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时期,陕西地处苦寒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降雨稀少。本身就没有多少收入的老百姓,在加上连年荒旱,民不聊生,可是朝廷的税收一点不减,压迫的老百姓更加喘不上气来。皇帝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不想坐着等死的农民来说,剩下的就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整村地逃往别处。大旱,百姓先吃蓬皮,吃树皮,甚至吃石头,最后竟出现吃人肉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府竟还在催着交税。百姓抱着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的心态,纷纷造反了。于是各地的百姓纷纷拿起家伙走上了造反之路。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后来,李自成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元年,同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并在北京城又一次称帝,宣布其正统地位.

一场鼠疫使李自成失去了改变历史的机会「一场鼠疫使李自成失去了改变历史的机会」

李自成这时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并且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占领了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然而,历史就像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李自成在北京只是当了42天皇帝,就撤出了北京,他的大顺政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失败有很多的说法,其中鼠疫的发生是他兵败的重要原因。

在崇祯继位之后,干旱越发严重,而且还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人没吃的,老鼠也没吃的,都要逃荒保命,随着难民到处迁徙,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就这样传给了难民,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区域。

瘟疫从山西慢慢向北京方向扩散,瘟疫传到了北京城,死了很多人,整个京城都人心惶惶,最可怕的是瘟疫传到了军队里面,大量的士兵死亡,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可是满清的军队为什么没有被传染呢?

原来鼠疫是通过跳蚤传染的,而跳蚤讨厌马的味道,所以骑兵不会被传染,而当时的清朝主要军力就是八大旗的骑兵组成的,所以很少会传染上鼠疫。感染鼠疫通常会发生于感染后的2到5天,也有可能会从数小时到12天以后的任何时间发生症状,清军进城的时候,鼠疫已经得到了控制,清军也不会受到什么大的影响了。鼠疫帮了清军的大忙,清军的运气太好了,虽然当时他们只有十几万人,李自成军队有上百万,没有感染鼠疫的清军和李自成感染鼠疫的残军相比,还是略胜一筹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李自成没有打败清朝军队的原因。

科学研究发现,鼠疫传播过程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传播中介—跳蚤。由跳蚤吸咬病鼠或病人的血后,跳蚤被鼠疫杆菌感染而发病。发病的跳蚤吸血困难而十分饥饿。病跳蚤因而不断叮咬人,导致更多人、鼠被感染鼠疫。但是,奇怪的是,跳蚤有一个奇怪的习性———它讨厌马的味道。我们在现代传染病研究的文献中可以发现鼠蚤的寄生对象没有马。李自成的军队在感染了鼠疫后,有的发病,有的在潜伏期,他又去山海关作战,打了败仗回到了北京,接着李自成逃到了山西,之后到了西安,鼠疫也跟着到了西安,最后到了九宫山,他的军队伤亡巨大,没有病死的士兵也大部分没有了战斗力。鼠疫是当时中国人不了解的新型烈性传染病,无人了解、无法救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李自成的失败不可避免。

清军轻而易举的打败了明朝崇祯,也打败了李自成,最后问鼎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这是上天对大清王朝的眷顾,也可能是事情发展的巧合.李自成最后兵败九宫山被杀,或者出家当了和尚隐居起来,对后人来说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一场鼠疫使李自成失去了改变历史的机会「一场鼠疫使李自成失去了改变历史的机会」

李自成的百万大军,怎么突然就被消灭殆尽了?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大顺朝永昌元年(李自成),大西朝大顺元年(张献忠)。这一年正值大明、大清、大顺、大西四个政权交替。年号:大明崇祯十七年,满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大西天命元年。

可以说,在明末的众多起义军中,李自成可谓是最为耀眼的一人。


他以一己之力拉起了一支百折不挠的队伍,并在明军残酷的围剿中坚强地生存了下来。他的生命力之强,连一直抹黑他的《明史》中都有着细致的记载。当年,他以十八骑逃往商洛山,然后重振旗鼓,东山再起,甚至,攻破了京城,灭亡了明朝。

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个如日中天的枭雄,却在占据京都后迅速陨落。他建立的大顺朝,在清军的进逼下屡战屡败,他本人也在一蹶不振之后没了踪影。关于李自成失败原因的讨论,后世一直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他就是太过自满,也有的人认为大顺之亡,实则亡于陈圆圆这个红颜祸水。


可是,据史料记载,李自成的军队总共有一百万左右。这么庞大的军队,如果,还用美色误国这个老生常谈的说法,实在是难以服众。而且,能够攻破京城的队伍,其失败的原因肯定不能用简简单单的骄傲腐化来概括。《明史》中称,李自成身边的起义军,在占据城池之后往往召妻纳妾,醉心歌舞,李自成看到这种现象后很是鄙夷。

并且,他在队伍逐渐壮大后,仍然身先士卒地作战,并与军士同吃同住,绝不搞特殊。《明史》中白纸黑字的“自成不好酒色”,以官方的角度称赞了他的艰苦精神。就算他忘了曾经的苦难岁月,但总要需要一个过程。这样的一个起义军领袖,如果说他占据京城后就迅速堕落,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近年来,有学者从一个新奇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大顺之败,实则是由于当时肆虐的鼠疫。这种说法看似不靠谱,但是,仔细想来,确实有着一定的道理。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是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

古代医疗条件落后,因此,鼠疫的致死率十分惊人。七世纪的时候欧洲曾经爆发过一场鼠疫。鼠疫过后,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幸存了下来。鼠疫之毒,可见一斑。李自成攻破京城的时间是在春季,正是鼠疫盛行的季节。


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在冬天攻陷中原时,鼠疫就已经开始爆发了。不过,由于冬天气温太低,鼠疫的传播受到了阻碍。等到开春之际,鼠疫开始大范围的传播。京城内的守军十之八九都感染上了鼠疫,因此,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时间比他预想之中要早的多。

但是,鼠疫是不会认人的,今天感染了明军,明天就会感染大顺军。再加上,进入京城后李自成只顾谋划登基,对这种疾病根本没有在意。缺乏重视之下,鼠疫在大顺军中迅速传播。等到李自成觉察到不对劲的时候,军队的战斗力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更为糟糕的是,满清骑兵已经在关外虎视眈眈了。两相夹击之下,大顺焉有不败之理?可是,有人对这种说法持有怀疑。因为,鼠疫既然能够在大顺军中横行,那么,为什么没有感染满清骑兵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骑兵”两字上。


众所周知,满清在入主京城前,一直是游牧为生。他们一步步壮大,也是靠着作战能力极强的骑兵。而明军就不同了,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明军大多以步兵为主。能够数得上的骑兵部队,也仅仅有守卫边境的关宁铁骑而已。

兵种的不同,不能作为胜负的原因。因为,骑兵虽然在平原上作战勇猛,但是,在守城的时候往往一筹莫展。而步兵虽然攻击力没有骑兵强,但他们的防御力极强,在守城之时经常有着出色的发挥。据专家研究,鼠疫在人多的地方很容易传播,因此,很容易使军队丧失战斗力。

但是,鼠疫大多是通过跳蚤传播的,而跳蚤非常讨厌马的味道。因此,鼠疫肆虐之时,马群往往能够幸免遇难。如此一来,问题就清楚了。满清骑兵在面对肆虐的鼠疫时,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那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马匹。马群的存在,等于为清军支起了一个保护层。


而大顺的步兵虽然在攻城守城之中坚不可摧,但是,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鼠疫时,却只能坐视被感染。在落后的医疗条件下,纵使是不可一世的李自成,也只能乖乖地将京城拱手让人。北京在8月到12月之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

之后,大顺军引以为傲的百万雄师,反而加剧了鼠疫的传播。再加上,清军不断地追杀,兵士们更是难以得到精心地治疗。此消彼长之下,李自成再无翻身的可能。

一场鼠疫使李自成失去了改变历史的机会「一场鼠疫使李自成失去了改变历史的机会」

明朝末年那场鼠疫毁了大明也坑了李自成,为何清兵没有事?

       有学者将李自成起义失败归结为“鼠疫说”,这个说法有待考证,不管真相如何,李自成起义期间确实遭受了“鼠疫”,而当时的大明王朝、清军也同样遭受了“鼠疫”,唯独清兵独善其身,没有受到鼠疫的威胁,这就令人匪夷所思,那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清兵有何神力能免于鼠疫的危害?

      观点一:鼠疫的传播者怕马的味道。有人根据中世纪欧洲的鼠疫浩劫发现,鼠疫之所以传播快,主要是因为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而这种跳蚤讨厌马的气味,而清兵基本都是骑兵,离不开马,所以在鼠疫这场灾难上幸免于难,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当然这是有人提出的观点,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结论,只是一种猜测,但是从逻辑上来讲,勉强能说的过去。

      观点二:清兵防疫措施得力。满族人长期生活在草原,其自身的发展就是一部跟传染病斗智斗勇的历史,在抗疫方面确实比汉族人更胜一筹。所以当时在鼠疫爆发的时候,清兵就开始进行药物防治,对患者进行隔离,最重要的是还花精力研制接种的药物,防止鼠疫在清兵中传播,有效的保存了实力,从而在各方势力纷争中成功的一统天下,开启了大清王朝长达几百年的统治。 

       其实第一种观点有运气成分,而第二种观点则是努力的结果,所以说第二种观点更令人信服,从清军在明末乱世中脱颖而出,之后又励精图治的治理国家中看出,当时满族的清军有大勇有大智,因此开一看出当时鼠疫没有危害清军,主要归功于清军的努力与智慧。

      PS:从历史上来看,瘟疫爆发的时间间隔是在不断地缩减,这也可以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警示与警告,所以人类要善待自然,才能可持续的发展,要不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疯狂的报复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