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陕西名医,跑到河南转了一大圈,没走,结果N年后,河南为之疯狂了。下面请看“药王孙思邈与河南的千年不解之缘”。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文 | 凤九

一千多年后,他成了河南的神

二月二,龙抬头,很多地方都有庙会,祭祀的多是神灵或者祖先,而陕西渭南大荔县阿寿村二月二的习俗则是“龙抬头,迎药王”,庙会活动是专门纪念药王孙思邈的。

因为孙思邈当年采药路过这个村,发现村里人穷得没钱看病,就短暂停留免费给村民治病,救了不少人,村民为感激药王,集资在村中修建药王庙,年年祭祀。

仅仅是路过搞义诊,孙思邈就成了当地传统节日习俗的一部分,如果长期居住,会有啥效果呢?就让河南来告诉你。

据说,一千多年前,陕西人孙思邈曾到河南旅游。

一千多年后,修炼成仙的孙思邈,不仅有药王这个技能,还多了资深旅行探险家技能,在太行、王屋之间飞檐走壁,乃至处处有洞府、石像、草庐、庙宇……

河南许多地方将其视为爱豆、形象代言人。

比如云台山有药王洞,五岩山也有;焦作有药王庙,王屋山有药王墓;禹州不仅有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旅游节和中药材交易会,还凭此挂上了“华夏药都”的牌子。

药王洞:你有我也有

孙思邈讨厌当官,喜欢往山林子里钻。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他相中了焦作云台山,在山上建了个草庐住下来。

挖井、种树、做药,在太行山、王屋山之间采药、行医。过着悠哉游哉的隐居生活。

他还在茱萸峰上找了一个山洞炼丹,称药王洞。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云台山茱萸峰药王洞

洞里有他的石像,还有他做药用的石丸、石臼,最关键的是在洞里发现了《孙真人石像碑》,如今保存在修武县博物馆。

立碑的人是个将军,立碑时间离唐代不远。

碑文上刻着孙思邈的生平履历以及成就著作等,还说了立碑人跟朋友一起到云台山游玩发现这个洞,当地人告诉他们这是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他感念药王的功绩,就在洞里修石像、立碑纪念。

可是,这个“孙思邈到此一游”终究不是药王亲手留下的。

有一个某年某月某日,孙思邈飞檐走壁来到鹤壁五岩山,找了一个山洞,隐居。在《汤阴县志·山川》中有记载,这个洞也叫五岩洞。

这个洞长达5000多米,目前开发的有480多米。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洞里洞外有孙思邈的石像、历代摩崖题记和碑刻等,比如洞内有宋崇宁元年(公元11O2年)相州人赵永昌的游孙真人洞石刻题字、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苏门三仙洞重修孙真人像记”摩崖一方,洞口上方还有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三月吉日立的“大唐名医”横额石刻以及“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的对联。

这一切似乎都在说:孙思邈到此一游。可是,也不是药王亲手留下的。

没关系,五岩山还有30多处药王的遗迹遗存,比如孙思邈洞前的“百步阶”,当初修建的时候是根据孙思邈的寿命算的,按他公元581年出生的说法,他活了101岁,所以修了101个台阶。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五岩山药王殿

然鹅,近几年,学界翻箱倒柜地考证药王的出生日期,在《旧唐书》中找到这么个记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非常器重,称其为“圣童”。

一下子就推翻了他公元581年出生的说法,那是隋朝建立的年份,若他那年出生,咋能见到隋朝之前西魏的大臣独孤信呢?

于是,他的出生日期暂定为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尽管没有确切证据,但至少比之前那个靠谱点,按这个时间算,他活了142岁。

那么,五岩山景区的这个百步阶显然没修够数。

药王庙:独家封王之地

药王洞傻傻说不清了,咱还有药王庙。

再回到焦作云台山,孙思邈草庐前面是药王庙,国保单位,是云台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焦作药王庙

这个药王庙不得了,号称药王祖庭,是孙思邈封王的地方,他“药王”的名号就打这儿来。

有宋代、明代的《修武县志》以及药王庙相关碑刻记载为证。

药王庙内的《昭惠王灵感记》(唐碑刻)十分详细地记录了孙思邈在天仙庙的居住时间表,说他从32岁开始就长期居住在这里,前后长达26年,最长的一次住了8年。

公元619年,药王庙还叫天仙庙,是隋文帝时期修建的。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当时唐昭惠王的封地在楚地,他经常往返于封地和太原之间,刚好路过天仙庙,落脚休息之余跟孙思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孙思邈隐居之后,昭惠王就把天仙庙作为他的正式行宫,扩建庙宇,还把孙思邈的草庐、水井、药草园改造得焕然一新,很是高大上。天仙庙也因为昭惠王的缘故,改名为“昭惠王行宫”。

话说孙思邈也不是一直在庙里住着,唐太宗女儿生病,无人能治,找来孙思邈,他妙手回春。而李世民见70多岁的孙思邈气色身形都还像少年一般,更是感叹此乃奇人,想留他在朝中效力,但孙思邈坚持归隐。

于是,朝廷在天仙庙立了一座“地天泰”碑,一来表示对孙思邈的崇敬,二来是时政安稳的见证。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昭惠王在天仙庙开玩笑封孙思邈为“药王”,没想到唐太宗十分认可,正式赐封孙思邈“药王”的称号。

宋代道教盛行,孙思邈是民间的一大信仰,宋神宗时期,昭惠王行宫改名为药王庙,朝廷还对其进行修缮扩建,香火鼎盛。

接着经过元代、明代、清代多次修缮扩建,药王庙的规模相当可观。

不过可惜的是在战争时期,药王庙古建筑群遭到严重破坏,仅保留下一小部分古建筑和文物,比如透灵碑、千头柏、药王大殿、药王井、子母槐、历代名医烙画等。

原来如此,照这么看,药王貌似真的来过。

药王墓:他来了没走

接着,王屋山跳出来了:药王庙算啥,咱不仅有药王庙,还有药王墓。

翻翻《王屋山志》,写得很明白,孙思邈晚年从太行山来到王屋山,于翠微庵结庐隐居,采药行医,直到他去世。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济源孙真人坟

在大店河西岸孙真人村西北庙岭上,有座孙真人坟,也叫孙思邈墓,墓前有孙真人庙,创建时间不可考,根据庙里残存的清代碑刻,只知道清道光年间重建过。

至于他去世的时间,倒是没有太多争议,《新唐书》《谭宾录》《说文》三书一致认定是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简明中医辞典》也是这个说法。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王屋山志》和近代《济源市志》里还说,宋徽宗在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来王屋山游玩求仙问道,发现孙思邈墓,很感慨,追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

今天,王屋山清虚宫西北的货药坪山石上有“翠微”二字,传说是孙思邈亲手所题。宋代以后到明代,关于孙思邈隐居王屋山以及他的墓地,也有不少诗词文章流传下来。

所以,孙思邈不是到此一游,而是干脆不走了。

华夏药都:最实惠

最后,禹州很淡定,什么药王洞、药王庙、药王墓,都是浮云,咱这儿才是最实惠的。

禹州的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旅游节已经办了十二届,从2002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同时还有中医药交易会。

2018年第十二届开幕式大会上,禹州还挂上了“华夏药都”的牌子。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据说这个中医药交易会起源于春秋时期。

唐朝初年,孙思邈经常到禹州行医采药,写他的医学著作。

孙思邈去世后,禹州人为了纪念他,在西关修了一座“药王阁”(也有称“药王祠”的),传说神乎其神。于是,民间就有了“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

禹州一下成了“风水宝地”,各地药商纷纷在药王阁附近投资建药行、药铺,卖药行医,形成了一条数百米的长街,当地人称“药行街”,这是禹州最早的中药材市场

明初,朱元璋将此地打造成全国性中药材交易集散地,清乾隆年间,禹州药市进入鼎盛期,每年春、秋、冬三季定期都有药材交易会。

然后,禹州的“药交会”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了以药材为中心的山货行、中药行、切药行和丸散业四大专业市场,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客商云集。人们用“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来形容当时的繁荣景象。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现在的禹州还保留一条约500米长的“药王祠街”,也是药交会的主阵地。

禹州药市早在1996年就被国家列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

在药王文化的长期熏陶下,禹州药材制作工艺也是杠杠滴,最终,禹州获得了“华夏药都”的美名。

药王跨界旅游业不如回到老本行来的实惠。

其实,何必较真,药王一辈子都很传奇,类似神仙一般,官方记载的出镜率不高。但民间传说却一大把,就算不知道他何年何月何日来过,至少他来过,并且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图片来自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关注“豫记”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孙思邈和许昌有什么关系?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药王孙思邈曾长期游居禹州,行医采药,著书立说。孙思邈去世后,禹州人民在西关建造了“药王阁”作为对他的永久纪念。
禹州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唐朝初年,一代药王孙思邈就长年在此采药行医,并著《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药方》等医学专著。孙思邈死后,人们在“药王祠”周围逐渐修建起许多药行、药铺,成为树百米长的一条街,群众称之为“药行街”,即禹州最早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至明朝,朱元璋下令全国药商云集于此,使禹州成为了当时全国性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清乾隆年间禹州药市达到鼎盛,形成了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之后,禹州“药交会”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全国22个省和国外客商云集,形成了以药材为中心的山货行、中药行、切药行及丸散业四大专业市场,出现了“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1996年9月,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被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
在药王孙思邈医药思想影响下,禹州饮片加工及炮制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饮誉全国。在加工炮制的过程中,其“浸、泡、煅、蒸、煮”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炮制方法上,选、筛、浸、泡、切、炙、包装一丝不苟。在饮片切制上分为菲薄片、薄片、顺刀片等14种形态。由此,禹州也博得了“药都”的美名。
近年来,禹州市打“药王”品牌,提出“以品牌为核心,以基地为支撑,以市场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思路,编制中药材发展计划,成立中药材市场管理委员会和中药材生产办公室,由该市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挂帅,短短几年内,禹州市的中药材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2.8万亩,上市品种2600多个,2005禹州中药材交易额超过10亿元,为全市药农增加总收入2亿多元。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药业产值已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中药产业已经成为禹州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而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业已经成为当地医药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药王孙思邈传奇,药王孙思邈前世今生

孙思邈到底在云台山隐居过吗

唐代,药王孙思邈选择了云台山。药王在药王洞炼丹时,经常食用黄精,它使药王成为百岁老人。
焦作市郊山阳区百间房乡李贵作村北现存有药王庙,紧邻云台大道,历经元、明、清多次修建。据有关史料记载:东汉时期现庙宇附近建有嵬王庙,南北朝时依然有遗址。据宋代《修武县志》记载,隋文帝年间,在其遗址上建有天仙庙,供奉天仙、地仙、水仙三位圣母元君。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孙思邈在天仙庙后结草为芦,挖井取水,种植千头柏,炮制草药,往返于太行山之间。据药王庙《昭惠王灵感记》唐碑刻记载,孙思邈自32岁始,长期居住天仙庙(今药王庙),先后长达26年,居住最长时间为8年。唐代昭惠王李建臣曾把天仙庙作为行宫,与孙思邈交往。并扩修了庙宇,加固了药王井。庙内有一通制作奇特的石碑,此碑现存在药王庙内,碑的正面上方有一个方孔,下边有一个圆孔,中间有一尊神像,上、左、右三边有牡丹、荷花图案,有关专家根据此碑的花纹、线条、图案考证,确属唐代。明代《修武县志》记载,宋神宗熙宁二年,昭惠王行宫正式改为药王庙,香火鼎盛期间,药王庙面积占地三百余亩。清代道光三年(1823)和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药王庙,庙观又有所扩大。药王庙现存有药王井。一株多头柏树,名叫千头柏,又称药王柏。附近有两株千年子母槐,母槐与子槐相距4米多,两树虽历经千年沧桑,饱经日月风霜,但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焦作西博爱县亦有药王活动遗存,《博爱县志》的记载是: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650年),黄河中下游流域发生瘟疫,医药学家孙思邈闻讯来到今博爱县月山寺西侧、丹河东岸的圪垱坡行医,为群众治病,大量制造屠苏酒等防瘟药剂,广为散发,扑灭瘟疫。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病逝于圪垱坡。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因此后世又称他“孙真人”。当地百姓为纪念孙思邈遏制瘟疫流行,便在圪垱坡依山修建了药王庙,长年祭拜,并形成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庙会,后又在庙前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药材大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圪垱坡会期,有外商前来圪垱坡赶会,采购四大怀药和山区土药材。因怀庆府所产的怀药在此集散,在解放前,圪垱坡庙会已经成为“四大怀药交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