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作者的正统观念,他觉得如果按照实际的历史情况去写远达不到“拥刘反曹”的目的。于是他就对那些历史上存在的人物作出了修改,抬高蜀汉集团,贬低魏、吴集团是作者创作此书的永恒的主题。《三国演义》是小说,允许有艺术的加工再创造。但它又是历史小说,用的都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姓名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名称。因此,在再创作中,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而《三国演义》为了维护它的主题,却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做了大量的修改。如曹操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可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残暴的奸贼;一代枭雄刘备,却变成了一个有着妇人之仁的贤主;刚而自矜的关羽,则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甚至把他神化起来。这些人物都与历史上的人物大相径庭。就象鲁迅先生所说的:“若论其书只优劣,则论者以为其缺点有三:(一)容易招人误会。因为中间所叙的事情,有七分是实的,三分是虚的。惟其实多虚少,所以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真。如王渔洋是有名的诗人,也是学者,而他有一个诗的题目叫‘落凤坡吊庞士元’,这落凤坡只有《三国演义》上有,别无根据,王渔洋却它被闹昏了。”试想,就连一个有名的诗人、学者都分辨不清哪个是史实,哪个是文学虚构,更何况是普通人呢?

就以周瑜为例。问起此人,十之八九都会做出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说法。当众人眉飞色舞的说起三气周瑜的故事时,又有几个人能知道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呢?周瑜是三国时期难得的帅才,是一位风流倜傥、儒雅潇洒的英雄人物。他二十四岁拜建威中郎将,因为他少年时就已建功立业,被人称为周郎;他壮有姿貌,与有倾国之色的小乔结婚,至今仍被人称羡;他雅通音律,时人云:“曲有误,周郎顾”。他一生忠于孙吴政权,在赤壁之战中做为孙刘联军主帅,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此时的周瑜三十四岁,而他的大名,也从此彪炳史册,成为后代文人学士讴歌的重要对象。象苏轼在“大江东去”中唱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他心胸宽广,据《江表传》记载,东吴大将程普,自以为年长,地位却在周瑜之下,于是就经常凌辱周瑜,而周瑜每次都不与他计较,最终感动了程普,他对别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也就是“饮醇自醉”成语的由来。而就是这样一位气度才华都如此出众的历史人物,却被作者为了他“拥刘反曹”的需要,被写成了一个气量狭窄之人,并且最终被气死。

 

还是拿赤壁大战来说吧。这一部分是全书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作者当然要在这里大大的写写诸葛亮。但是赤壁之战的主帅偏偏是周瑜,无奈,作者只能贬低周瑜,这样才能显示诸葛亮的智慧与才华。即便如此,也难掩周郎风流倜傥、青春气盛的光芒。你看,周瑜一步一步在为战胜曹操而殚精竭虑,而诸葛亮却不是摇着羽扇在一旁卖弄才学外,就是算计如何将战果据为己有。而周瑜不但要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还要时时提防那个在自己背后窥视,对东吴集团造成更大隐患的诸葛亮。说实在的,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瑜若是想不到要杀诸葛亮才真是不可思议的。赤壁之战这一段,周瑜的所作所为还是光明磊落的,至少比诸葛亮襟怀坦白,他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率直阳刚的性格。这也是由于周瑜毕竟是一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的赫赫战功,他的雅量高致都是名彪青史的,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改写,而不留一点痕迹。其实历史上在赤壁大战时,周瑜和诸葛亮并没有太多的接触。当周瑜授建威中郎将时,诸葛亮还在隆中高卧,赤壁之战时,周瑜已是一个身经百战、有丰富军事指挥和组织经验的大将了,而诸葛亮正好初出茅庐。此时的周郎风华正茂,他意气风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连曹操都是其手下败将,又怎么会将诸葛亮放在眼里?相反,倒是刘备看到了周瑜的可怕,而在背后说周瑜的坏话,挑拨周瑜与孙权的关系。据《江表传》记载:“权独与备留语,备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量大,恐不为人臣耳。’”

周瑜三十六岁病逝巴丘。临终之时还不忘“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临终不忘举荐贤才,如此英才俊彦却天不假年,令人心伤。不仅如此,为了衬托蜀汉集团及其诸葛亮,数百年来,他还背负着狭隘、妒忌的恶名。通过《三国演义》,诸葛亮所夺的,不仅是他赤壁鏖兵所得的战果,更是他历史上的英名。“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想当年江山如画,周郎雄姿英发,赤壁鏖兵,让人神往。如果不是作者为了抬高刘备集团而尽力贬损周瑜,那么,我想,这一场赤壁大战,这一个潇洒周郎,要比现在美的多。

以上就是我对于《三国演义》中的正统思想对于作品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一些看法。我认为这些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更加显而易见。我也曾问过一些年轻人看《三国演义》的感受,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并不喜欢刘备及蜀汉集团,相反,有些人看了这不小说后不但对作品极力贬低的曹操不憎恨,还非常欣赏他,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背道而驰。这一切都与现代人不能接受、理解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这种思想的局限性会越来越明显,而带给作品的不利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这不能不说是这部伟大作品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