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城市里的生态绿岛——重生的台湾新竹动物园

科技城市里的生态绿岛——重生的台湾新竹动物园

科技城市里的生态绿岛——重生的台湾新竹动物园

科技城市里的生态绿岛——重生的台湾新竹动物园

科技城市里的生态绿岛——重生的台湾新竹动物

据国家地理台湾网站(撰文:钟慧元摄影:陈郁文部份影像由新竹市政府提供):占地仅三公顷,位于新竹市中心的新竹动物园,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原址现存动物园。经历了日治时代、二次世界大战,走过83个年头,多变的世事全都刻写在这处城市绿岛的建筑与大树之中。仿德国汉堡哈根贝克动物园大门所建的大象与狮子门柱,如今已经是珍贵的文物资产。

位于新竹公园内的「儿童游园地」于1936年正式开放,园内设有展示小动物的园区,这就是新竹动物园的滥觞。在民生经济稳定发展的1960-70年代,民间兴起了捐赠动物的风潮,此处也成为新竹最热门的游憩景点。 1971年,「新竹县新竹市立动物园」正式成立为独立机关,往后20年是新竹动物园最热闹的时候,甚至创过单日两万人入园的纪录。

但随着各式游乐园愈来愈多,笼舍日渐老旧、保育观念更新,新竹动物园终究面临了转型的需求。曾在这里度过美好时光的一代,结合了园方、志工与其他力量,推动了动物园复兴运动,终于争取到中央补助经费,从2017年5月开始休园整建。

新观念的整合,旧园区的重生

现任园长杨家民说,重生后的新竹动物园,基本核心价值将会是「第一,动物的动物园,以满足动物的需求为主。第二,是没有笼子的动物园,动物将生活在以类栖地概念打造的宽敞空间中。更因为新竹动物园是位在市中心的、小而美的动物园,所以也将成为环境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场域。」

动物园的明星河马乐乐,率先享受了扩建后的水池与宽敞的环境,虽然因为高龄不适合搬迁,而必须忍受施工期间的不适与嘈杂,让陪伴她27年的河马爸爸陈宏业担心又心疼,但阵痛期过后的新栏舍不但拥有广阔的活动平台,也有适合小朋友身高的观察玻璃窗,让乐乐能不受打扰地安心进食。

灵活好动的猕猴与长臂猿,也将住进开放式猴岛,享有更自在的空间。但园内还是保留了少数笼子,作为历史的见证。「我们会问小朋友,会不会想被关在笼子里让人看?」资深志工何蜀杰老师说,这样的体验能让孩子懂得同理心。除了设计团队最在意的美感,动物的需求与管理员的需求,都让园方与设计团队不断来回沟通,并向林业试验所寻求在食草、景观植栽与栖地营造方面的专业意见,但植物的部分急不来,「毕竟植物的成长需要时间,希望在未来几年间,植物能逐渐展现出我们期待的风貌。」负责推动协调动物园重生计划的市长室秘书汤千萩说。同时,「动物园将不只是看动物的地方,而是可以参与动物生活的地方,」吴老师表示。园内规划了食物森林,「幼儿园到国小的孩子都能来种下种子或幼苗,帮忙照顾、收成,再一起去喂动物,」杨园长说,因为规模小,反而能让孩子有更多机会认识并照顾这些植物/食物,了解人和动物都有一样的需求,既是食农教育,也是生命教育。

野生动物的秘密基地

动物园占地虽不大,却是繁忙市区中重要的绿地,是野生动物从附近十八尖山绿带前往香山湿地的中继站,可以在此休息、觅食。「我们最常被问的,就是再生后会增加什么动物。」杨园长说。但其实新竹动物园也负担了野生动物救伤的重任,也是查缉没入动物的新家,到了野生动物繁殖季节时,还得充当保母。汤千萩说,有一次她来找园长,结果看到园长面前三只小蝙蝠一字排开,园长还得一边跟她谈公事、一边喂奶。

动物园兽医余国睿也说,常有民众送来各种受伤动物,碰到没接触过的物种,他还得向其他动物园或特生中心请益。园区小小的动物病房中住着外面送来的领角鸮宝宝、跟同伴处不好的绒鼠,手术台上躺着刚动完手术的中国鹅。出生第二天就被母亲抛弃的马来猴宝宝,在保温箱中张大眼睛看着外面的世界。照顾好因缘际会来到这里的动物,也是责无旁贷的工作。

相伴成长

在动物病房中照顾马来猴宝宝的实习生吴咏平,今年刚从台大动物科学技术系毕业,目前正在等候国外学校的入学通知,打算攻读野生动物兽医,将来到动物园工作。其实早在高中毕业那年,他就曾到新竹动物园当实习生。问他新竹动物园是否影响了他科系的选择?他很肯定地说,「当然,这里绝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个月底,当重生后的新竹动物园打开大门,或许也将迎来未来的兽医、生物学家、冒险家、市长、甚至总统。因为没有人知道,这里播下的种子,将来会长出什么样的幼苗,绽放出什么样的花朵。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