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群星9月榜#

赵匡胤传位给弟不传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44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在封建社会里,皇位的继承顺序,一般是父死子继,只有在没有儿子或者儿子不能继承的情况下,才可以兄终弟及。不过,五代时期比较混乱,有些例外。

赵匡胤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成年的儿子,而且都比较优秀,可最终由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所以,赵光义落下了弑兄篡位的嫌疑。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宋史》对这个问题有着详细记载,根源出在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的身上。

杜太后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治家严谨,生了五个儿子,老大和老五不幸夭折,只剩下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兄弟三人。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五天之内完成了改朝换代。有人跑去告诉杜太后:“你儿子做了皇帝”。杜太后面色平静,一点也不感到意外,说:“我儿一向胸怀大志,果然如此。”

赵匡胤称帝以后,尊母亲为皇太后,众臣都向杜太后祝贺,可杜太后一点喜悦之色也没有,反而满脸忧郁。众人不解,杜太后面色凝重地说:“皇帝位于万民之上,如果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如果失去控制,就会大祸临头,即使当一百姓也不可能。所以,我十分忧虑。”

赵匡胤传位给弟不传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44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杜太后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在五代时期,皇帝频繁轮换,当的时间都不长,而且下场都很悲惨。当母亲的为儿子担忧,是很正常的。

赵匡胤听说以后,跪在母亲面前发誓:“儿子一定听从母亲的教导,好好治理国家,决不让母亲担忧。”赵匡胤对母亲是很孝顺的。

赵匡胤称帝一年之后,杜太后有病。赵匡胤衣不解带,日夜在病床前侍侯,赵普也经常陪同服侍。杜太后病情越来越重,眼看不久于人世。她当时已经六十岁,属于高龄了。赵匡胤时常悲哀哭泣。

有一天,杜太后忽然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吗?”赵匡胤悲泣不能答。杜太后再问,赵匡胤哭着说:“这完全依赖父母积德所致。”

杜太后十分严肃地说:“不对!你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周世宗传位于一个小孩子。试想,周氏如果有一个年长德高的人主宰天下,你能当上皇帝吗?”赵匡胤叩头称是,说:“母亲说得对,确实如此。”

杜太后又说:“立长者为君,这是国家的福气,所以,你百年之后,要传位给你的弟弟。”赵匡胤叩头悲泣说:“儿一定谨遵母命。”

杜太后又对一旁的赵普说:“你也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然后,命赵普拿来纸笔,把她的话记下来。赵普在纸尾还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写上“臣普书”。赵匡胤将太后懿旨藏在金匣里,令专人保管。这就是宋朝有名的“金匮之盟”。

赵匡胤传位给弟不传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44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宋史》不仅在《杜太后传》中详细记载了这个事情,在《赵廷美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杜太后只是说让赵匡胤传位于弟弟,并没有说以后的事情。而有些史书则说,杜太后规定了“三传约”,即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赵光义传位于赵廷美,赵廷美再传位于赵匡胤儿子赵德昭。

当时,赵匡胤三十五岁,赵光义二十三岁,赵廷美十五岁,赵德昭十一岁,年龄梯次倒是挺合适的。

杜太后之所以提出兄终弟及,与时代背景有关。在五代混乱时期,父死子继制度并不严格,有些兄弟甚至养子、侄子也继承了皇位。南楚国君马殷甚至还立下规定,只准兄终弟及,不得父死子继。所以,杜太后从国家大局考虑,希望皇位由年长之人继承,这是符合当时社会情况的。

赵匡胤是个大孝之人,母亲遗命,他不会不遵守。从日后若干年的实际行动来看,赵匡胤确实谨遵母命,没有培养扶持儿子,而是倚重信任弟弟。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只存活了赵德昭和赵德芳二人,赵德昭成了事实上的长子。赵德昭幼年聪明好学,习文练武,长大后为人忠厚,性情沉稳,喜怒不形于色。赵匡胤先后任命他为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德昭干得很出色。

赵匡胤传位给弟不传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44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可是,赵匡胤却始终不封赵德昭为王,更别说立他为皇太子了。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儿子早早就被封王,有的尚在襁褓之中,就成了王爷,而赵匡胤直到临死,也没有封儿子为王。赵匡胤大概也觉得愧对儿子,只好不断地增加赵德昭的食邑户数。

赵德昭连王都不是,自然不会继承皇位了。赵德昭忠孝,没有野心,并不在意。叔叔赵光义继位之后,赵德昭没有任何异议,而且跟随叔叔到处征战。后来,赵德昭察觉赵光义有怀疑他当皇帝的想法,难以表白,忧郁自杀,以明心志,终年二十九岁。

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十分优秀,但同样没有被封王,而且官职不高,只当了一个贵州防御使。后来,赵德芳病逝,年仅二十二岁。

赵匡胤没有培养儿子,却大力扶持弟弟。赵匡胤称帝以后,命赵光义统领禁军,后来又任命他为泰节军节度使、大内都部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直升任中书令,主理朝政,而且被封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让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控制京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令人瞩目的职务。在五代时期,凡是担任开封府尹的亲王,一般都会继承皇位。周世宗柴荣,就是由开封府尹当上皇帝的。朝野上下,都认为将来要由赵光义继承皇位。所以,当赵光义即位时,朝廷内外都很平静,没有任何异议。

赵匡胤把朝廷和京城大权,都交给了赵光义,他自己经常在外领兵作战,而由赵光义镇守后方。赵光义才能出众,把朝廷和京师治理得很好。与此同时,赵光义的威望与日俱增,势力日渐庞大。

《宋史》在《党进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党进是有名的武将,为人耿直,性格粗鲁。他曾经担任过巡察京师的官职,在巡察的时候,只要看见有人饲养宠物,就一定要把宠物放走,还怒骂养宠物的人,说:“有钱不供养父母,却喂养这东西,真是欠揍。”

赵匡胤传位给弟不传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44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有一天,党进见有人用肉喂养老鹰,还大摇大摆地在闹市行走。党进大怒,厉声呵斥,要把老鹰放走。养鹰人说:“这是晋王的鹰”。党进立刻变了脸色,和颜悦色地说:“这么好的鹰,你要小心喂养”。这事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赵光义的权势有多大。

有人认为,赵光义依靠庞大势力,胁迫哥哥让他继位。这完全不可能,赵匡胤是个什么人物,能受别人胁迫吗?赵匡胤的威望、能力和对权力的掌控上,都高于赵光义,赵光义权势再大,也大不过赵匡胤。赵光义曾经给一个禁军将领送礼,禁军将领却拒绝接受,并且说:“我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晋王”。可见,赵匡胤是牢牢控制着局势的。

有学者认为,赵匡胤在晚年的时候,看到儿子日益长大,而且十分优秀,心中有所动摇,是把皇位传给弟弟,还是传给儿子?他有些犹豫不决。客观来讲,赵匡胤有这个矛盾心理,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在骨肉感情方面,儿子要比弟弟亲。

赵匡胤曾经提出,想把都城迁到洛阳,甚至迁到长安,理由是开封无险可守,容易遭受攻击。有人认为,赵匡胤实际上是想削弱赵光义势力,因为赵光义的势力主要在开封。因此,赵光义与赵匡胤产生了矛盾,也成了赵光义“弑兄”的动机。可是,这种说法只是猜测,并无证据,也十分牵强。

特别是,赵匡胤是一个强势皇帝,皇位牢固,大权在握,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他如果想把皇位传给儿子,名正言顺,诏令一下,谁敢不从?哪里需要用迁都这样麻烦的事?赵匡胤迁都没有成功,后来金国果然轻松攻占开封,灭了北宋。

赵匡胤不把皇位传给儿子,是因为他始终遵从母命,信守“金匮之盟”。“金匮之盟”当时极其秘密,只有赵匡胤、赵普两人知道,连赵光义都不清楚,在赵光义登基六年之后,赵普才把它公布出来。因此,围绕“金匮之盟”是真是假,至今仍有许多争议。宋朝由于印刷业发达,野史笔记众多,在很多问题上,都存在着争议。

“金匮之盟”不管是真是假,赵匡胤倚重信任弟弟,封他为王,但却始终不封儿子为王,使儿子们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和条件,这是真的。

赵匡胤传位给弟不传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44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赵匡胤始终信守“金匮之盟”,除了他的孝道之外,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十分赞同母亲的观点,就是立年长之君,是国家的福气。当时,他的儿子虽然已经成人,但在资历、经验、威望和掌控全局能力等方面,远远赶不上赵光义,由赵光义主宰天下,对大宋王朝明显是有利的。所以,赵匡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召见儿子,而是召来弟弟,托付后事,就完全顺理成章了。

由此可见,赵匡胤不把皇位传给儿子,正体现了他以江山社稷为重的博大胸怀和伟大人格,是值得敬佩和赞颂的。

赵匡胤的儿子们没有继承帝位,而弟弟赵光义却当上了皇帝,这似乎有点不正常,因此,有人认为,赵光义得位不正,属于篡位。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请看下一集,赵光义继位是正常合法的。

赵匡胤传位给弟不传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44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他的弟弟而不是他的儿子?

赵匡胤死后,把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弟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因为每一个朝代,他的位置传宗接代可能会不一样,然而有的时候会临时改变主意,也可能发现一些变故导致这个传宗可能会给一些不相关的人。在对于赵匡胤的死有很多人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是他的弟弟赵光义杀死了赵匡胤,也有人说在死之前把位置已经传给了赵光义。

但是不管怎么样,王位的世袭制是没有改变的,有可能会给自己亲人,也可能会给一些能力比较大的人。对于王朝国家的管理,还是需要有能力的统治者进行管理的,因为如果摊上一个管理能力比较差的皇上,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可能就会比较不好。一些统治者他的统治能力比较强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对于子民的生活也是非常好的。

就像秦始皇统一六国,然后在一些改革制度上是非常的强大的。在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都是非常前进性的,尤其是在一些政治上的改革,这是一些法律以及一些书本的规定,对后市的发展也作出一些规范和启示。虽然当时秦始皇在统治的时候非常的严厉,也比较的不近人情,但是他对后世的一些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至于赵匡胤死后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有很多的说法。其中原因也有很多,我们不是当事人也说不清楚,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更多一点,可以自己去查了一些古文和一些史实去进行考察,然后可以询问一些专业人士。所以说我们也不能太过于片面的判断这件事情和去解释这件事情,因为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也不是当事人。

赵匡胤传位给弟不传子「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44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儿子,而是他的兄弟?

赵匡胤兄弟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天下,建立了宋朝。宋朝在兄弟两个人的努力下统一了当时除幽云地区以外的中原王朝传统控制区域。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即位。赵匡胤究竟是基于什么原因,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虽然赵匡胤的死应该被归结为暴亡,其弟赵光义有杀兄之嫌。但不过否认的是,赵匡胤的继承人大概率是赵光义。虽然赵匡胤没有立储,但实际上是明确了赵光义为继承人。赵匡胤有两个在世的儿子赵徳昭、赵德芳,如果赵匡胤不封其为太子还有可能有其他的顾虑,而最主要的是他竟然没有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封王。这是很不符合常规的。而他的弟弟被封为晋王,同时担任开封府尹,开封府尹在五代以后就是皇储在即位前担任的职务。种种迹象表明赵光义就是赵匡胤的接班人。


有人说赵匡胤传弟不传子是因为金匮之盟,金匮之盟大意就是赵匡胤兄弟的母亲杜太后要求赵匡胤把皇位传位赵光义。但是金匮之盟的真伪还很难确定,金匮之盟是在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和赵普才弄出来的,不是赵匡胤明确公布出来的,因此其真实性是容易让人怀疑的。还有一点,《宋史》记述杜太后(赵匡胤兄弟生母)生过五子二女,包括秦王赵廷美,但同样也是《宋史》竟然记述赵廷美是其父赵弘殷和乳母所生,并且炮制了赵廷美谋反。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解决金匮之盟留下的问题。并且逼死了赵匡胤的在世的儿子赵徳昭,他的另一个儿子赵徳芳只有22岁就去世了,赵光义有很大的嫌疑。个人觉得,即使真有金匮之盟,赵匡胤也不一定遵守。西汉时期,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想让景帝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梁王,景帝满口应承,最后还是传位自己的儿子。作为帝王能传子绝对不可能传弟,赵匡胤传位给弟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五代十国时期总共53年,走马灯一样经历了五个王朝,出来55个割据的皇帝和王,整个五代史可以用乱来形容。赵匡胤虽然夺得天下,也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夺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不能保证权力会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一旦自己有个三长两短,自己的儿子能不能坐稳天下。在五代特定的时期,并没有所谓的忠臣,都是墙头草,不可能会尽心尽力的辅佐和支持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两个儿子并不具有帝王之像,很难在乱世镇得住群臣。识时务的赵匡胤放弃了父子相继,采用兄终弟及来延续天下。



历史上并没有记述赵匡胤有没有后悔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办法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从赵匡胤登基前后的表现看,他是一个比较忠厚的人。周世宗郭荣(有名柴荣)选择赵匡胤并见得的所托非人,也不是赵匡胤隐藏的太深,而是陈桥兵变的主谋人可能不是赵匡胤,而是其弟赵光义和赵普总策划。在郭荣去世短短半年时间,以赵匡胤相对稳妥的性格,不太会马上发动兵变。颇有心机的赵光义比作为武将的赵匡胤更有野心。从一个侧面看,如果赵匡胤有称帝的野心,他一定会天下传给子孙作为自己的终极想法,野心和自私有时候是有很大关联的。赵匡胤掌握实权的时候也没有册封自己的儿子,更没有确立为皇储,说明他的政治野心还是不足的。称帝的一系列行为大都是在赵光义和赵普的鼓动性。


赵匡胤在位曾经提出要迁都西安,遭到赵光义的强烈抵制,最终没有成功。这件事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开封已经在赵光义的控制之下,赵匡胤试图迁都摆脱三弟的影响。另一方面,赵光义已经具备左右宋朝政局的能力,很有可能已经成为了权力,赵匡胤已经开始成为傀儡。这些都说明,陈桥兵变很有可能是赵光义布局好的,自己在逐步夺权。

兄终弟及更多的是赵氏兄弟对五代乱局的反应,也能看出赵光义有很高的政治手腕,逐步取得宋朝权力,并顺利完成权力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