,产生极大危害。寄主受害后,叶片发黄,后期从基部折下,严重时叶片脱落仅剩树干,直至死亡。

锈色棕榈象介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9~32mm,宽6~12mm左右,体红褐色,光亮或暗。头部延伸成喙,雄虫喙粗短且直,喙背缘有一丛毛;雌虫喙较细长而弯曲,喙和头部的长度约为体长的1/3。触角柄节和索节黑褐色,棒节红褐色。前胸前缘小,向后缘逐渐宽大,略呈椭圆形。前胸背板上黑斑变化较大,一般具两排黑斑,前排3个或5个,中间一个较大,两侧的较小,后排3个较大,有的个体前胸背板上黑斑前排3个,后排2个,或仅有前排2个黑斑,或前排有3个黑斑,中间一个较大,两侧的较小,后排4个,中间2个略呈半圆形,且间距很小。鞘翅边缘(尤其是侧缘和基缘)和接缝黑色,有时鞘翅全部暗黑褐色。身体腹面黑红相间,各足基节和转节黑色,腿节末端和胫节末端黑色,跗节黑褐色。鞘翅较腹部短,腹部端部外露,鞘翅表面具天鹅绒的光泽,上面有6条纵沟。卵平均长2.6mm,宽1.1mm,乳白色,长椭圆形,表面光滑,孵化前略膨大。老熟幼虫体长40~50mm,宽约20mm,无足,蛴螬形,初孵化时为白色,体渐大,头部黄褐色,胴部乳白色,体肥胖、纺锤形,微向腹面弯曲。蛹体长35mm左右,宽15mm左右,初化蛹时乳白色,后渐转为褐色,头部小,喙长达前足胫节,触角及复眼显著突出。茧,长50~95mm,平均60mm,宽25~40mm,平均约30mm,呈长椭圆形,由树干纤维构成。

入侵时间及地点

中国广东省中山市1997年在一个棕榈苗圃发现该虫,估计是由于从1994年开始从台湾运入海枣、台湾枣和银海枣等棕榈苗木而传入。

传播途径

锈色棕榈象主要随寄主实生苗、吸芽、枝条及作包装用寄主材料进行远距离传播,成虫也可飞行逐渐扩散。从疫区调运棕榈科植物及相关材料,若未经处理而进行远距离运输,锈色棕榈象的存活率很高。

寄主

椰子、棕榈、槟榔、枣椰、糖棕、龙舌兰、甘蔗等。

为害特点

锈色棕榈象主要为害棕榈科植物、龙舌兰、甘蔗等。其幼虫蛀食茎杆及生长点柔软组织,形成蛀道,导致受害组织坏死腐烂,并产生特殊气味,严重时造成茎干中空,遇风易折断而枯死。由于其为蛀干害虫,药剂很难发挥作用,防治非常困难,严重影响农林业生产。同时,锈色棕榈象繁殖速度快,对生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如果锈色棕榈象侵入定殖,将对棕榈植物造成巨大威胁,具有很大的潜在生态、经济危害性。由于棕榈植物生长周期较长,观赏价值高,所以价格也较高。遭锈色棕榈象危害后,棕榈植株一般会迅速死亡,经济损失较大。除直接危害外,锈色棕榈象入侵后会明显破坏景观,降低景观价值,并威胁椰子产业。也可能造成在防治锈色棕榈象中滥用杀虫剂而引起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由于锈色棕榈象是一种新的入侵生物,对新的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