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死因,中国历史上最贪美色的皇帝

历史上的有些大事,成因其实并不大,可能就是个“小原因”,比如皇帝怕死”。

01

怕死是人之常情,你我皆不能免。皇帝是人,所以皇帝也会怕死。可是,由于皇帝的权力太大,地位太重要,他个人的怕死,在一定条件下,就会成为对国家不利的因素,甚至非常不利。

这些条件包括:

(一)皇帝执政时间比较长,成了老人。当他年老将近自然死亡时,由于怕死,在最后的几年中,皇帝会实行错误甚至严重错误的政策。

相比之下,较年轻的皇帝,也可能暴病而死,或者死于政治斗争,但是,由于之前没有“临近死亡、越来越害怕”的心理,反而来不及实行那些源自“怕死”的错误政策。

(二)皇帝的威望比较高,是一代雄主。皇帝本来就是高高在上的半人半神式的人物,如果又励精图治,大有作为,时间一长,其他人就不愿或不敢反对他的意见,他的错误政策,也就无人敢于阻止或者反对了。

(三)皇帝所处的时代,迷信盛行,或者相信有不死之术,或者流行各种巫术。受这种时代气氛影响,皇帝会为了“不死”做出很多荒唐事。大家之所以容忍皇帝的这些荒唐事,是因为大家对种种迷信也半信半疑,甚至干脆就是相信。

这方面第一个典型例子是秦始皇

02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死时五十岁。按现在的标准,应该算是早死。但按当时的标准,已经算是高龄,或者说,算是寿终正寝、正常死亡。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35岁去世。秦始皇的爷爷秦孝文王,49岁去世。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是个长寿老人,75岁才去世,在位50多年。显然,秦昭王是个特殊案例。正常情况下,那时代的人,到了四五十岁,就离死不远了。

秦始皇对此当然心知肚明,因此,死前好几年,他就陷入了对死亡的恐惧,渴望找到长生不老之计,逃避死亡。

不但秦始皇个人如此,战国以来的时代背景也是追求不死。之前,比如商周时期,人们追求的是灵魂不灭,但承认肉体会消亡。到了战国,时代气氛变了,人们开始相信世间有长生不老之术。众所周知,秦始皇在这方面大把砸钱,供养了好几批术士,到处去寻找长生不老之术。

如果只是浪费钱瞎折腾,倒也罢了。问题在于,因为怕死,因为想要长生不老,秦始皇犯了好几个严重错误,其中有些错误对秦朝国家来说,是致命的。最重要的错误,是以下两个。

03

第一,躲起来不见人。

秦始皇让方士们去找长生不老之术,方士们当然找不到。找不到怎么交差呢?方士们就用各种办法忽悠秦始皇,能骗一时是一时。

其中的一个忽悠就是,方士们对秦始皇说,要想长生不老,就得行踪不定,让鬼神找不到你。鬼神找不到你,你就能不死了。

秦始皇一听,好,立刻安排。

我们在史书中看到,前期,秦始皇多次和大臣们开御前会议商量国家大事,到后期,基本没有了。原因就在于此。后期,按照方士们的忽悠,秦始皇躲起来了,每天行踪不定。谁敢泄露他的行踪,立斩。

结果,朝中的大臣,谁也不知道皇帝在哪里。只有皇帝身边的少数几个人知道皇帝的行踪——其中就包括赵高。这样一来,等于赵高垄断了秦始皇和外界的联络。

这件事的恶果,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死在出巡路上。赵高李斯勾结起来,居然能秘不发丧,而且伪造诏书,害死了扶苏和蒙恬。赵高的阴谋之所以能成功,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秦始皇几年前就从众人面前“消失”了。并且有严格规定,除了赵高等几个人,谁也不能接近皇帝,不但不能接近,打听动向也不行。打听了,就是在威胁皇帝的长生不老大计。

秦始皇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个大计,把他自己害得很惨,死了都被人封锁消息。不但害了他自己,更是害了国家。赵高扶持秦二世成功上位。始皇死后,国家因此很快陷入动乱。

04

第二,生前不立太子。

秦始皇死前,发诏书,让长子扶苏主持葬礼,实际上就是传位给扶苏。可是,这个诏书被赵高扣下。赵高李斯另写了伪诏,让扶苏自杀。扶苏接到诏书,大哭一场,自杀了。秦二世趁机坐上了皇位。

显然,之所以有这种乱子,是因为秦始皇没有早早立下太子。如果早早对外宣布扶苏是太子,那么,秦始皇死后,扶苏自动就成了继位皇帝,赵高李斯根本无机可乘,哪里还可能有伪造诏书这种事。

事实上,秦始皇之前的几代秦王,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早早立下太子。秦国的权力继承因此在几代时间中都很平稳,没有发生大的内乱。这是秦国能统一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不早早立下太子呢?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还挺复杂,以后我再写文章介绍。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秦始皇怕死,不愿意谈论“身后之事”。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臆测吧?有什么根据吗?

根据是有的,那就是,因为秦始皇怕死,而且大家都知道皇帝怕死,特别忌讳提死的事情,所以,朝重的大臣,没人敢和秦始皇讨论“陛下百年以后”的安排。太子之事,长期悬而未决。

按说,立太子是国之大事,甚至是国本所在。秦始皇有一大堆儿子,立谁为接班人,这事本来就很复杂很敏感。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国家陷入动乱,皇帝不可推卸的职责之一就是,生前明确选定继承人,确保自己死后国家政权可以平稳交接。

在这个过程中,皇帝自己反复考虑的,有之;和大臣协商研究的,也有。但是像秦始皇这样因为怕死,所以避而不谈这事的,实在少有。

秦始皇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一生作为,堪称震铄古今、千古一帝。可是,到了晚年,却如此优柔寡断、精神脆弱,耽误了立太子这样的国本之事,想来想去,唯一的解释就是:怕死,所以忌谈死后之事。

05

国家的政治大事,往往有很多原因。由于皇帝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皇帝个人的因素,成为很多政治大事的直接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历史学家分析历史事件时,往往更愿意寻找那些深刻、内在的“大原因”,而不愿意把历史归因于“皇帝怕死”这种表面上的“小原因”。

但有时候,历史可能就是这些“小原因”决定的。

另一个“怕死”的皇帝,是汉武帝。

下篇接着说。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李子旸”

历代帝王死因,中国历史上最贪美色的皇帝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怕死的皇帝?

皇帝是人不是神,谁不怕死啊,而著名的怕死皇帝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雍正等等。

历代帝王死因,中国历史上最贪美色的皇帝

古代历史上哪一个皇帝最怕死?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死于非命,临终前作了这首五言诗。大多数被疾病夺去性命的皇帝,在垂危时,会感觉到生命即将结束。最可怕、最冷酷的事情无过于死亡,帝王们一下子变得十分渺小,在死神脚下战栗,巴望着各路神灵相救,挽狂澜于即倒。陈武帝在病榻上挣扎时,派遣大臣以疾苦告太庙、告太社、南北郊;宋真宗派人祷于山川神祗。病危时,推恩于罪犯是另一种试图挽救自身的方法。唐穆宗发布降死罪以下,减流人一岁之令,宋仁宗、英宗宣布大赦,减天下囚罪一等,徒刑以下释放,宋哲宗大赦天下并且蠲民租。然而皇帝们仍然无法从死神的手指缝间逃走。 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 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 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 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 昔来闻死苦,何言自身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