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但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内却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蒋介石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在假意和谈之后便迅速的发动了内战。

而华东地区也成了双方率先争夺的重点区域之一。不过,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战争的天平却也在民心向背之间逐渐发生转圜。

1946年6月,在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以大军进攻华东解放区,并以10万余人为代价占领苏中等地区。

接下来,国民党军又企图先占领苏北,然后迫使华野北撤。最终1946年底,粟裕指挥部队在今江苏宿迁北部与国民党展开了一场大战,史称宿北战役。

此战中粟裕指挥华野、山东野战军全歼敌整编第六十九师,并俘虏了敌副师长,可谓是直接敲掉了胡琏的“门牙”。

战后,粟裕要求时任山东野战军二纵司令员韦国清一定要找到敌六十九师师长戴之奇的下落,表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不过这位戴师长却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一直找不到。要知道,当时解放军的包围圈可以说是严丝合缝,断无逃脱之可能。

而直到一双皮鞋的意外出现,这才找到了戴之奇。

粟裕全歼敌军却找不到敌师长,俘虏指着我军干部:他的鞋是师长的

宿北战役

在取得了“卓越战果”后,1946年底,国民党军开始大举进攻苏北、鲁南解放区。他们出动12个整编师的兵力,分四路大军,作战目标是切断华中和山东地区的联系,进而消灭华中,分割解放区,在山东境内进逼华野。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央要求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联合行动,指挥部合并。

陈毅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由粟裕负责战场前线指挥工作,力争打好两军会合后的第一仗。

考虑到两支部队的很多干部相互之间不熟,如果这一仗打不好,可能会影响团结。更重要的是,当时敌军行动迅速,已经对华中地区形成了半包围,如果不能击退敌军,部队可能要被迫放弃华中地区。

粟裕经过反复推敲,面对敌人四路大军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打击进攻沭阳敌军,这支敌军的司令官是胡琏,其麾下下辖第十一师和六十九师。

胡琏是国民党军将领中比较狡猾的一位,作战风格比较谨慎,但由于他比较年轻,蒋介石担心他指挥不动更年长资历老的师长,于是安排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吴奇伟当名义上的一把手,胡琏则担任二把手,但实际指挥权在胡琏手中。

粟裕全歼敌军却找不到敌师长,俘虏指着我军干部:他的鞋是师长的

结果问题就出在了这里,六十九师师长戴之奇的资历其实比胡琏要老,是黄埔二期毕业生,而胡琏则是四期。戴之奇的当兵时间也比胡琏长,心里多少有些不太服气胡琏。但情绪归情绪,要论军事指挥才能,此人军事才能一般,虽然在抗战时期参加了一些战斗,并无大功。

而胡琏明显比他要强,如果按照能力高低去任职,这个任命本身没什么问题。

两人还都是陈诚的部下,但在陈诚的协调下,两人基本能做到不闹矛盾,可到了关键时刻,冒进争功问题还是暴露了出来。

除了指挥问题,六十九师部队的凝聚力也不够,该部队的两个旅是后来临时拼凑的,来自三支不同的部队,相互之间也不熟悉,甚至不同地方的方言都相互听不懂,局面有利的时候能团结一心,一旦局势不利,很容易分裂。

因此粟裕认为应该先打六十九师,至于第十一师,该部队是蒋军五大王牌之一,可以暂时回避。

胡琏的部队出击后,情况果然如粟裕猜的那样,第六十九师急于立功,结果冲在了最前面,正好给了解放军打穿插迂回战术的机会。

粟裕全歼敌军却找不到敌师长,俘虏指着我军干部:他的鞋是师长的

1946年12月13日,胡琏部队发起进攻,戴之奇的部队一路快速推进,很快打到了人和圩。

戴师长认为该村庄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可以作为指挥部。但副师长和参谋长均表示反对,认为村庄位置太偏,且距离左翼的主力太远,一旦被包围,后果不堪设想,但戴师长不听。

粟裕发现这一情况后,决定等待时机,15日,六十九师和第十一师之间出现20里的空隙,粟裕果断下令出击,24个团负责突击歼灭六十九师。

另外28个团负责阻击,拦住其他三路增援敌军。很快,第八师攻占了制高点峰山,打开了局面。七师和九纵攻占了嶂山镇以北及以东的阵地,六十九师陷入了重围。

戴师长立刻向胡琏求救,胡琏指挥部队不停发起攻势,在沈庄阵地等部分区域差点增援成功,增援部队和突围部队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5里地,但都被叶飞指挥的部队坚决击退,战斗打得很惊险。

六十九师战败后,戴师长下落不明,被俘的敌军副官庞白林也不知道师长跑哪去了。

粟裕全歼敌军却找不到敌师长,俘虏指着我军干部:他的鞋是师长的

面对审讯,正在庞白林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随军记者胡奇坤来到指挥部,庞白林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忽然发现这位记者穿的皮鞋是戴师长的鞋。

经过沟通,胡奇坤说这双鞋是从一具尸体上拿下来的,战士们立刻跟着他去辨认,果然是戴之奇的遗体。

为了表达对这位敌军将领的尊重(戴之奇为职业军人,在抗日战争中不惧牺牲,身先士卒,功勋卓著;而且国共之战更似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陈毅和粟裕下令买了一口棺材,将戴之奇安葬在峰山下。

此战不仅稳定了华东地区的战局,而且让两支野战军士气大振,加强了团结,为后来的更多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