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究竟探身什么?
那些颇为违谐、甚至略显不伦不类的描写,正是煌煌名著《十日谈》的结构框架。通过青年男女此起彼伏的段子集锦,100个奇闻异事所构建出的西方浮世绘在读者眼中徐徐展开。这种框架式结构,别说在当时是标新立异的,就是现在也不过时。《十日谈》的故事内容气度诡谲——每日十谈,共谈十日,在这十日谈笑之内,人性、宗教、爱情、权谋、婚姻、性欲、政治、司法无所不谈,无所不笑。看似谈风月,实为论风云,再愚钝的读者,都能够闻弦歌而知雅意,嗅出作者在嬉笑怒骂之下暗隐机锋,含沙射影。
写尽修道院、主教、修士之腌臜丑陋、道貌岸然薄伽丘深谙寓讥刺于笑谑此道。
如全书第一个故事,一个无恶不作的歹徒,临死前凭借花言巧语竟使自己被教会封为“圣者”,死后哀荣备至、万人膜拜。
而第六天故事第十,写一个招摇撞骗的修道士随机应变胡说八道一番,愣是把一块平凡无奇的焦炭说成了圣徒遗物,骗得无数愚夫愚妇的捐款。
这两则故事将所谓“圣人”、“圣物”打回原形,使读者既感可笑,亦复戒惧。现如今,我们所顶礼膜拜的伟人志士,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名物名迹,是否也被炫目的光晕遮盖住了本来面目呢?
揭发教会之荒淫无耻、泯灭人性。在第三天故事第四中,写某修士传授给一个朋友修仙秘法,趁朋友夜夜苦修时,与该朋友的妻子偷情寻欢。
第三天故事第八,写某修道院院长为了淫人妻女,将丈夫关入地窖,并惜其已入“地狱”,后来该妻子的肚子被搞大了,又将其丈夫放还“人世”,去充当私生子的父亲。
第三天故事第十,写一位虔诚的少女到修道士处寻求修行之法,修道士却利用少女的纯真善良将其骗奸上床。
第四天故事第二,某神父佯装天使附身,靠着一身劣质的装扮诱奸了一名妇女。
第九天故事第十天,一位神父借施法变化的名义,竟在丈夫眼皮底下公然与其妻子性交。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如果说以上仅仅是《十日谈》“反神性”之思想的话,那么之后的“倡人性”便呼之欲出了。譬如在《第四天》开头的一个故事,讲一个父亲带着儿子到深山老林潜心修行,后来同儿子下山进城,因害怕儿子被美色所惑,便唬他说那些花枝招展的美人是害人的“绿鹅”。哪知少不经事的青年儿子却央求父亲带几只“绿鹅”回山。
小编认为,《十日谈》之深意,乃是将彼时知识分子空茫、压抑、焦虑的感受,以及愤懑、卑怯、踟蹰的心情,幻化作一段段委婉、内敛又不失辛辣犀利的段子,用以略抒忿气、缓解重荷。
用类比法进行观照,《十日谈》与中国的《笑林广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文学作品颇为肖似。这些作品都是臧否世情、戏谑不羁,呈现着大讥笑,却又隐藏着大悲啼。当民族的兴衰与个人的浮沉合而为一,压力在薄伽丘心头无从发泄,只得聊以寄文学消解,这一种文学心理的惯性,所以成了《十日谈》。
结语:其实,跟我们当年登录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百度贴吧等网络聚集之所,一个个嘲讽自我,跟嘲讽时代的精巧帖子差不多。这些段子共同诉说着时代的无奈与悲欢,那些段子也是新时代的《聊斋志异》和《十日谈》。体制造就了薄伽丘的大笔如椽,薄伽丘的大笔如椽又记录了那个时代。在《十日谈》面前,我们不必穷首皓经上下求索,只需走出书斋,跟着董浩读书一起看看这大千世界,便可心有灵犀、无复多言。大家已然心照不宣。
<十日谈>说的是什么
“十日谈”(1350年)由乔万尼薄伽丘创作(1313至1375年)。批评教会的腐败堕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但比起先驱者但丁,薄伽丘的思想更进了一步,十日谈的批判也更加尖锐。这部故事集有个楔子,叙述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肆虐,三名男青年和7名少女在诺维拉教堂邂逅,一起到乡村一所别墅避难,住了两个星期,他们除了玩赏风景,欢宴歌舞外,便是开故事会,在其中10天的时间里,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由轮流执政的“女王”或“国王”规定故事主题,由一人吟歌作为故事会的尾声。10天里他们总共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