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白海豚2019年监测数据:个体47只 大安溪口到云林外伞顶洲之间有三群白海豚活动

经过一年监测海保署公布白海豚监测调查数据,族群维持平稳,幼体5~8只,并将信息公开透明,邀请全民守护。图片来源:海保署

台湾白海豚2019年监测数据:个体47只 大安溪口到云林外伞顶洲之间有三群白海豚活动

大安溪口到外伞顶洲水深15公尺内的沿海,有三群白海豚出没。图片来源:海保署

台湾白海豚2019年监测数据:个体47只 大安溪口到云林外伞顶洲之间有三群白海豚活动

已辨识47只白海豚亮相。图片来源:海保署

据环境信息中心(特约记者廖静蕙):台湾海洋委员会成立后,白海豚保育业务转手给海洋保育署,一年多来,保育现况如何?海委会海保署昨(20)公布去(2019)年一整年「台湾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调查数据,以及47只白海豚辨识特征的信息一并公开;另依据过去五年数据,约略看出白海豚社群轮廓──在台中大安溪口到云林外伞顶洲之间,主要有三群白海豚活动。

目击纪录显示百公里群次持稳可辨识个体47只

台湾的白海豚族群采穿越线调查,在平行海岸线水深5~10公尺的特定航线上,以目视方式拍摄跃出水面的白海豚个体,并透过判别每只白海豚个体上的特征,例如背鳍之轮廓、缺刻、疤痕、色斑点,背鳍到尾鳍之间的背脊部位的缺刻或伤痕等特征皆能当做个体辨识的依据。

为了监测台湾西岸白海豚族群出没的季节海洋保育署去年一整年,首次将白海豚监测时间由夏及秋季,拉长至完整四个季节,可以发现夏、秋两季目击率较高,介于每百公里1.16~1.35群次之间,春季及冬季每百公里目击群次约0.38~0.59,比照2018年以夏秋季调查为主、每百公里1.25群次的目击率,去年目击率并无明显差异。

透过系统性监测,四个季节共目击25群次,辨识出47只白海豚个体,另有幼体5~8只,并且发现三个主要社群,分别在大安溪口、台中港至彰滨工业区海域及麦寮至外伞顶洲海域活动。

大安溪口到外伞顶洲三社群栖地保护有谱

海保署也整理2015~2019年间,所有台湾白海豚目击数据,找出经常一同出现的白海豚个体,发现白海豚个体间,结群的情形相当错综复杂,每只个体结伴对象不一定每次是相同的对象。即便如此,仍可区分三个社群,而且活动范围会重迭。

第一群活动范围以大安溪口为核心,根据身体的体色,发现平均年龄偏高;第二群活动核心多在台中港至彰滨工业区海域,以青少年与壮年个体居多;第三群则以青少年居多,活动范围主要由麦寮至外伞顶洲海域。

47只白海豚亮相公布照片邀全民一起守护

海保署整理了47只白海豚个体辨识照片(Photo ID),并公告图片,希望全民一起来关注,看到白海豚于外海出没,请为台湾白海豚拍照点名,并通报海保署,期许公民科学力量发功,并收纳更多的学者专家的信息,让台湾的白海豚数据库更为完整。海保署专委柯勇全表示,将持续公开白海豚研究信息,务必让全民都能参与保育行动。

至于47只可辨识海豚是否代表目击记录?海保署长黄向文表示,这是依据委托团队去年八航次的纪录,另外在一些非委托的航次中,也发现其他个体数,尚未能建立辨识数据,总数约50只上下,和2018年台大团队的目击记录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幼体数量,若能稳定成长,会是补充族群的机会。

海保署持续监测西海岸白海豚族群动态,日前也邀集各相关部会,针对主要族群出没地区,提出白海豚优先复育区之行动方案,并制定「台湾鲸豚观察员制度作业手册」,汇集各相关部会之力量,分工合作让海洋环境不再恶化,恢复海洋生态,才能增加鱼类资源。

台湾可见鲸豚约莫30种,根据历年调查,台湾白海豚目击区域北起新竹香山,往南约至台南七股,以水深15公尺内的近岸海域为主。

本文转载自「环境信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境教育与环保信息;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海洋、土地发声。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