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的皇帝其实也还是有很多故事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情吧,话说古代皇帝们有口谕这一说,也就是口头谕旨的意思,竟然是口头的那么有的网友就要问了,这个谕旨到底怎么去分辨真假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

古代怎么判断皇帝的口谕是真的还是假的?

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们,想必对“皇帝口谕”这种传令方式见怪不怪,一般就是太监或者大臣通过口头转述的方式,把皇帝的命令下达下去。

那么就会有朋友问了,口谕既然是口头转述而来的,万一太监或者传谕的大臣记错了怎么办?又或者发生类似秦朝赵高、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公子扶苏这种事情怎么办?

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了解下真正的“口谕”是什么样子的。

秦王嬴政称帝以后,规定命为“制”,令为“诏”,这是皇帝下达命令的文种,即“诏书”、“制书”。后来随着历朝历代的不断演进,到了明朝的时候,皇帝的文种已经多达十种,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增加了谕旨,谕旨又被叫做谕告,而“口谕”即是其中一种。

谕旨的出现是随着明朝皇权加强而来的,因为在古代,皇帝的旨意不是随便下达的,需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等多个机构复核后才能执行,如果明显有违常理,还会被驳回。

古代怎么判断皇帝的口谕是真的还是假的?

所以,为了加强皇权,明朝的皇帝们就采取了谕旨的方式绕过文官系统,这样更加随意,可以直接下达给命令接收人。比如皇帝想要直接下命令,第一种方式是:把命令写在纸上,这个叫做“手谕”,手谕跟诏书可不一样,它可能就是皇帝随意拿起一张纸写的命令,不盖印玺,所以又被叫做“白劄”。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张便条,明朝的官员们也会把它叫做“片纸”,《明史》就有过这样的记载:“宫中夜半出片纸,吏虽急,无敢延顷刻者”。

第二种方式则是皇帝口头传达,即口谕。

口谕又分为面谕和传奉口谕,面谕是皇帝当面说的话,这个不存在传错或者造假。传奉口谕则是由锦衣卫或者大臣、太监转达。我们重点说说这一种。手谕至少还有个凭据,那么传奉口谕怎么防止传错或者有人恶意篡改呢?

其实,口谕跟手谕没多大区别,因为口谕虽然是皇帝口头说的,但最终还是要写成书面的形式进行归档,只不过这个工作是由皇帝的秘书来完成的。《春明梦余录》就曾记载说:“凡面奉上谕,直书天语。圣谕、诏、救等项,备录本文。”

比如梃击案发生后,万历皇帝曾面谕太子朱常洛说:“哥儿,汝莫恐,不干汝事,汝但去读书写字,晏些开门,早些关门”。再比如说朱元璋给高丽下的口谕也被记载了下来:“交三年一遭来进贡,说来恁国王不志诚。忒疑惑,成疑惑的多,交他休疑虑……”可见,正是因为有了备份制度,皇帝的口谕才能被记载下来流传至今。

古代怎么判断皇帝的口谕是真的还是假的?

既然有了书面备份,那么被传错或者被人故意造假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口谕的影响力有限,所说的内容多数都是一些日常小事,即便造假也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