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家里修房子,跟自己的老乡汤和借了300兵,汤和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李善长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太祖的眼中钉,又做了一件傻事加速了自己的死亡。很快“墙倒众人推”,李善长即便是拥有两张免死铁券也无济于事,全家70多口被杀。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明知已经78岁的李善长不会谋反,为何非要杀他?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老乡兼军师,功劳非常大。虽然是文臣但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帮朱元璋做好筹集粮草、供给器械装备等工作,其功劳堪比“萧何”。

李善长有一个“优点”向针对朱元璋来说的:他能帮朱元璋出谋划策,但从不抢朱元璋的风头,甘愿在幕后支持朱元璋。这一点是刘基做不到的,刘基太聪明,朱元璋能想到的他能想到,朱元璋想不到的他还能想到。

所以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将老乡李善长封为“六公之首”的韩国公。

而同样作为军师兼谋臣的刘基,则只是被封为“诚意伯”。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朝中便出现了两派:浙东集团(刘基)与淮西集团(李善长)。两派针锋相对,结果是:

刘基稀里糊涂去世

李善长回乡养老种田

胡惟庸登上丞相之位,但朱元璋发动胡惟庸案,牵连三万多人被杀。李善长跟弟弟李存义都是胡惟庸的儿女亲家,但奇怪的是李存义被连累流放到了崇明岛,朱元璋却并未对李善长动手,仍旧让其在家里种田养老。

李善长其实很了解朱元璋,这个风雨同舟几十年的领导,知道自己可能命不久矣。

很显然李善长嫌自己活得太久,便开始自己作事:

1390年李善长家里要修房子,作为曾经的宰相,自然不能自己动手修房子。但此时的李善长已经没有呼风唤雨的权力,便想了一个主意,找自己的老乡汤和借人,毕竟汤和还身居要职。

就这样李善长在汤和那里借了300人在自己家里修房子,需要300个人修房子,可见李善长的家并不小。一个已经退休养老的人,还住这么大的房子,摆明了在朱元璋的面前搞事情;朱元璋早就想要置李善长于死地,李善长不仅不躲着点,反而自己送上门来。

汤和担心此事会连累自己,但又不能不给昔日的宰相面子,便在借兵的同时,将此事密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很是不满,便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处死李善长。

朱元璋明知已经78岁的李善长不会谋反,为何非要杀他?



还没等朱元璋想出什么好主意,李善长主动“帮了”朱元璋一把,很快便又犯了一个错误。丁斌是李善长曾经的亲信,丁斌做错事被朱元璋下旨流放。李善长都已经退休了,却还上书为丁斌求情。

很奇怪的是朱元璋“给了”李善长面子,改了旨意,不再将丁斌流放。

其实朱元璋并非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饶了丁斌,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惩罚,将丁斌关在牢里日日拷打。原本丁斌被流放以后,就跟李善长没什么关系了。

李善长这一求情,朱元璋便又盯上了丁斌,朱元璋很清楚丁斌作为李善长昔日的亲信,必定知道李善长不少事情;果然如朱元璋所料,丁斌将李存义与胡惟庸谋反的细节都供了出来。

李存义被带回京城后,一番严刑拷打,将自己的亲哥哥李善长给供了出来。尤其是那句“我现在老了,等我去世后你们好自为之吧”,朱元璋经常挂在嘴边。

这这句话又是怎么回事呢?

胡惟庸想要将李善长拉上自己的战船密谋造反,但是李善长并不想与胡惟庸同流合污。胡惟庸便想了一个办法,给了自己的儿女亲家李存义不少好处,让李存义去说服李善长。李善长一开始疾言厉色训斥自己的亲弟弟,但是次数多了李善长便说了这样一句话。

李善长这句话就等同于默许了胡惟庸的作为,而且还在知道胡惟庸想要密谋造反的情况下包庇了他,并未将此事告知朱元璋,这是大罪。

朱元璋明知已经78岁的李善长不会谋反,为何非要杀他?



都说“墙倒众人推”,那些昔日曾被李善长压在脚下的朝臣们,瞅准了朱元璋想要置李善长于死地的时机,纷纷开始上书弹劾李善长,不管是大罪名还是小罪名,罗列了不少。就连跟李善长没什么关系的钦天监都在踩李善长一脚,向朱元璋上奏:

近日会出现星变,怕是不吉。若是想要解决的话,需要“移大臣”。

无需多言,钦天监指的就是李善长。

既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全了,李善长即便是有两张免死铁券在手,也没什么用,被朱元璋下旨全家70多口全部处死。

其实很多人认为李善长之所以会被朱元璋处死,并非是因为意图谋反,不过是兔死狗烹而已。

毕竟李善长并没有谋反的理由,李善长的儿媳妇是朱元璋的长公主临安公主。也就是说朱元璋与李善长是儿女亲家,即便是李善长跟随胡惟庸谋反,胡惟庸一不小心成功坐上了皇位,当真能容得下昔日的上司吗?

即便是胡惟庸给李善长高位,顶多就是公爵。
既然不能得到更多的好处,李善长为何要参与谋反呢?

朱元璋明知已经78岁的李善长不会谋反,为何非要杀他?



其实朱元璋也很清楚李善长并没有谋反,也没有谋反的动机;但李善长的存在显然已经成为朱元璋的眼中钉,所以必须要将其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