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翰林学士李绛在宪宗那儿初试牛刀抬了几次杠、办了几次事,就让宪宗对他刮目相看。其实,李绛的本意不是反对皇帝的主张,而是维护朝廷的利益。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他在反对皇帝之外,更是不把和别人过不去当回事了。

宪宗一直想收拾各地藩镇,他原本希望从收拾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开始行动,可是在李绛的反对之下放弃了。

唐朝为什么宦官把持「最信任宦官的唐朝皇帝却死于宦官之手」

放弃只是缓兵之计,宪宗是这么想的,李绛也是这么想的,就连王承宗也是这么想的。

他们心里都知道,收拾王承宗,对朝廷来说只是时间问题。等到朝廷有了实力,这一天就会到来。

李绛这样的死硬分子,怎么会对反叛分子屈服,由着他们胡作非为呢?

宪宗终于决定讨伐王承宗。这回李绛不再唱反调,可是等到宪宗把三军统帅公布时,李绛再一次充当了反对派。

宪宗任命的军队总指挥不是什么名将,而是一个名叫吐突成璀的宦官

唐朝为什么宦官把持「最信任宦官的唐朝皇帝却死于宦官之手」

吐突成璀是宪宗做太子时的东宫属官,有着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情谊。不过在李绛看来,把军国大事委托给一个宦官,简直就是儿戏。

他当然不同意,其他官员也不同意,大诗人白居易也不同意。

在前头几回书中,我们讲了翰林学士白居易为这事写奏章把宪宗骂得狗血淋头的故事,他恶狠狠地说宪宗将会因为重用宦官而遗臭万年。

和白居易不同,李绛和宪宗关系更亲、走得更近,他不用写奏章,直接就可以当面说宪宗的不是。

李绛对宪宗说,像吐突成璀这样的宦官绝对不能领军打仗!他们缺乏原则,他们恃宠生娇,他们谗毁忠良,到头来败坏朝政,他们不会做一件好事!

宪宗不同意李绛的说法:吐突成璀只是一个奴才,他怎么敢对朕进谗言呢?就算进谗言,朕怎么会听他的呢?

宪宗的意思很明白,我是圣明天子,他是小小奴才,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我怎么可能被他蒙蔽呢?

李绛脾气上来了:宦官日夜伺候在天子左右,天长日久就会让陛下觉得他们说得好听、做得正确,就会被他蒙骗、受他误导、被他牵着鼻子走,您再圣明又有什么用呢?

李绛的潜台词也很明白,您号称圣明天子,在重用宦官这件事上不就执迷不悟、糊涂透顶吗?

宪宗对吐突成璀太有感情、太过信任,最后还是任命吐突成璀担任讨伐王承宗的联军总司令,白居易的奏章没用,李绛的反对没用,百官的劝谏都没有用。

宪宗很快就为自己的执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吐突成璀是个好奴才,却并不是个好将军,在河北战场打了好长时间,结果是钱财耗费了、军心涣散了,王承宗却是毫发无损。

唐朝为什么宦官把持「最信任宦官的唐朝皇帝却死于宦官之手」

吐突成璀带领的官军在河北成了笑话,也成了朝廷的沉重负担。

最后,讨伐王承宗的战争无果而终、无功而返。可是更让天下人都要惊掉下巴的是,吃了败仗的吐突承璀返回都城长安后,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反而被宪宗任命为左卫上将军、代理左军中尉。

宪宗的这一做法在朝堂上炸了锅,御史台的言官们义愤填膺地提议,把罪魁祸首吐突承璀斩首。

宪宗最为倚重的翰林学士李绛拼命催促皇上:陛下您什么时候责罚吐突承璀?

宪宗听到这话,气得乐了:我什么时候说要处罚吐突成璀?

李绛不退让:您不处罚吐突成璀,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要是以后再有别人打了败仗,您怎么处置?您要是处罚,那就是同罪不同罚,被罚的人也不会服气。您要是不处罚,那么以后谁也不会在战场上奋死拼杀。

这次,李绛看起来是把宪宗逼进了死胡同,其实他给宪宗留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出路:对吐突成璀这样的败军之将,必须处罚、只能处罚,不处罚不足以维护法律尊严皇上体面,不足以平民愤。

无奈的宪宗退无可退,只好在两天后把吐突承璀贬为军器使,也就是负责武器制造和管理的长官。

李绛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然而,吐突成璀从宪宗那里得到的宠幸依旧,他在朝中的实际影响力也丝毫没有减弱。

更让李绛气炸了肺的是,吐突成璀不知夹着尾巴做人,还带头对军队将领收取巨额贿赂,然后再从宪宗那里给他们讨得一纸封疆大吏的任命状。

李绛对此极为不满,屡屡在宪宗面前揭露吐突承璀的不法行为,多次请求惩罚吐突成璀。一次不从,下次再来,今天不行,明天再来。搞得宪宗烦透了,有一天突然对李绛勃然大怒:“你说得实在是太过分了!”

唐朝为什么宦官把持「最信任宦官的唐朝皇帝却死于宦官之手」

在如何对待吐突成璀这件事上,宪宗几乎完全听不进李绛和任何人的意见,李绛越是坚持,宪宗越是要维护吐突成璀。

李绛没有想明白宪宗的心思是,对他和朝廷来说,像李绛这样的文臣当然是需要的,但也是不可信任的,他们拉帮结派就是反对自己的力量;朝堂之外的武将、藩镇更不可靠,他们手里有军队,动不动就扯旗造反、割据一方,他们更是天然的敌人。

而相比之下,宦官只是奴才,他们生理残缺、没有家庭、没有欲望,最多只是贪求一些钱财和享受,而这对皇帝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付出,完全不能等同于文臣武将的威胁。

由这种思想主导的宪宗不惜和李绛对着干,和朝臣们顶着来。可是他想错了的是,宦官也是有欲望的,而且比正常人更为变态、更加疯狂,他最后竟然以九五之尊死于宦官的谋杀。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唐朝为什么宦官把持「最信任宦官的唐朝皇帝却死于宦官之手」

能与李世民齐名的唐宪宗李纯为何会被宦官害死?

我们比较熟知的唐朝君王应该就是武则天、李世民等人,但是你们却不知道在唐朝的晚期也出现了一个能与李世民比肩的人,他就是唐宪宗李纯。

李纯有着出色的领导能力,虽然他是被宦官们拥立的帝王,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帝王之才,李纯的只要功绩表现在削弱外藩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他做的这系列的事情,让唐氏皇朝直接进入了正轨,国家变得越来越兴旺。

唐朝之所以会设立藩镇,就是为了打击周边的一些国家们,让他们没有造反的心思,虽然这样的行为是起到了效果了,但是另一方面藩镇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大,君王之间不能控制这样的节奏,所以后来才有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最后是在李豫在政策之下平定的,首领们知道一旦投降,就能够加官进爵,面对着这样的诱惑,他们怎么可能会不动心呢?

在最大的叛臣首领归顺朝廷之后,李纯运用了削藩政策,而战事也由此获得胜利,不过很奇怪的是,这些最大的功劳全部都给了宦官,底下的将士们也因此心生不满。之后有人上书给唐宪宗,推荐给他好的士兵,而唐宪宗之后也支持了大臣们的建议,削弱了宦官们的权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唐宪宗李纯其实是一个出色的帝王,不过他在晚年的时候却逐渐地走向了一个歧途,开始迷恋起佛教,周围的人的话都听不进去,可能是安逸的生活,使他忘却了当初的抱负吧,而李纯最后是被宦官们杀死的,一代帝王死得这么窝囊,还是比较遗憾的。

唐朝为什么宦官把持「最信任宦官的唐朝皇帝却死于宦官之手」

唐宪宗李纯凭什么能与李世民齐名,他是怎么死在宦官手里的?

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英明神武,坚决果断,知人善用,很有谋略,他先平复了刘僻叛乱,后淮西节度使掌握兵权,开始叛乱,威胁很大,李纯当断则断,非常果断,决定对淮西用兵,自己掌握兵权。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李纯知人善用,终于结束了淮西的叛乱,收复了兵权,一步一步削弱藩镇的势力,一步步夺取权力,一步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想来可以与李世民齐名,也是有理可寻了。


这样一个聪明理智,英明神武,谋略过人的一位皇帝,为什么最后却死在了宦官的手里呢?


晚年的唐宪宗李纯,不再那个英勇果断聪明过人的皇帝了,他也开始逐渐变得糊涂起来。晚年的唐宪宗李纯,开始依仗着有些成就沾沾自喜,变得十分骄纵,政事上面十分荒唐,罢免了忠臣能臣,开始启用奸佞小人,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李纯还妄想长生不老,经常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吃了之后还非常暴躁,经常滥杀无辜,诛杀宦官。


人心渐渐消亡。宦官开始另谋生路,佣立太子。后来矛盾日益激化,宦官为了让李恒称帝,偷偷潜入了李纯的寝宫,并杀死了他。然后伪造唐宪宗因食用太多丹药,已被毒死,李恒成功继位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