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请点个关注^▽^

作者:知更晓,未授权不得转载!

大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不管在现有古装剧还是古代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或作妖或慈祥的皇太后、太皇太后,但就是没怎么见到过太上皇的身影。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大家应该清楚,中国历史上的皇位都是世袭制,父亲把皇位传给儿子,儿子即位后,退位的父亲就成了太上皇。这是皇权政治中“特有的产物”。辞书中的解释是:

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

不过,纵观中国有载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林林总总出了四百多为帝王,而正牌的太上皇只有二十六个。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难见到太上皇,因为实在太稀有了!

那其他近四百位皇帝的父亲(太上皇)都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恰好都去世了吗?非也!只是他们都是等到驾崩的时候,才将皇位传下去。因此也就不存在太上皇了。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刘备临终托孤

那么问题来了,现代人都巴不得早点退休享受生活,为什么古代皇帝偏偏要等自己快死了才退位呢?早点把事情交给儿子去做,自己乐得清闲自在不好吗?

其实原因很简单。

为什么不会主动让位?

1.皇权取之不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耗费十年才统一六国,自称皇帝。自此,中国历史上为争夺储君帝位的斗争,就从未停过。

这条路有多凶险?借用毛主席的诗句来表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以康熙朝晚期的党派斗争为例,其中最为疯狂的就数“九子夺嫡”了!当时,朝中共有24位皇子,而参与皇位斗争的就有9位。历经太子两立两废,皇子囚禁、解禁,逼宫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过程,四阿哥胤禛最终从九子夺嫡中胜出,继位成为雍正帝。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康熙九子夺嫡

那么夺嫡失败的皇子都去哪了呢?除了对雍正帮助很大的十三皇子,其他皇子全部死的死、囚禁的囚禁。总之没有什么好下场!

看到没有?哪怕是自家兄弟在皇宫院墙内的皇位争夺,也足以耗费毕生心血,搞不好还丢掉性命。更不用谈像始皇帝一样靠双手打来的天下有多凶险,也不用说从底层做起揭竿起义篡夺皇位有多艰辛。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历经千辛万苦才坐上去,贸贸然说要下来,自然就非常之难。就好比自己拼死生出来又一手养大的孩子,突然要把他送出去,总是一万个不情愿的。

2.当皇帝太好玩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拼死也要争夺皇位呢?原因很简单,当皇帝实在是太爽了!

皇位代表着无尽的权力,一旦当上皇帝,人人最看重的尊严,享受,权力,金钱,美女...都有了。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是为皇帝服务的。

古人选择一片地理位置极佳的领土,花了大量金银财宝,用最精美的砖瓦,盖了一座由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子组成的大宫殿,叫紫禁城,干什么呢?给皇帝住。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然后,从全国各地精心挑选出最顶尖的数千名美女,送入这个紫禁城中,给皇帝享用。想一下,假如可以拥有现今娱乐圈你所有喜欢的男/女明星...试问,这样的权利谁愿意放弃???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除了美女,还有享之不尽的美食。凡是天下最好的美味,都要由皇帝垄断。每顿饭,要九十九道菜,摆满九张桌子。“衣帽间”更是好几间大殿,里面陈列着几万件质量上好的服饰,每天早中晚的服饰都不重样。

全国还有上百处“工厂”、几十万个工人,专门为皇帝生产生活用品。景德镇就是专为皇帝烧造瓷器建立的。更别提手握重兵,天下有才之士接归囊中!而且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所以说,作为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享受着其他人享受不到的权利和快乐。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愿意轻而易举放弃这些东西。

3.一朝天子一朝臣

如同雍正登基时,十三皇子尽心辅佐一般。每一个皇帝在年轻的时候,都是有一个团队辅衷心佐的。要知道,从少年伴读,到青年太子之争,再到继承皇位,每一步都是要通过周密计划和各种阴谋并存的。皇位之争,其实也是皇子背后团队的战斗,一不小心就会满盘皆输。

登基之后,这批人中,也会有一部分人被皇帝培养成朝中肱骨,辅助他协理天下大事。所谓日久生情,长久的并肩“作战”,这些老臣子对皇帝除了君臣之礼,更会对这个人生出衷心不二之情。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即使皇帝退居二线,只要他还活着,朝中重臣还是会听从“太上皇”的指令。比如乾隆皇帝,他主动提出退位,不过在当太上皇的三年里,依旧掌管着朝中大权。

这时候,新帝要么像嘉庆一样,就做个闲散的傀儡皇帝,不过这就不符合太上皇退居二线享清福的初心了。要么就干掉太上皇和老臣子,培养新势力。这就更严重了,不能享清福就算了,搞不好连命都保不住。

权衡之下,这些皇帝也要一直将权利握在手中,直到自己生命真正的退位。

4.皇家亲情淡薄,放弃权位等于放弃生命

除了乾隆,早点退位的皇帝也不是没有,但大多下场惨淡。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又比如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二人成为太上皇的下场可谓悲惨非常。

李渊并不是主动退位,626年,玄武门之变后,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很明显,他不想退休,是被儿子李世民逼宫交权退位的。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先是生活在太极宫,后迁至大安宫。在做太上皇近十年里,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与其说是不曾,不如说是不能,这十年可以说是一种囚禁般的生活,开国之君,最终沦为自己儿子的“阶下囚”,最终孤苦病逝。

赵武灵王虽是主动退位,但他没有一个如嘉庆帝一般听话的儿子。由于自己的举起不定,导致自己两个儿子自相残杀,最后自己也被自己的儿子围困沙丘宫,活活饿死。

所以,历史上很少有皇帝自愿放权,因为放权就等于放命。

什么情况会主动让位?

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况下皇帝都舍不得退位的。有两种情况,即便皇帝再不舍,他们也会主动弃权让位。

1.朝局艰难,皇冠变为“愁帽”,甚者宝座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于是主动摘愁帽、离危座。

在唐朝的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特别的皇帝,面对变幻多端的政治格局,他先后三次当皇帝,又三次主动退位。在不利的情势之下,能够做到韬光养晦;在至高的地位上能够退位让贤,拿得起放得下,不争不抢,因此能够得以保全自己。这个人就是李旦。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旦的三次让位,可以说都是形势所逼。

第一次,让位给母亲武则天。

父亲李治还在世时,母亲武则天就负责掌管朝政。李治死后,李旦被武则天扶上皇位,但实则还是武则天在掌管大权。而武则天没有取代自己的原因,只是她的势力还不够强大,这一点,李旦看得很清楚。于是,他决定以“退一步”来保全性命。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二次,让位给哥哥李显。

公元698年,李显被接回洛阳,按理他该好好当皇帝了吧?可你看他是怎么做的:

“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其实他称病只是借口,主要是自己无力与有实力的哥哥抗衡,又不愿参与到皇权斗争,所以自动退位。后来李显多次试探李旦的心意,想要给他封号,都被李旦拒绝,原因也只有一个,李显有儿子。李旦一旦表露出一点想拿回政权的意愿,立马就会被干掉。如此种种,只有为四个字:明哲保身。

第三次,让位给儿子李隆基。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将李旦附上皇位。有两个有能之士辅佐,自己总算能安稳称帝。不过问题又来了,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太强了,二人又在朝中互掐。自己根本驾驭不了,而且政务上又老是出错,不是当皇帝的料。思虑良久,他干脆再次退位,把皇位又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李隆基。

2.受到武力胁迫,不得不称太上皇。

谈起受武力胁迫而退位的皇帝,就不得不再次提起唐高祖李渊。没办法,这个例子实在太典型。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细数历代开国皇帝,如刘邦、朱元璋等之流,都被后世称为乱世英雄,是开创伟业者,是才华卓绝之辈。可作为盛世唐朝的开国皇帝,对于李渊的寥寥记忆,却只有昏庸和无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儿子太优秀,而且野心也够强。弑兄逼父,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下,他也就不得不主动退位。否则可能连自己的性命都不保。

总结

一切历史遗留下来看起来不正常的规律,一定有其必然的因素。在变幻莫测的权利斗争中,有时候,不争,也是一种争。过去如此,放在现在亦然。

-完-

上文所有图片除水印说明,全部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谢你看完!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巴巴历史】头条号,支持下作者哦~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把皇位传给九皇子李治,最后变成了武则天称霸大唐?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烟郭说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一事,实在是昏招,毛主席曾评价李世民说,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充分说明李世民在这件事上简直太糊涂。

自从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太子之位空出来,当时有3个人选,分别是濮王李泰、晋王李治、吴王李恪,而太子之位的争夺分2个阶段。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

当时有两股政治力量在角逐太子之位,一方是以岑文本、刘洎为首支持李泰,另一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支持李治。

本来李泰最开始是占优势的,唐太宗甚至都亲口答应让他当太子的,可李泰实在是太年轻,干了一件事情,触到了唐太宗的底线和忌讳,就快到手的位子一下就丢了。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泰这人十分聪明,结交了不少文人学士,名声也不错,而且唐太宗过度宠溺他,因此,李泰十分自信地认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

有一次,他在皇宫给李世民请安时,干脆就撒娇卖萌,并当场表示:如果传位给他,将来他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再传给晋王李治。

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立他为太子,这算是得到口头承诺了,但李世民又把这事给褚遂良说了,褚先生作为旁观者,比较清醒,给太宗泼了冷水,李泰会杀自己儿子,然后再传位给晋王?这种鬼话能信?

同时暗示李世民:要是李泰登基,很有可能杀了李治!

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要知道,李世民得皇位是通过政变,杀兄弟得来的,他自己是非常忌讳这种事情发生的。因此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考虑的核心要素就是确保这几个儿子将来不会自相残杀。

世民兄当场醒悟,冷静下来,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太子之位又悬而未决,但毕竟李泰是得到口头承诺的,而且李世民很宠溺他,如果再进一步打消他的疑虑,是完全有可能拿到位子的。

但是,李泰在这时候干了一件蠢事,把就快到手的位子弄没了。

他跑去吓唬晋王李治,因为李治跟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汉王李元昌关系很好,李元昌曾经建议废太子李承乾兵变谋反,事发被赐死。

李泰就拿这事儿吓唬李治,说:你跟李元昌关系这么好,当初他谋反的时候,你难道没有附从吗?

这话一出,本来就很懦弱的李治被吓得小脸煞白,天天惶恐不安,要知道参与这种事情是杀头大罪,虽然李治没参与过,但要是有人这么诬陷他,他百口难辩,咋办?

这事儿很快被李世民知道了,他非常震惊,因为这件事传达出来的意思很简单:李泰要干掉李治,至少可能性很大。

因语晋王:“尔善元昌,得无及乎?”——《新唐书.李泰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还没死,他就敢这么去搞自己兄弟,这要是将来把皇位给了他,岂不是要直接把李治干掉?兄弟相残的悲剧又要上演?

就在李世民开始动摇改立太子的时候,废太子李承乾非常及时地上来补了一刀,让李泰从此与太子之位彻底无缘。

他跟李世民说:我已经贵为太子了,还能有什么奢求?就是因为李泰想谋害我,夺取太子之位,我才与朝臣一起谋求自保之道,现在立他为太子,恰好落入他的圈套。

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旧唐书.李泰传》

这两件事给了唐太宗极大的震撼,他开始反复思考该如何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发生,最后得出结论:传位给李治,则可避免!

于是懦弱的李治因为仁慈,得以当上太子之位!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

李治当太子这事儿虽然定下来了,但传位这么大的事情,要慎重,因此还要考察一下李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李世民发现李治的性格十分懦弱,而且太过于循规蹈矩,实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于是,李世民又开始犹豫了。

他在思考,如果李治不适合传位,还有哪个儿子能当大任,又能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呢?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吴王李恪!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史书上说他:善骑射,有文武才。因此: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李世民因此常对人说:英果类我!也就是觉得这个儿子是最像他的。甚至把当时城市规模仅次于首都的益州封给他治理,作为藩屏,拱卫国家,十分倚重这个儿子。

当看到李治实在不适合传位后,李世民觉得李恪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朝廷重臣。

前文已经说过,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支持李治的一股政治势力,而且李治的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恪只是杨妃的儿子。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而李恪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因此,李恪这时对他来说,是一个威胁,于是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

他对唐太宗说,李治性格仁厚,是难得的治国之才,现在举棋不定,很容易招致祸事,加上长孙一伙人又是重臣,他们的意见直接促使李世民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打算。

后来,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又陷害李恪参与谋反,导致李恪被杀,之后武则天与长孙无忌斗法失败,被诬陷,自尽而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史书上多认为,长孙无忌当初陷害李恪致其死,他自己后面又被人诬陷而自尽,实在是应得的报应,当初诬陷别人,今天也被别人诬陷,苍天不曾饶过谁。

后面李治成了太子,再后面懦弱的李治被武则天夺走了权力,整出了二圣临朝的历史奇观!

因此,毛主席在读到《新唐书.李恪传》时,曾批注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烟郭说

李世民常说李恪类我,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儿子,同时他也清楚李治性格太懦弱,循规蹈矩,不适合做皇帝,可以说,他对自己的这俩儿子是十分了解。

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听信了长孙无忌之言,立李治为太子,实在是糊涂的一招。李治太过仁慈,是个好人,可好人是做不了皇帝的,李世民也十分清楚,却要选择李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最后李治终于还是在自己的性格上栽了跟斗,武则天强势,李治懦弱,故而武则天比他更有主见,懦弱的李治被强势的武则天一步一步地拿走了天下大权。

由此引发中唐政治动荡不安,武则天在时,对李唐宗室痛下杀手,晚年又发生神龙政变,没多久又发生唐隆政变,接着又是先天政变,经常政变,没安稳过。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把皇位传给九皇子李治,最后变成了武则天称霸大唐?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烟郭说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一事,实在是昏招,毛主席曾评价李世民说,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充分说明李世民在这件事上简直太糊涂。

自从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太子之位空出来,当时有3个人选,分别是濮王李泰、晋王李治、吴王李恪,而太子之位的争夺分2个阶段。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

当时有两股政治力量在角逐太子之位,一方是以岑文本、刘洎为首支持李泰,另一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支持李治。

本来李泰最开始是占优势的,唐太宗甚至都亲口答应让他当太子的,可李泰实在是太年轻,干了一件事情,触到了唐太宗的底线和忌讳,就快到手的位子一下就丢了。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泰这人十分聪明,结交了不少文人学士,名声也不错,而且唐太宗过度宠溺他,因此,李泰十分自信地认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

有一次,他在皇宫给李世民请安时,干脆就撒娇卖萌,并当场表示:如果传位给他,将来他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再传给晋王李治。

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立他为太子,这算是得到口头承诺了,但李世民又把这事给褚遂良说了,褚先生作为旁观者,比较清醒,给太宗泼了冷水,李泰会杀自己儿子,然后再传位给晋王?这种鬼话能信?

同时暗示李世民:要是李泰登基,很有可能杀了李治!

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要知道,李世民得皇位是通过政变,杀兄弟得来的,他自己是非常忌讳这种事情发生的。因此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考虑的核心要素就是确保这几个儿子将来不会自相残杀。

世民兄当场醒悟,冷静下来,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太子之位又悬而未决,但毕竟李泰是得到口头承诺的,而且李世民很宠溺他,如果再进一步打消他的疑虑,是完全有可能拿到位子的。

但是,李泰在这时候干了一件蠢事,把就快到手的位子弄没了。

他跑去吓唬晋王李治,因为李治跟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汉王李元昌关系很好,李元昌曾经建议废太子李承乾兵变谋反,事发被赐死。

李泰就拿这事儿吓唬李治,说:你跟李元昌关系这么好,当初他谋反的时候,你难道没有附从吗?

这话一出,本来就很懦弱的李治被吓得小脸煞白,天天惶恐不安,要知道参与这种事情是杀头大罪,虽然李治没参与过,但要是有人这么诬陷他,他百口难辩,咋办?

这事儿很快被李世民知道了,他非常震惊,因为这件事传达出来的意思很简单:李泰要干掉李治,至少可能性很大。

因语晋王:“尔善元昌,得无及乎?”——《新唐书.李泰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还没死,他就敢这么去搞自己兄弟,这要是将来把皇位给了他,岂不是要直接把李治干掉?兄弟相残的悲剧又要上演?

就在李世民开始动摇改立太子的时候,废太子李承乾非常及时地上来补了一刀,让李泰从此与太子之位彻底无缘。

他跟李世民说:我已经贵为太子了,还能有什么奢求?就是因为李泰想谋害我,夺取太子之位,我才与朝臣一起谋求自保之道,现在立他为太子,恰好落入他的圈套。

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旧唐书.李泰传》

这两件事给了唐太宗极大的震撼,他开始反复思考该如何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发生,最后得出结论:传位给李治,则可避免!

于是懦弱的李治因为仁慈,得以当上太子之位!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

李治当太子这事儿虽然定下来了,但传位这么大的事情,要慎重,因此还要考察一下李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李世民发现李治的性格十分懦弱,而且太过于循规蹈矩,实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于是,李世民又开始犹豫了。

他在思考,如果李治不适合传位,还有哪个儿子能当大任,又能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呢?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吴王李恪!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史书上说他:善骑射,有文武才。因此: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李世民因此常对人说:英果类我!也就是觉得这个儿子是最像他的。甚至把当时城市规模仅次于首都的益州封给他治理,作为藩屏,拱卫国家,十分倚重这个儿子。

当看到李治实在不适合传位后,李世民觉得李恪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朝廷重臣。

前文已经说过,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支持李治的一股政治势力,而且李治的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恪只是杨妃的儿子。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而李恪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因此,李恪这时对他来说,是一个威胁,于是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

他对唐太宗说,李治性格仁厚,是难得的治国之才,现在举棋不定,很容易招致祸事,加上长孙一伙人又是重臣,他们的意见直接促使李世民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打算。

后来,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又陷害李恪参与谋反,导致李恪被杀,之后武则天与长孙无忌斗法失败,被诬陷,自尽而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史书上多认为,长孙无忌当初陷害李恪致其死,他自己后面又被人诬陷而自尽,实在是应得的报应,当初诬陷别人,今天也被别人诬陷,苍天不曾饶过谁。

后面李治成了太子,再后面懦弱的李治被武则天夺走了权力,整出了二圣临朝的历史奇观!

因此,毛主席在读到《新唐书.李恪传》时,曾批注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烟郭说

李世民常说李恪类我,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儿子,同时他也清楚李治性格太懦弱,循规蹈矩,不适合做皇帝,可以说,他对自己的这俩儿子是十分了解。

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听信了长孙无忌之言,立李治为太子,实在是糊涂的一招。李治太过仁慈,是个好人,可好人是做不了皇帝的,李世民也十分清楚,却要选择李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最后李治终于还是在自己的性格上栽了跟斗,武则天强势,李治懦弱,故而武则天比他更有主见,懦弱的李治被强势的武则天一步一步地拿走了天下大权。

由此引发中唐政治动荡不安,武则天在时,对李唐宗室痛下杀手,晚年又发生神龙政变,没多久又发生唐隆政变,接着又是先天政变,经常政变,没安稳过。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把皇位传给九皇子李治,最后变成了武则天称霸大唐?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烟郭说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一事,实在是昏招,毛主席曾评价李世民说,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充分说明李世民在这件事上简直太糊涂。

自从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太子之位空出来,当时有3个人选,分别是濮王李泰、晋王李治、吴王李恪,而太子之位的争夺分2个阶段。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

当时有两股政治力量在角逐太子之位,一方是以岑文本、刘洎为首支持李泰,另一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支持李治。

本来李泰最开始是占优势的,唐太宗甚至都亲口答应让他当太子的,可李泰实在是太年轻,干了一件事情,触到了唐太宗的底线和忌讳,就快到手的位子一下就丢了。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泰这人十分聪明,结交了不少文人学士,名声也不错,而且唐太宗过度宠溺他,因此,李泰十分自信地认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

有一次,他在皇宫给李世民请安时,干脆就撒娇卖萌,并当场表示:如果传位给他,将来他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再传给晋王李治。

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立他为太子,这算是得到口头承诺了,但李世民又把这事给褚遂良说了,褚先生作为旁观者,比较清醒,给太宗泼了冷水,李泰会杀自己儿子,然后再传位给晋王?这种鬼话能信?

同时暗示李世民:要是李泰登基,很有可能杀了李治!

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要知道,李世民得皇位是通过政变,杀兄弟得来的,他自己是非常忌讳这种事情发生的。因此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考虑的核心要素就是确保这几个儿子将来不会自相残杀。

世民兄当场醒悟,冷静下来,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太子之位又悬而未决,但毕竟李泰是得到口头承诺的,而且李世民很宠溺他,如果再进一步打消他的疑虑,是完全有可能拿到位子的。

但是,李泰在这时候干了一件蠢事,把就快到手的位子弄没了。

他跑去吓唬晋王李治,因为李治跟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汉王李元昌关系很好,李元昌曾经建议废太子李承乾兵变谋反,事发被赐死。

李泰就拿这事儿吓唬李治,说:你跟李元昌关系这么好,当初他谋反的时候,你难道没有附从吗?

这话一出,本来就很懦弱的李治被吓得小脸煞白,天天惶恐不安,要知道参与这种事情是杀头大罪,虽然李治没参与过,但要是有人这么诬陷他,他百口难辩,咋办?

这事儿很快被李世民知道了,他非常震惊,因为这件事传达出来的意思很简单:李泰要干掉李治,至少可能性很大。

因语晋王:“尔善元昌,得无及乎?”——《新唐书.李泰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还没死,他就敢这么去搞自己兄弟,这要是将来把皇位给了他,岂不是要直接把李治干掉?兄弟相残的悲剧又要上演?

就在李世民开始动摇改立太子的时候,废太子李承乾非常及时地上来补了一刀,让李泰从此与太子之位彻底无缘。

他跟李世民说:我已经贵为太子了,还能有什么奢求?就是因为李泰想谋害我,夺取太子之位,我才与朝臣一起谋求自保之道,现在立他为太子,恰好落入他的圈套。

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旧唐书.李泰传》

这两件事给了唐太宗极大的震撼,他开始反复思考该如何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发生,最后得出结论:传位给李治,则可避免!

于是懦弱的李治因为仁慈,得以当上太子之位!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

李治当太子这事儿虽然定下来了,但传位这么大的事情,要慎重,因此还要考察一下李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李世民发现李治的性格十分懦弱,而且太过于循规蹈矩,实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于是,李世民又开始犹豫了。

他在思考,如果李治不适合传位,还有哪个儿子能当大任,又能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呢?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吴王李恪!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史书上说他:善骑射,有文武才。因此: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李世民因此常对人说:英果类我!也就是觉得这个儿子是最像他的。甚至把当时城市规模仅次于首都的益州封给他治理,作为藩屏,拱卫国家,十分倚重这个儿子。

当看到李治实在不适合传位后,李世民觉得李恪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朝廷重臣。

前文已经说过,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支持李治的一股政治势力,而且李治的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恪只是杨妃的儿子。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而李恪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因此,李恪这时对他来说,是一个威胁,于是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

他对唐太宗说,李治性格仁厚,是难得的治国之才,现在举棋不定,很容易招致祸事,加上长孙一伙人又是重臣,他们的意见直接促使李世民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打算。

后来,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又陷害李恪参与谋反,导致李恪被杀,之后武则天与长孙无忌斗法失败,被诬陷,自尽而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史书上多认为,长孙无忌当初陷害李恪致其死,他自己后面又被人诬陷而自尽,实在是应得的报应,当初诬陷别人,今天也被别人诬陷,苍天不曾饶过谁。

后面李治成了太子,再后面懦弱的李治被武则天夺走了权力,整出了二圣临朝的历史奇观!

因此,毛主席在读到《新唐书.李恪传》时,曾批注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烟郭说

李世民常说李恪类我,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儿子,同时他也清楚李治性格太懦弱,循规蹈矩,不适合做皇帝,可以说,他对自己的这俩儿子是十分了解。

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听信了长孙无忌之言,立李治为太子,实在是糊涂的一招。李治太过仁慈,是个好人,可好人是做不了皇帝的,李世民也十分清楚,却要选择李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最后李治终于还是在自己的性格上栽了跟斗,武则天强势,李治懦弱,故而武则天比他更有主见,懦弱的李治被强势的武则天一步一步地拿走了天下大权。

由此引发中唐政治动荡不安,武则天在时,对李唐宗室痛下杀手,晚年又发生神龙政变,没多久又发生唐隆政变,接着又是先天政变,经常政变,没安稳过。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把皇位传给九皇子李治,最后变成了武则天称霸大唐?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烟郭说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一事,实在是昏招,毛主席曾评价李世民说,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充分说明李世民在这件事上简直太糊涂。

自从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太子之位空出来,当时有3个人选,分别是濮王李泰、晋王李治、吴王李恪,而太子之位的争夺分2个阶段。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

当时有两股政治力量在角逐太子之位,一方是以岑文本、刘洎为首支持李泰,另一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支持李治。

本来李泰最开始是占优势的,唐太宗甚至都亲口答应让他当太子的,可李泰实在是太年轻,干了一件事情,触到了唐太宗的底线和忌讳,就快到手的位子一下就丢了。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泰这人十分聪明,结交了不少文人学士,名声也不错,而且唐太宗过度宠溺他,因此,李泰十分自信地认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

有一次,他在皇宫给李世民请安时,干脆就撒娇卖萌,并当场表示:如果传位给他,将来他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再传给晋王李治。

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立他为太子,这算是得到口头承诺了,但李世民又把这事给褚遂良说了,褚先生作为旁观者,比较清醒,给太宗泼了冷水,李泰会杀自己儿子,然后再传位给晋王?这种鬼话能信?

同时暗示李世民:要是李泰登基,很有可能杀了李治!

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要知道,李世民得皇位是通过政变,杀兄弟得来的,他自己是非常忌讳这种事情发生的。因此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考虑的核心要素就是确保这几个儿子将来不会自相残杀。

世民兄当场醒悟,冷静下来,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太子之位又悬而未决,但毕竟李泰是得到口头承诺的,而且李世民很宠溺他,如果再进一步打消他的疑虑,是完全有可能拿到位子的。

但是,李泰在这时候干了一件蠢事,把就快到手的位子弄没了。

他跑去吓唬晋王李治,因为李治跟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汉王李元昌关系很好,李元昌曾经建议废太子李承乾兵变谋反,事发被赐死。

李泰就拿这事儿吓唬李治,说:你跟李元昌关系这么好,当初他谋反的时候,你难道没有附从吗?

这话一出,本来就很懦弱的李治被吓得小脸煞白,天天惶恐不安,要知道参与这种事情是杀头大罪,虽然李治没参与过,但要是有人这么诬陷他,他百口难辩,咋办?

这事儿很快被李世民知道了,他非常震惊,因为这件事传达出来的意思很简单:李泰要干掉李治,至少可能性很大。

因语晋王:“尔善元昌,得无及乎?”——《新唐书.李泰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还没死,他就敢这么去搞自己兄弟,这要是将来把皇位给了他,岂不是要直接把李治干掉?兄弟相残的悲剧又要上演?

就在李世民开始动摇改立太子的时候,废太子李承乾非常及时地上来补了一刀,让李泰从此与太子之位彻底无缘。

他跟李世民说:我已经贵为太子了,还能有什么奢求?就是因为李泰想谋害我,夺取太子之位,我才与朝臣一起谋求自保之道,现在立他为太子,恰好落入他的圈套。

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旧唐书.李泰传》

这两件事给了唐太宗极大的震撼,他开始反复思考该如何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发生,最后得出结论:传位给李治,则可避免!

于是懦弱的李治因为仁慈,得以当上太子之位!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

李治当太子这事儿虽然定下来了,但传位这么大的事情,要慎重,因此还要考察一下李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李世民发现李治的性格十分懦弱,而且太过于循规蹈矩,实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于是,李世民又开始犹豫了。

他在思考,如果李治不适合传位,还有哪个儿子能当大任,又能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呢?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吴王李恪!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史书上说他:善骑射,有文武才。因此: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李世民因此常对人说:英果类我!也就是觉得这个儿子是最像他的。甚至把当时城市规模仅次于首都的益州封给他治理,作为藩屏,拱卫国家,十分倚重这个儿子。

当看到李治实在不适合传位后,李世民觉得李恪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朝廷重臣。

前文已经说过,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支持李治的一股政治势力,而且李治的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恪只是杨妃的儿子。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而李恪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因此,李恪这时对他来说,是一个威胁,于是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

他对唐太宗说,李治性格仁厚,是难得的治国之才,现在举棋不定,很容易招致祸事,加上长孙一伙人又是重臣,他们的意见直接促使李世民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打算。

后来,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又陷害李恪参与谋反,导致李恪被杀,之后武则天与长孙无忌斗法失败,被诬陷,自尽而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史书上多认为,长孙无忌当初陷害李恪致其死,他自己后面又被人诬陷而自尽,实在是应得的报应,当初诬陷别人,今天也被别人诬陷,苍天不曾饶过谁。

后面李治成了太子,再后面懦弱的李治被武则天夺走了权力,整出了二圣临朝的历史奇观!

因此,毛主席在读到《新唐书.李恪传》时,曾批注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烟郭说

李世民常说李恪类我,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儿子,同时他也清楚李治性格太懦弱,循规蹈矩,不适合做皇帝,可以说,他对自己的这俩儿子是十分了解。

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听信了长孙无忌之言,立李治为太子,实在是糊涂的一招。李治太过仁慈,是个好人,可好人是做不了皇帝的,李世民也十分清楚,却要选择李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最后李治终于还是在自己的性格上栽了跟斗,武则天强势,李治懦弱,故而武则天比他更有主见,懦弱的李治被强势的武则天一步一步地拿走了天下大权。

由此引发中唐政治动荡不安,武则天在时,对李唐宗室痛下杀手,晚年又发生神龙政变,没多久又发生唐隆政变,接着又是先天政变,经常政变,没安稳过。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把皇位传给九皇子李治,最后变成了武则天称霸大唐?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烟郭说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一事,实在是昏招,毛主席曾评价李世民说,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充分说明李世民在这件事上简直太糊涂。

自从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太子之位空出来,当时有3个人选,分别是濮王李泰、晋王李治、吴王李恪,而太子之位的争夺分2个阶段。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

当时有两股政治力量在角逐太子之位,一方是以岑文本、刘洎为首支持李泰,另一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支持李治。

本来李泰最开始是占优势的,唐太宗甚至都亲口答应让他当太子的,可李泰实在是太年轻,干了一件事情,触到了唐太宗的底线和忌讳,就快到手的位子一下就丢了。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泰这人十分聪明,结交了不少文人学士,名声也不错,而且唐太宗过度宠溺他,因此,李泰十分自信地认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

有一次,他在皇宫给李世民请安时,干脆就撒娇卖萌,并当场表示:如果传位给他,将来他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再传给晋王李治。

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立他为太子,这算是得到口头承诺了,但李世民又把这事给褚遂良说了,褚先生作为旁观者,比较清醒,给太宗泼了冷水,李泰会杀自己儿子,然后再传位给晋王?这种鬼话能信?

同时暗示李世民:要是李泰登基,很有可能杀了李治!

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要知道,李世民得皇位是通过政变,杀兄弟得来的,他自己是非常忌讳这种事情发生的。因此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考虑的核心要素就是确保这几个儿子将来不会自相残杀。

世民兄当场醒悟,冷静下来,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太子之位又悬而未决,但毕竟李泰是得到口头承诺的,而且李世民很宠溺他,如果再进一步打消他的疑虑,是完全有可能拿到位子的。

但是,李泰在这时候干了一件蠢事,把就快到手的位子弄没了。

他跑去吓唬晋王李治,因为李治跟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汉王李元昌关系很好,李元昌曾经建议废太子李承乾兵变谋反,事发被赐死。

李泰就拿这事儿吓唬李治,说:你跟李元昌关系这么好,当初他谋反的时候,你难道没有附从吗?

这话一出,本来就很懦弱的李治被吓得小脸煞白,天天惶恐不安,要知道参与这种事情是杀头大罪,虽然李治没参与过,但要是有人这么诬陷他,他百口难辩,咋办?

这事儿很快被李世民知道了,他非常震惊,因为这件事传达出来的意思很简单:李泰要干掉李治,至少可能性很大。

因语晋王:“尔善元昌,得无及乎?”——《新唐书.李泰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还没死,他就敢这么去搞自己兄弟,这要是将来把皇位给了他,岂不是要直接把李治干掉?兄弟相残的悲剧又要上演?

就在李世民开始动摇改立太子的时候,废太子李承乾非常及时地上来补了一刀,让李泰从此与太子之位彻底无缘。

他跟李世民说:我已经贵为太子了,还能有什么奢求?就是因为李泰想谋害我,夺取太子之位,我才与朝臣一起谋求自保之道,现在立他为太子,恰好落入他的圈套。

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旧唐书.李泰传》

这两件事给了唐太宗极大的震撼,他开始反复思考该如何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发生,最后得出结论:传位给李治,则可避免!

于是懦弱的李治因为仁慈,得以当上太子之位!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

李治当太子这事儿虽然定下来了,但传位这么大的事情,要慎重,因此还要考察一下李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李世民发现李治的性格十分懦弱,而且太过于循规蹈矩,实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于是,李世民又开始犹豫了。

他在思考,如果李治不适合传位,还有哪个儿子能当大任,又能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呢?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吴王李恪!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史书上说他:善骑射,有文武才。因此: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李世民因此常对人说:英果类我!也就是觉得这个儿子是最像他的。甚至把当时城市规模仅次于首都的益州封给他治理,作为藩屏,拱卫国家,十分倚重这个儿子。

当看到李治实在不适合传位后,李世民觉得李恪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朝廷重臣。

前文已经说过,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支持李治的一股政治势力,而且李治的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恪只是杨妃的儿子。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而李恪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因此,李恪这时对他来说,是一个威胁,于是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

他对唐太宗说,李治性格仁厚,是难得的治国之才,现在举棋不定,很容易招致祸事,加上长孙一伙人又是重臣,他们的意见直接促使李世民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打算。

后来,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又陷害李恪参与谋反,导致李恪被杀,之后武则天与长孙无忌斗法失败,被诬陷,自尽而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史书上多认为,长孙无忌当初陷害李恪致其死,他自己后面又被人诬陷而自尽,实在是应得的报应,当初诬陷别人,今天也被别人诬陷,苍天不曾饶过谁。

后面李治成了太子,再后面懦弱的李治被武则天夺走了权力,整出了二圣临朝的历史奇观!

因此,毛主席在读到《新唐书.李恪传》时,曾批注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烟郭说

李世民常说李恪类我,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儿子,同时他也清楚李治性格太懦弱,循规蹈矩,不适合做皇帝,可以说,他对自己的这俩儿子是十分了解。

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听信了长孙无忌之言,立李治为太子,实在是糊涂的一招。李治太过仁慈,是个好人,可好人是做不了皇帝的,李世民也十分清楚,却要选择李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最后李治终于还是在自己的性格上栽了跟斗,武则天强势,李治懦弱,故而武则天比他更有主见,懦弱的李治被强势的武则天一步一步地拿走了天下大权。

由此引发中唐政治动荡不安,武则天在时,对李唐宗室痛下杀手,晚年又发生神龙政变,没多久又发生唐隆政变,接着又是先天政变,经常政变,没安稳过。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把皇位传给九皇子李治,最后变成了武则天称霸大唐?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烟郭说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一事,实在是昏招,毛主席曾评价李世民说,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充分说明李世民在这件事上简直太糊涂。

自从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太子之位空出来,当时有3个人选,分别是濮王李泰、晋王李治、吴王李恪,而太子之位的争夺分2个阶段。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一阶段:李泰VS李治

当时有两股政治力量在角逐太子之位,一方是以岑文本、刘洎为首支持李泰,另一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支持李治。

本来李泰最开始是占优势的,唐太宗甚至都亲口答应让他当太子的,可李泰实在是太年轻,干了一件事情,触到了唐太宗的底线和忌讳,就快到手的位子一下就丢了。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泰这人十分聪明,结交了不少文人学士,名声也不错,而且唐太宗过度宠溺他,因此,李泰十分自信地认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

有一次,他在皇宫给李世民请安时,干脆就撒娇卖萌,并当场表示:如果传位给他,将来他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再传给晋王李治。

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立他为太子,这算是得到口头承诺了,但李世民又把这事给褚遂良说了,褚先生作为旁观者,比较清醒,给太宗泼了冷水,李泰会杀自己儿子,然后再传位给晋王?这种鬼话能信?

同时暗示李世民:要是李泰登基,很有可能杀了李治!

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旧唐书.褚遂良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要知道,李世民得皇位是通过政变,杀兄弟得来的,他自己是非常忌讳这种事情发生的。因此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考虑的核心要素就是确保这几个儿子将来不会自相残杀。

世民兄当场醒悟,冷静下来,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太子之位又悬而未决,但毕竟李泰是得到口头承诺的,而且李世民很宠溺他,如果再进一步打消他的疑虑,是完全有可能拿到位子的。

但是,李泰在这时候干了一件蠢事,把就快到手的位子弄没了。

他跑去吓唬晋王李治,因为李治跟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汉王李元昌关系很好,李元昌曾经建议废太子李承乾兵变谋反,事发被赐死。

李泰就拿这事儿吓唬李治,说:你跟李元昌关系这么好,当初他谋反的时候,你难道没有附从吗?

这话一出,本来就很懦弱的李治被吓得小脸煞白,天天惶恐不安,要知道参与这种事情是杀头大罪,虽然李治没参与过,但要是有人这么诬陷他,他百口难辩,咋办?

这事儿很快被李世民知道了,他非常震惊,因为这件事传达出来的意思很简单:李泰要干掉李治,至少可能性很大。

因语晋王:“尔善元昌,得无及乎?”——《新唐书.李泰传》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世民还没死,他就敢这么去搞自己兄弟,这要是将来把皇位给了他,岂不是要直接把李治干掉?兄弟相残的悲剧又要上演?

就在李世民开始动摇改立太子的时候,废太子李承乾非常及时地上来补了一刀,让李泰从此与太子之位彻底无缘。

他跟李世民说:我已经贵为太子了,还能有什么奢求?就是因为李泰想谋害我,夺取太子之位,我才与朝臣一起谋求自保之道,现在立他为太子,恰好落入他的圈套。

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旧唐书.李泰传》

这两件事给了唐太宗极大的震撼,他开始反复思考该如何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发生,最后得出结论:传位给李治,则可避免!

于是懦弱的李治因为仁慈,得以当上太子之位!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第二阶段:李治VS李恪

李治当太子这事儿虽然定下来了,但传位这么大的事情,要慎重,因此还要考察一下李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李世民发现李治的性格十分懦弱,而且太过于循规蹈矩,实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于是,李世民又开始犹豫了。

他在思考,如果李治不适合传位,还有哪个儿子能当大任,又能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呢?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吴王李恪!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史书上说他:善骑射,有文武才。因此: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李世民因此常对人说:英果类我!也就是觉得这个儿子是最像他的。甚至把当时城市规模仅次于首都的益州封给他治理,作为藩屏,拱卫国家,十分倚重这个儿子。

当看到李治实在不适合传位后,李世民觉得李恪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朝廷重臣。

前文已经说过,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支持李治的一股政治势力,而且李治的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恪只是杨妃的儿子。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而李恪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因此,李恪这时对他来说,是一个威胁,于是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

他对唐太宗说,李治性格仁厚,是难得的治国之才,现在举棋不定,很容易招致祸事,加上长孙一伙人又是重臣,他们的意见直接促使李世民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打算。

后来,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又陷害李恪参与谋反,导致李恪被杀,之后武则天与长孙无忌斗法失败,被诬陷,自尽而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史书上多认为,长孙无忌当初陷害李恪致其死,他自己后面又被人诬陷而自尽,实在是应得的报应,当初诬陷别人,今天也被别人诬陷,苍天不曾饶过谁。

后面李治成了太子,再后面懦弱的李治被武则天夺走了权力,整出了二圣临朝的历史奇观!

因此,毛主席在读到《新唐书.李恪传》时,曾批注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烟郭说

李世民常说李恪类我,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儿子,同时他也清楚李治性格太懦弱,循规蹈矩,不适合做皇帝,可以说,他对自己的这俩儿子是十分了解。

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听信了长孙无忌之言,立李治为太子,实在是糊涂的一招。李治太过仁慈,是个好人,可好人是做不了皇帝的,李世民也十分清楚,却要选择李治。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最后李治终于还是在自己的性格上栽了跟斗,武则天强势,李治懦弱,故而武则天比他更有主见,懦弱的李治被强势的武则天一步一步地拿走了天下大权。

由此引发中唐政治动荡不安,武则天在时,对李唐宗室痛下杀手,晚年又发生神龙政变,没多久又发生唐隆政变,接着又是先天政变,经常政变,没安稳过。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古代的皇帝为何非要驾崩了才传位,早点退休享福不好吗?

古代的皇帝之所以驾崩了才会传位,主要是因为他们放不下手中的权利,因为他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主宰,所以说这种权利是会让人着迷的,而且他们在位的时候一定会有着很多的对头,这些对头知道他在退位之后肯定会对他下杀手,所以说他们不敢。1、权力的力量


我们知道权力是最容易让人着迷和上瘾的东西,对一个皇帝来说一直这样,他是一个国家的君主,他拥有着一个国家最崇高的权利,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死大权,所以说皇帝是有着非常崇高的权利的。这种权力非常容易让人上瘾,因为所有人都需要匍匐在他的脚下。我们都知道一个皇帝是需要有着仁慈的心和残忍的手段的,所以说这种高贵的感觉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皇帝并不是想退休,他们只是喜欢这种统领国家的形式而已。2、害怕自己退休后有人对自己不利


我们都知道皇帝如果想要统领好整个国家的话,那么就要平衡好各个势力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说他没有处理好的话,那么皇帝就是首当其冲的怨恨对象,实际上有很多人都是想要把皇帝杀掉的,但是因为皇帝是九五之尊,是天下的君主,有着无数的神话和传说,所以说他们不敢,如果皇帝退位之后,没有权利的话,那么很容易就会受到别人的威胁,因为他并不是那个皇帝的位置,就算他做了太上皇也没有实际的权利,所以说很容易遭到人的忌惮。综上所述,皇帝并不是不想早点退休,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是放不下权利的诱惑。

皇上驾崩传位,唐太宗驾崩传位

为什么古代皇帝非要等到快死了,才将皇位传给继承人呢?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共有五百多位帝王,大多是临死之前才将皇位传给继承人。历史上的太上皇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是被动的,比如李渊和李隆基是处于软禁状态,赵构虽然当了26年太上皇,起因是为了推卸责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提前退休享受生活就不好吗?有人认为,君临天下时不仅有权力,还有为国为民的义务,而退位当太上皇,不仅无事一身轻,而且还可以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其实,真相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放下权力后,政局就会重新洗牌。

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新的皇帝继位后,要选用自己的人,要推行自己的政策,这些行为难免不与老皇帝的用人政策相冲突。如果老皇帝去世了,那一切由新皇帝说了算;如果老皇帝还在世,老臣子们甚至会借助他的名义对抗新皇帝。这种事情如果升级,就会变成兵变。

这时候,新皇帝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放弃自己的想法,继续遵从老皇帝的用人政策。只是这样一来,老皇帝退不退位都没区别,新皇帝犹如一个傀儡。历史上乾隆皇帝就是如此,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近四年,虽然嘉庆皇帝在位,可实际行使权利的却是乾隆。

新皇的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干掉太上皇和老臣子,这样一来,老皇帝很可能性命不保,就算保住了性命,也会被终生监禁。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唐朝的李渊都是如此。所以,历史上很少有皇帝自愿放权,因为放权就等于放命。

中国历史上一直在不断的重复着一个道理,皇帝在活着的时候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基本上都是性命不保,但是也有一些列外。在古代的时候,贪恋权利是每一个皇帝的通病,在掌管权利的时期,说话是金口玉言,要是在放弃权力之后,就不会再有任何人会听自己的话。所以说绝大多数皇帝都不愿意自己在活着的时候主动放弃皇位。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