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格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不仅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特征。通俗点说,每一个人的人格都不同,他们可能在外表现的彬彬有礼,但是私下里却是一个简单率真的人。他们可能对外是一个坚持初心追逐梦想的人,但是其实在内心深处却藏着城府与心机。

心理学的人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包含哪三个部分

而这些人格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社会角色不同,也就要求着他们所具有的外在表现不同。而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加适应社会,人格是不分好坏的。关于人格的定义绝不止简单的一个概念,在历史上就有很多学者对人格给出了自己的概念。

心理学的人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包含哪三个部分

第一、从整体上强调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内在于外在的统一结合,绝不是人的各种属性的简单总和,而是多种因素交加形成的复杂个性。所以一个人的人格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形容,需要在长期的交往中用心慢慢感受。

第二、人格帮助个体适应环境

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加适应这个社会,而只有适宜的人格才能让个体存活。而这种定义人格概念的方法也再一次印证了进化论的核心要点。

第三、人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世间的万物都有它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由于每个人的人格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个性也都不同,这才构成了整个社会,构成了大千世界。如果当人格都成为统一的模板时,那么离人类灭亡,社会退化也就不远了。

所以在一些情况下,求同存异就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目标。要是每个人都是如此的相同,那么整个社会的秩序也会紊乱,大家也就没有再奋斗下去的动力。

心理学的人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包含哪三个部分

神奇小小心理咨询室,期待你的留言

心理学的人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包含哪三个部分

心理学上说的人格什么定义?

1、层次性定义。强调人格组织的层次性,认为人格是个体具有的一种系统性的心理动力结构。尽管把人格视作一个“系统”,严格意义上说只是对人的行为在大量观察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假设,但假设历来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正如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指出:“没有假设,科学永远也不能前进一步。”

2、毫无疑问,把人格界定为个体的系统性的心理结构,相对于只从某一视角认识人格,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更能接近反映人格的本意。受贝塔朗菲系统论的启示,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人格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3、如认为“人格交互结合的行为系统的动力组织”,“人格是个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整体”,“人格是个体有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诸如此类的观点都表明人格不是某些特质杂乱无章的偶然集合,而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系统。这种人格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步人格结构论被认为最具代表性。

4、但是,弗洛伊德在论证人格形成动力时,过分强调非理性的潜意识的力量如性本能的冲动,而轻视人的理性的作用,这一点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夏军在他的《非理性世界》一书中有针对性地指出:“人格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互契合的主体结构,这种结构在精神上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性。

5、罗列式定义。将人格看作个人所有属性的综合,把人格看成“人的自然”,诸如:需要、欲望、动机、兴趣、气质、能力、个性等等。因而认为人格是一个中性概念,对人格研究应当采取冷静的客观的自然科学的态度,对人格评价应当不做道德价值判断,而只是描述“是否正常”、“是否健康”,这种人格观念曾一度在西方心理学界达到相当程度的共识。

6、卡尔生就此这样评说:“如此的人格认识虽然能保持客观性,并避免了与伦理学等研究的重复,但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卡尔生的这句话明确指出了这种人格理论的片面性。活生生的人是必定具有社会属性的,必然会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即使是“人的自然”的人格特征一旦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时间相联系,就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就不可能是中性的。 

7、区别性定义。认定人格即个性,是表现为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上的个别差异。“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并保持恒定的具有特征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是能加以测量的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持久的维度的总和。”

8、林德采荷文 1975年曾撰文指出:“人格是特征的一种组织,它存在与自己而区别与他人。”英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所有的个体都共同具有一些影响其行为的内在的人格因素。他把这些人格因素称为根源特质。

9、适应性定义。认为人格是人对环境的独特的适应,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就是人格。奥尔波特在对前人概念加以比较与归纳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心理、物力系统中的动力组织,这个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奥尔波特的上述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现代心理学中习惯用法的综合。

10、台湾学者杨国枢与奥尔波特有相近的观点。他认为:“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这已变动缓慢的组织是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它个体之处。”

11、艾森克也认为:“人格乃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型。”这种人格观念揭示了人格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12、说到底,人格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化和个性化,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总之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性从一个角度阐明了人格的要义。

心理学的人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包含哪三个部分

人格在心理学上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
一,定义: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是个体在诸如像社会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自尊、宜人性、攻击倾向和对经验的开放性等特质方面。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家试图确定导致一些人成为乐观主义者,而另一些人成为悲观主义者的原因;有些人是开朗外向的,而另一些人却是害羞内向的原因;是否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稳定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二,理论介绍: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论,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及生物学派等等。
三,精神分析论;
根据心理动力学(en:Psychodynamics),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en: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
四,社会认知论;
社会认知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都拉(en:Albert Bandura),他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en:Self-efficacy)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 (en:Social Learning Theory),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五,人本主义;
以马斯洛(en:Abraham Maslow)为首的人本主义(en:Humanistic) 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六,生物学;
生物学派(Biological)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心理学家艾辛克(en:Hans Eysenck) 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与内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神经过敏症倾向(Neuroricism)和精神症状倾向(Psychoticism)。
七,人格特征论;
人格特征 (trait) 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考及表现方式。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从古至今,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而近期一些心理学家们就组织了一套广泛被使用的人格大五模型 (“Big Five” model)。此模型例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性(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严谨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 ,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人格大五模型: 外向性、神经质、和善性、严谨自律性、开放性 和人格大五模型
有关的特定特征: 爱交朋友、亲切、 焦虑、感情脆弱、信任、温厚的自律、有组织的丰富想象力、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