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甲山故事十六

俩 甲 山 故 事(十六)

孙万林/著

1

第十六回 孙殿英守赤峰顽强抗敌 山村女上战场救护伤兵

书接上回。

阳历3月1日下午,周祥瑞一行到了哈达街北十里左右的地方,路上全是从哈达街里逃出来的人。赶车的、推车的、挑担的、骑马骑驴的,也有空行人。有壮年人,有老人,也有妇女和孩子。这些人都是到乡下山沟投亲奔友、躲避战乱的。一个个慌不择路。

路上遇到好心人提醒周祥瑞一行说“不要进城了,日本人就要打进来了!”也有的说“改道走吧,这条路被国军封锁了,要进城绕到城西走吧!”周祥瑞吩咐赶车的绕行到哈达街西桥进街。

西桥上,很多士兵和民工正在用装满土的麻袋、土坯、砖头、石块修筑防御工事。

附近有很多学生正在游行,给修筑工事的士兵兄弟们打气壮胆。游行队伍打着红旗,呼着口号,“支持东北军抗击日寇!打回东三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全民抗战,打倒日本鬼子!”

有一个年轻人,正操着云南口音,指挥着两位摄影师,为部队官兵拍摄。

一个操着东北口音的军官,正在领着士兵们吼着一首铿锵有力的战歌:

起来!起来!

不愿当亡国奴的人!

家园毁,山河破碎,民族危亡。

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

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向前冲!

携起手,肩并肩,豁出命,向前冲!

用我们的身体筑起长城。

前进啊,前进!前进!

豁出命来向前冲!

前进啊!前进!向前进!

杀!杀!杀!

操着云南口音的人对操着东北口音的军官问道:“你们唱的是啥子歌?”

操着东北口音的军官回答道:“我们唱的不是傻子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个军官从兜里掏出一张传单,递给云南口音的人。那个云南口音的人看一遍传单,就和官兵们一起唱了起来。

俩甲山故事十六

全国解放后,整理历史资料时,根据当事人回忆,终于搞清楚:在赤峰西郊构筑公事的部队是主动配合国军抵抗日军的东北义勇军第二军团一部。那个操着东北口音的军官是东北义勇军第二军团骑兵一团三营营长刘凤梧。那个操着云南口音的年轻人就是著名音乐家聂耳,两位摄影师是张慧冲、张惠民。

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被确定为代国歌。

那时候,谁能想到一首普通的军歌,会成为伟大祖国的国歌。

却说周祥瑞一行,沿着道街向东走。

冬梅眼尖,一眼就发现了表哥王敬之。

此时,王敬之正在引领聂耳等人拍摄战地纪录片《热河血泪史》。

冬梅对着敬之大声喊道:“表哥!表哥!”

敬之听到冬梅的喊声,回头一看,看到了周祥瑞一行人。

王敬之急忙对身边的人说了几句话后就朝着冬梅跑了过来。

街头偶遇,大家凑到一起,七嘴八舌,互致问候。

周祥瑞和冬梅简单说了进城的缘由。

王敬之对周祥瑞说道:“舅舅,你们去二道街陈钢老师家吧!我把这里的事情安排一下,就到陈钢老师家里去。”

在任之初先生的引领下,周祥瑞一行到了一个四合院门口停下。

任之初对周祥瑞说:“老爷,到了。这就是我表弟陈钢的家。请下车吧。”

陈钢的住宅是一座青砖灰瓦的二层小楼。任之初在来赤峰的路上就和周祥瑞等人说过,“表弟陈钢家住的房子挺宽绰。一家人都很随和。咱们去了,可以住在他家,方便得很。”

陈钢是任之初的表弟,也是同村人。他们都是从松树山村出来的人。陈钢的父亲年轻时,从老家出来教书,走过很多地方当先生。任之初、邢本善、陈钢都是陈钢父亲的学生。陈钢父亲已经作古,生前在哈达街为陈钢留下了一处住宅。目前,这处宅子由陈钢和夫人居住。

冬梅娘请任之初陪着周祥瑞到哈达街疗伤,就是想通过陈钢这个关系,能找到好大夫、好医院。

任之初敲开大门,出来开门的是香嫂。香嫂是陈钢家的佣人。以前任之初来表弟家,香嫂和任之初多次见过面。

佣人香嫂把客人迎进屋。大家落座,香嫂倒茶满水。香嫂告诉任之初:“主人都在抗日救国会忙呢。他们组织了担架队、救护队、宣传队。估计今天回家要晚一些。我去安排晚饭,你们先歇歇吧。”

香嫂到厨房准备晚饭。冬梅、春兰、夏荷一同到厨房,帮助香嫂择菜淘米打下手。

天色抹黑的时候,陈钢一家人回到家。看到老家来了这么多老乡和亲戚,一家人都特别高兴。

任之初向陈钢说了进城的意图。

陈钢今年三十岁。陈钢在北京上大学时,认识了李大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北京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三一八运动。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陈钢于1931年受中共地下党委派回到赤峰,以教师的身份做掩护,任热北地区地下党委书记,领导这里地下党的工作。在俩甲山学堂教学和调到城里教学,都是地下党组织安排的。

陈钢的夫人叫韩婷,二十九岁,是陈钢的大学同学,也是地下党员。现在的公开身份是热北卫生学校教导处主任。

当然,陈钢夫妇是中共党员这些情况,周祥瑞等人包括任之初都不知道。

陈钢有个妹妹叫陈秋菊,今年17岁。是热北卫生学校的学生。

周祥瑞一行光临,陈老师一家人特别欢迎,答应吃过晚饭就陪着周祥瑞去诊所看伤。陈钢说:“咱家前街就有一个诊所,中医内科外科都有,尤其是外科杨大夫,医术在全哈达街是最有名的。我这就打发秋菊去诊所打个招呼,约好大夫,饭后就去。伤的这么重,再不能耽搁了。”

陈钢嘱咐秋菊去诊所和杨大夫联系疗伤,冬梅、春兰、夏荷同去。同龄的丫头到了一起,三两句话就熟络了。

正在这时,有人敲门。陈钢开门一看,有三位国军军官在门口外等着开门。一位是王敬之,另一位是自己的亲叔伯弟弟陈铁。还有一位,他没见过。陈刚指着这位军官说“他就是我以前在信里和你说过的——我的盟弟、也是战友蒋文。”陈刚和蒋文握手,蒋文向陈刚问好。

陈铁和蒋文都是前面书里说的和冯锵一起偷着跑到国军里当兵的盟弟。这么多年,陈钢和弟弟陈铁虽有书信往来,互相知道各自的情况,但是已经多年没见面了。兄弟久别重逢,喜出望外,自然高兴。

此时的王敬之已经是陈钢在赤峰发展的中共地下党员,现在是赤峰城区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敬之自从中学毕业后,始终住在陈老师家,除了出门采访以外,业余时间都是帮助陈老师处理地下党的事务。

陈铁和蒋文向大家一一问好,简要说了离家当兵和所在国军部队到赤峰驻防的情况。

陈铁、蒋文这么多年颠沛流离,历经枪林弹雨,能活着回到家乡,也实属不易。

民国10年,陈铁、卫武、蒋文三人跟随盟兄冯锵偷着到张作霖的奉军当上了国军,出生入死,很快就都熬上了“连杈子▲”。1930年,也就是民国十九年,奉军首领张学良在中原大战后,收编了孙殿英的部队。为了给孙殿英的部队“掺沙子”,张学良抽调一批基层军官到孙殿英的部队任职。陈铁和蒋文现在都是营长。这次日军侵犯热河,陈、蒋两位跟随孙殿英来到赤峰。

俩甲山故事十六

大家正说着,冬梅、春兰、夏荷、秋菊四个姑娘回到屋内。从老家来的三个姑娘,见到多日不见的大哥哥自然欣喜异常。三个姑娘拉着敬之问这问那,喋喋不休,分外高兴。

韩婷老师做好了晚饭,招呼大家:“开饭了。没有准备,家里有啥吃啥吧,大家都不是外人,不要外道。”

大家进入餐厅,边吃边说。老家来的客人说了家乡的事,着重说了日伪军占领乌宁的事。哈达街里的几位说了组织民众支前的事。陈铁、蒋文说了孙殿英部队和“抗联”部队开进哈达街准备抵抗日军的事。

大家还有好多话没说完,饭就吃完了。陈钢对大家说:“让韩婷和秋菊收拾碗筷,我和敬之、任管家陪着周大叔去大夫那里瞧伤。估计也用不了多久。回来再接着聊吧。”

门诊部和陈钢家是前后街坊邻居,没有几步路。陈钢、敬之、冬梅等搀着冬梅爹到了门诊部。只见大门匾额上写着“济世堂”仨字,门口处堆积了一大垛拐杖。陈钢对周祥瑞等人说“这个杨大夫是祖传的医术,专治骨科。这一大堆拐杖是他治好的病人扔到这里的。有些受了伤的人,拄着拐杖来,扔下拐杖走。每一根拐杖都是杨大夫医术的广告。相信周大叔的腿很快就会好的。放心吧。”

杨大夫看了周祥瑞的伤情,动手做了正骨术,开了药方,吩咐药剂师按着药方抓药,然后对周祥瑞说:“只是左小腿骨折,我已经给你做了复位和固定。假如家里没有地方住,我的门诊有病房,可以住。要是你们自己安排住处,我可以每天去巡诊治疗。要按时吃药敷药。估计一个月就可以自己走路,百天左右就可复旧如初了。”然后,药剂师说了药的用法用量。周祥瑞吩咐任之初结算诊费药费。杨大夫说,治好了伤一并结算不迟。周祥瑞等人连声感谢,大家返回陈家。

回到陈家后,冬梅给爹熬药,几个姑娘动手帮忙。其余众人继续说着没有说完的话题。

陈铁说:“我们已经构筑了工事。孙殿英将军说,要靠前指挥,把司令部设在二道街鸿兴号染货铺内。有情报说,今晚日寇军队可能要发动攻击。枪子儿可没长着眼睛,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外出。”

王敬之说:“现在县衙已经瘫痪,官员们大部分都逃往北平去了,也有的跑到偏僻山沟去了。我们抗日救国会已经组织了十五个担架队,队员大部分是学生和工人。还组织了十五个救护队,队员是市区诊所的医生和护士,还有学校的一些学生,有不少女学生。大家情绪都挺高,所有队员今天下午已经在各自的岗位集中了。我一会儿还要去给担架队和救护队准备吃的用的。”

陈钢对周祥瑞等人说道:“周大叔,目前的形势非常危急。据说,日军和伪军,已经到了东郊和北郊。有人说足有三万多人。到底有多少敌人,没人知道准确消息。国军迎战,也像没头苍蝇似的。部队和地方都是仓促迎战,准备都不充分。尤其是国军的工事,都特别简陋。民众支前队也是仓促组建的。我和敬之负责组织的担架队和救护队,一点支前经验也没有。到现在我的心里也没底。周大叔,实在抱歉了,不能陪你了,大战在即,我要去安排支前工作了。等战斗结束后,咱们再细聊吧。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和您请教呢。”

周祥瑞连声说道:“给您添麻烦了,多谢,多谢。”

陈钢说道:“自己人,都不要外道。”

陈铁看了看怀表,对哥哥说道:“我也到了归队时间了,就此告辞,各位多保重。”说完,陈钢、陈铁、蒋文起身出门。

王敬之和韩婷也惦记着担架队和救护队的事,也起身要走。冬梅等四个姑娘拉着敬之的胳膊不松手,纷纷要求和大哥哥一同参加战地救护。

四个姑娘实在要跟着去,敬之也没办法脱身。僵持一会儿,周祥瑞对敬之说,“让她们去吧,好歹也是你的帮手。”又嘱咐几个姑娘,听从指挥,注意安全。

敬之等人刚迈出门槛,就听得城东面传来了隆隆的炮声。国军和日军交火,赤峰城区保卫战打响了。

这次,孙殿英奉张学良之命率部由山西驰援热河。孙殿英亲率第41军下辖的第107、108、109三个旅,由山西晋城进兵热河。到隆化后分兵两路。他命令109旅经茅荆坝、喀喇沁王爷府、公爷府向赤峰开进。他本人率107、108旅经围场向赤峰开进。到达围场时,他把108旅留在了围场,保护退路,而后率107 旅进入赤峰,修筑工事,排兵布阵,准备应敌。

孙殿英,河南省永城市马牧乡孙庄村人,因小时候出过天花而得外号“孙大麻子”。行伍出身,1928年投靠国民党,任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因在河北马兰峪盗掘清皇陵而闻名国内。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反蒋,失败后被张学良收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孙殿英为第41军军长。

1933年3月1日,日军茂木旅团进入赤峰东郊红庙子一带。

清晨,孙殿英部和日军交火,阵地争夺战非常激烈。孙殿英部顽强坚守阵地,抵挡日军的反复冲锋。孙殿英部整整坚守了一天。翌日拂晓,战斗更加激烈。孙殿英部坚守702高地,多次遭到日军炮火轰击,反复争夺,702高地失守,坚守702高地的国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3月2日10时30分,日军突破孙殿英部防御,进至红山脚下。孙殿英命令部队退入城区。

在孙殿英部和日寇激战的同时,陈钢和王敬之带领担架队和救护队,始终配合部队卫生队,抢救负伤的官兵。韩婷带领救护队抢救伤员。冬梅、春兰、夏荷、秋菊都参加了救护队。城区所有医院、学校、单位和部分民宅都成了伤员的救护所。陈钢家、杨大夫的外科诊所都挤满了从前线抢救下来的伤员。

孙殿英部依托城墙进行抵抗。日军集中炮火轰炸东门围墙,坚守阵地的国军官兵被炸得血肉横飞。营长陈铁正好在城墙上阻击日军,一颗炮弹落在陈铁附近。在炮弹爆炸的一刹那,陈铁一个鹞子翻身,滚到城墙下,弹片击中了他的大腿,顿时鲜血直流。

王敬之带领的担架队和冬梅等人参加的救护队赶到这里,春兰等为陈铁止血包扎。又有一颗炮弹落在附近。春兰发现炮弹落下,立即趴在陈铁身上。炮弹爆炸了,春兰听到一声巨响,就失去了知觉。附近抢救伤员的王敬之、冬梅、夏荷、秋菊等人,把昏迷不醒的陈铁和春兰抬回了陈钢家里。杨大夫等医生立即施救。

炮弹在东门城墙上炸开一个缺口,日军从打开的缺口攻入城区。孙殿英指挥部队在头道街、二道街、西门继续进行街垒战斗。巷战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俩甲山故事十六

当日下午,孙殿英部全线溃败,赤峰城区沦陷。

撤出战斗的孙殿英部,转移到城西猴头沟,继续阻击日军,与敌作战十余日,最终撤到察哈尔。蒋文跟随孙殿英部撤退。后来是战死疆场,还是飞黄腾达也为可知,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在赤峰城区沦陷同时,天山沦陷,日军3月3日攻占林东,3月6日攻占林西。

至此,国军赤峰保卫战失败,赤峰地区全部沦陷,日本人成了这片土地上的一朝“人王大地主”,赤峰人开始了漫长的暗无天日的亡国奴生活。

要了解亡国奴的滋味如何,且听后面细说。

注释:

▲连杈子 —— 连长。

俩甲山故事十六

俩甲山故事十六

孙万林,笔名山叟,网名幽谷听风。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祖籍山东莱州,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乡西山村。曾在部队班排连营团各岗位上工作过。转业后,在赤峰市国土局、赤峰市建设委员会任纪检书记、调研员、党组成员等职,已退休。先后有100多万字文学作品在国内各种报刊、杂志、出版社发表。其中,1988年,军事学术论文《实行“两个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防后备力量》,在“全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学术研讨会”上,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军事科学院评为优秀论文,并被军事科学院《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论文集收录刊发。农村题材30万字长篇小说《山水依依》于2009年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内蒙古晨报》连载。《俩甲山故事》是他的第二部长篇作品。

俩甲山故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