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57年是丁巳年(蛇年);南宋宝祐五年;蒙古宪宗七年;越南元丰四年;日本康元二年,正嘉元年。
中文名
1257年
天干地支纪年
丁巳年
生肖
蛇年

1257年大事记

宝佑五年(1257年)2月,蒙古大汗蒙哥调动三路大军全面侵宋,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亲率大军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其矛头直指南宋都城临安。理宗万分慌张,派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屯兵汉阳(今湖北汉阳),以援鄂州,贾似道本不学无术,他看到蒙古铁骑骁勇善战,鄂州岌岌可危。万分惊恐之下,就秘密派人去向忽必烈求和,提出的条件是:“北兵若旋师,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各二十万”。忽必烈原本不想议和,这时突然得到蒙哥前线病逝的消息,为了赶回蒙古去争夺汗位,他就顺水推舟答应了议和条件,率军撤回北方去了。

元宪宗七年(1257年),弥勒部归附元政权,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弥勒千户于此,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弥勒千户为州,称弥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为弥勒县,相沿至今。但是,也许是自然力与天意的使然,自修弥勒寺于县境之锦屏山,佛教就在这块土地上兴盛起来。按佛法所云,诸事因缘而生,弥勒县之名源于弥勒部,弥勒寺之名本于弥勒佛,寺与县与佛同名之结合,因弥勒而弥勒,正应了一个“缘”字。这就使弥勒县与弥勒佛之间有了种种美妙的传奇故事,就有了“所说弥勒,即非弥勒,也是弥勒”之奥妙。

1257年年底,兀良哈台攻安南国(都城河内)。兀良哈台从云南南下到东京平原,掠夺河内城(1257年12月)。

1257年出生

刘玉 (道教人士)

刘玉(1257年~1308年)字颐真,号玉真子。南康建昌(治所在今江西南城)人。

家贫,力耕而食,笃志于神仙之学。为元初净明道的革新者。刘玉自称前后共遇仙人十次,历时七年,终于得道,大阐净明道宗,以“真忠至孝”、“本净元明”之说化导徒众。刘玉在何真公的基础上,对净明忠孝道法进行了改革,例如改良了何真公时期符咒的繁琐用法,刘玉仅存炼度一符;不执泥篆文,告斗不设斗灯,至诚而已。改革后的净明教法,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元至大三年(1308年),刘玉去世,传于黄元吉。著作有《玉真先生语录内集》、《玉真先生语录外集》、《玉真先生语录别集》等,收入《净明忠孝全书》。

1257年逝世

崔沆(?-1257年),是崔氏政权第三任独裁者,崔怡之子。

1249年崔沆病故后,继承大权,高丽政府封他为晋阳侯。崔瑀掌权期间,继续了其父抵抗蒙古侵略的政策,死后封为济众康民功臣。

李昴英(1201年-1257年),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祖居陇右临洮(今属甘肃临潭县)。南宋名宦及诗人。宝庆二年(1226年)中进士,授予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年)被诏为太学博士,嘉熙二年(1238年)升迁至秘书郎(负责处理图书收藏及抄写)兼沂王府教授同年出任福建建宁宪仓提举(主管茶、盐产销和监察工作)。其后不满官场藉父丧为由引退至淳祐六年(1246年)再次出仕任右正言兼侍讲,至淳祐十二年(1252年)升迁至江西提刑,兼任赣州知州,宝祐二年(1254年)授大宗正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翰林侍讲学士封番禺开国男,赐食邑三百户,可能番禺县内所拨食邑户数不足,再由东莞县辖下的大奚山凑数[1]。宝祐三年(1255年)斥宦官董宋臣专权后告老还乡,晚年居于广州文溪,其后宋理宗想再邀李昴英出仕,但被拒绝,宋理宗后御书堂匾“久远”[2]赐给他。至宝祐五年(1257年)八月逝世谥忠简。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祖先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是唐代诗人元结后代。五岁时跟随叔父住掖县(今属山东),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蒙古军陷秀容城,避兵邻县阳曲北山。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院编修、南阳令、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军包围汴京,围城期间任尚书省掾,五月在乱离中携友人幼子白朴,北渡黄河。金朝灭亡后,被元政权长期拘管于聊城(今属山东),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编有《东坡乐府集选》、《唐诗鼓吹》,并致力于保存金朝文化,编成金诗总集《中州集》10卷、《金源君臣言行录》、《壬辰杂编》等。晚年回到家乡,筑“野史亭”,致力于保存金代文献。1257年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葬于故乡系舟山下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