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县衙门的大堂里,知县大人背后的墙上会挂着“明镜高悬”的怕变,这种牌匾叫做“大唐牌匾”。这种牌匾的存在主要是告诫那些官员一定要公正执法,给人主持公道,要像明亮的镜子一般,高高悬挂,照耀者每一个人,不容许有阴暗的地方存在。县衙门口的石狮子、照壁上形如麒麟的贪吃之兽,二堂门匾上的“退思”“退省”“慎思”等字,也有警醒、劝诫官员的作用。

水浒传中的戒石是什么?什么作用?

除了这些,还有一种叫“戒石”的东西,同样具有告诫官员的作用,水浒中提到过。

蔡福笑道:“你不见正厅戒石上刻著‘下民易虐,上苍难欺’……日后提刑官下马,我吃不得这等官司!”

这里的“正厅”,指的是大名府正厅。李固以五十两金子贿赂蔡福,希望他杀掉卢俊义,解决自己的心头大患。但蔡福嫌钱太少,于是故意提到“戒石”,意思是做官不易,不能欺压良善,何况谋害的卢俊义,是大名府有名的员外,自己很冒险,所以要价五百两金子。

在第八回,林冲因高俅陷害而误入白虎堂,被押入开封府后,作者也提到了开封府的“戒石上刻御制四行”。

戒石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开封府和大名府里要放着戒石呢,有何作用?又是谁规定官府中要放戒石的的呢?

水浒传中的戒石是什么?什么作用?

一切要从官戒说起

先秦时期,出现了国家,也因此出现了专门负责管理国家和人们的官员。官员有权,就难免出现以权谋私等现象,为了提醒官员不得滥用职权,欺压百姓,君王会告诫官员,要清廉为官,要为百姓考虑,如果玩忽职守,是要惩罚的。

周天子巡狩时,就会告诫四方,要四方官员“各修乎乃事,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意思就是,官员们要做好分内之事,否则会有大刑惩罚他们。

不过,先秦时期的这种戒令,主要还是君王的自我告诫、提醒和警示,相当于君王告诉百官,自己会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但是很明显,这种自我告诫,对官员也有提醒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从此中国出现了大一统的王朝,这个时候,皇帝对官员的警戒就更重要了。于是,官戒逐渐独立出来,到汉代时,官戒已经制度化。当时皇帝的命令有四种,其中一种就是戒书,也叫戒敕。

汉代确立戒书后,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都承袭,唐代不仅有召敕文书这种书面官戒,而且皇帝还常常口头对官员进行劝诫和勉励。比如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唐文宗就对御史中丞李翔、兵部尚书判户部王超等人进行过劝勉。

朝廷事在众官,戮力同心方得必理,勉务躬亲公事。——《册府元龟》

这算是劝勉,是要劝诫、勉励官员认真做事,没有警告的意思在里面。这样的戒示,对官员来说更加容易接受。

水浒传中的戒石是什么?什么作用?

宋代的“戒石”

宋代以前,对官员的告诫和劝勉只有两种,一种是口头的,一种是文书形式的。到了宋代时,又出现了戒石。

公元965年,赵匡胤发兵入川,一月后蜀皇帝孟昶投降。蜀地本是锦绣都城,但孟昶治国无道,所以后蜀才会这么快就兵败投降。

然而,孟昶起初是很英明的皇帝,他曾打击权臣,励精图治,还曾经在广政四年(公元941年)写过一篇劝诫百官的文字,即《戒谕辞》,希望官员们能治理好国家。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不过,后期孟昶自我放纵了,不理朝政,无心治国,所以才会落得如此。考虑到这一点,赵匡胤从孟昶的《戒谕辞》中挑出四句话,作为对百官的劝诫,这四句话就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你们(指官员)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你们做官时,不要觉得下面的老百姓是好欺负的,因为你们骗不了上天。

这四句话可以说是言简意赅,所以赵光义称帝后,于太平兴国八年,即公元983年,让人把大哥选取的这四句话刻在石头上,命名为戒石铭,并立在全国各府州县衙门中,用来颁示天下,告诫百官。

水浒中提到的开封府戒石、大名府戒石,就是这种用来告诫官员的,上面写着四句话的石头。所以,蔡福才会对李固说“戒石上刻着下民易虐,上苍难欺”。


水浒传中的戒石是什么?什么作用?

“戒石”的发展

其实,最早把劝诫官员的文字刻在石头上的人,并不是赵光义。早在隋朝时,龙州刺史何妥,就曾经把自己写的《刺史箴》刻在石头上,立在州门之外。所以说,何妥才是最早的戒石发明者。

北宋灭亡,赵构在建康称帝,他没有忘记祖上立戒石的规矩。绍兴二年,即公元1132年,赵构让人将这四句话刻在石头上,做成戒石铭文,并让各府州县刻石立在大堂前。对了,赵构喜欢黄庭坚的书法,所以他采用黄庭坚书写的这四句话,来让人刻戒石铭文。

在今天保存的唯一完整的清代省级署衙,即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还有黄庭坚笔迹雕刻的戒石铭文。

到明代时,戒石铭文有了变化。

明代有一位理学大师曹端,他曾培养许多学生,有一名学生叫郭晟。郭晟做官前,曾拜别恩师曹端,并向他讨教为官之道。曹端说了一句“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后来,一位名叫年富的人,在做山东巡抚时,把曹端的这句话浓缩为“公生明,廉生威”六个字,刻在泰安府衙的石碑上。

于是乎,后世的戒石上,不但有赵匡胤定的四句话,还加上了“公生明,廉生威”六字。

在今天的开封府大堂前的戒石上,正面就有“公生明”三个大字,背面则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说明这块戒石是按照明清时期设立的,否则就不能有“公生明”三个字。

不过,把明代的戒石,放在以“宋都”为主题的开封府,实在是“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