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神州出差,楚人探穹——揭开楚国航天员“羽人”神秘面纱

文/张卫平

图/金 陵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出差三人组”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圆满结束,创下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全国人民的目光顿时焦聚宇宙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

特稿神州出差楚人探穹揭开楚国航天员羽人神秘面纱

记得2021年10月17日9时50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时,我正好经过荆州古城东门,不经意间又看到了荆州城标——那只昂首飞天、踩着巨大火轮的火凤凰。我想,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楚人顶礼膜拜的图腾,凤凰是否也寄托着古人的太空梦想呢?

这,让我想到了2000年,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从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中出土的一件人鸟合一的漆凤鸟羽人。

所谓羽人,顾名思义,就是身上长着羽毛的人。我很自然就在脑海中把他叫做中国古代的宇航员。

这件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出土文物,是迄今为止在楚墓中惟一发现的一件,由羽人、凤鸟、蟾蜍三部分组成。在器物的顶端上,立着一个羽人,人面鸟嘴,人身鸟尾,人腿鸟爪,双手相合,作持物状,体态肥硕,双乳隆起,臀部浑圆,似人非人,似鸟非鸟。底座上的蟾蜍,张口露齿,双目圆瞪,四足紧紧抓着一条蛇。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褐、蓝等色绘制羽纹图样。

特稿神州出差楚人探穹揭开楚国航天员羽人神秘面纱

有翼的天使——漆凤鸟羽人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高65.6厘米

其中羽人高33.6厘米

鸟尾长15厘米

凤鸟高20.13厘米

双翅展开宽34厘米

器座通高17.6厘米

长50.3厘米

宽32.8厘米

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人非人,鸟非鸟,变身凤鸟,又脚踩蟾蜍。专家解读为,“蟾蜍代表月亮的精神和生命,凤鸟是飞翔于天地间的神鸟,羽人又是变化莫测的神人,三者合而为一,寄托了楚人遨游九天、生命永恒的愿望,呈现出一幅人类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美好图画”。

楚人塑造出羽人,与楚地流行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有关,是楚国巫风最盛时代最具创意的木雕作品,也是考古发掘出土的羽人形象中唯一的一件木雕髹漆作品。

考古发现的羽人形态“至迟发生在商代”“江西新干出土的玉雕羽人,时代为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羽人形态。”到战国和秦汉时期,“羽人形象逐渐多了起来,既有画像,也有实物”。

据《山海经》记载,在楚的发源地荆山,“其神状皆鸟首而人面”。并多次提到过“羽民国”和“不死之民”。而在汉代,羽人与仙人是联系在一起成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特稿神州出差楚人探穹揭开楚国航天员羽人神秘面纱

羽人,为人鸟合体,其造型独特,形体优美,制作精致,体现了楚人神秘的宗教信仰和

独特的精神风貌,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魅力。

不过,羽人虽然也被古人赋予神的意义,但面容、体态却并不那么俊美,这与一直雍容华贵、仪态可掬的凤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在古人的想象中,凤鸟飞天是自然属性,而人要飞天却需经过一番磨难吧!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以至于我们无论做什么、干什么、想什么,都可以说“这是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从“神一”到“神十三”,从“神舟”飞船到“嫦娥”工程,无一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当代人对于祖先梦想的回应。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本畅销全国的纯文学刊物《飞天》,这本出自甘肃的杂志,每一期封面都是一个不同形象的飞天仙女。飞天,意味着人类的求知欲,意味着人类向往着更为自由更为不一样的另一个彼岸。也许,正是因为古人有着飞天梦想,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才创造出了飞天这个艺术形象。

在甘肃敦煌莫高窟,那个充满着神秘气息的宝库里,就有着不同风格的飞天形象,其中,一副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像,堪称是敦煌莫高窟的灵魂与旗帜。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是敦煌艺术的典型标志。在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都画有飞天,总计有4500余个。壁画中,美丽的飞天衣裙飘曳,横空飞翔,在茫茫宇宙中飘舞着,有的随风漫卷,有的宛若流星,有的腾如游龙……

没有技术水平,不代表没有梦想。如同当今的科幻故事,古人同样有着对未来的期许,只不过这种梦想亦或是期许往往要夹杂着宗教的色彩或者某种神秘感。于是,我们看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上古神话、传说,塑造了一批具有超自然能量的人物形象,应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当然,古籍文献中还记载了鲁班削竹制鸟、墨子制木鸢、张衡制木鸟,特别是明代的万户进行了人类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等古人飞天的探索与实践。与之相印证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里高飞入云的神女,楚墓中出土的楚人制作或绘制的凤鸟、羽人等文物。于是,神话传说、文献古籍与珍贵的出土文物,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国人的飞天梦想到底起于何时,从古史传说来看,是从远古开始,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就一直在做这个梦,并将飞天的梦想融入自己的对凤凰的崇拜之中,便不断地制造出一些体现飞天精神的器物。

在荆州博物馆里,除了羽人,我们还可以随处见到那些沟通天地、引渡灵魂升天的凤鸟造型和图案。比如,虎座凤鸟这个从楚墓中出土、最具楚文化特征的器物,展现的是楚人灵魂飞天的引导神。一只猛虎,呈卧趴伏状,虎背上,站立着一只矫健雄壮、振翅欲飞的凤鸟,凤鸟的背上,却插着一对鹿角。在上古及先秦时代,凤、虎、鹿,都被视为神鸟和神兽,都具有沟通天地、兴瑞辟邪的功力。楚人在制作这件器物时,将凤鸟置于中心地位,将虎、鹿的功力集凤鸟于一身,使凤鸟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神力。

楚人将这种神器葬入墓中,无非是想借助凤鸟的神力,将其灵魂顺利地引渡到另一个世界——天堂上去。

特稿神州出差楚人探穹揭开楚国航天员羽人神秘面纱

古人的飞天梦并非都是空想,木工的祖师爷鲁班不但曾经为楚国制造过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还制作过木鸟,去飞天。《墨子·鲁问》中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文中的公输子即为鲁班。而唐朝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更是演绎了这个故事,说是鲁班远离家乡在外做木工活,因为念妻心切,就做了一只木鸢,时常骑着木鸢飞回家去会妻子。鲁班甚至还用自制的大木鸢载人在战争中担任侦查任务。对此,《渚宫旧事》中云:“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

到了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也成为著名的木鸟制作家。此后,刘邦的大将军韩信发明了风筝。唐朝的赵昕在《熄灯鹞文》中说:垓下之战时,韩信制成风筝,让张良坐风筝上天,高唱楚歌,楚歌传到楚营,动摇了项羽军心。宋朝的《事物纪原》中还记载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距离之事。风筝是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借助于空气上升力飞行。直到14世纪风筝才传入欧洲,可以说是现代飞行器的鼻祖。

不过,上述这些梦想与实践,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飞天来说,还是太小儿科了。虽然说,“木鸢”是用木头制作的靠滑翔前进的鸟形飞行器,风筝是用纸糊以牵引为动力的飞行器,但是直到明朝,才有了士大夫万户用火箭作为动力而飞天的壮举。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说:“约当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明代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结果,升空不久,火箭就爆炸了,万户为了实现人类的飞天梦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国际天文联合会为此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明朝人”。据说,在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里,有一条非常醒目的标语:“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表达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迈情怀。正如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莫高窟》这篇散文中的结尾写道的那样:“我们,是飞天的后人。”的确,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不畏艰难地做着飞天的探索与努力。

特稿神州出差楚人探穹揭开楚国航天员羽人神秘面纱

【学界声音】荆州博物馆原副馆长张万高:

羽人整体形象是:人面鸟嘴,人身鸟尾,人腿鸟爪,双手相合,作持物状,体态肥硕,双乳隆起,臀部浑圆,似人非人,似鸟飞鸟。

羽人系木胎,由羽人和凤鸟两部分组成,上部是羽人,下部是凤鸟。羽人和凤鸟的身躯用一整木雕制;羽人的双臂和凤尾、凤鸟的双翅及后尾均为分件雕刻成形后再与躯体进行组合速接。羽人的双臂和凤鸟的双翅采用以竹签作榫加生漆粘接的方法与身躯连接,羽人的鸟尾则采用榫卯加生漆粘接的方法与身躯连接。出土时,凤鸟、羽人的翅、尾等部件均与躯体脱落。

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出土的漆木雕“羽人”的性质和功解具有两柳可能性,一是“灵巫”形象,是巫师作法的道具,具有引魂升天功能;二是楚人神仙思想的物化形象;三是类似“辟邪”一类的神灵,具有镇墓避邪的功能,是墓主人的守护神。

特稿神州出差楚人探穹揭开楚国航天员羽人神秘面纱

人乘龙凤玉 荆州熊家冢楚墓出土

【参考文献】

云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南方霸主 庄蹻故国楚文物大展》,云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李红主编,《美的巡礼——走进荆州博物馆》,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陈建明主编,《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湖北省博物馆,《图说楚文化》,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