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5年,李敏全家外出游玩,在车子开到天安门的时候,当时只有3岁的孔继宁开了一个玩笑,他说:“毛主席就住在天安门里面!”

当时的孔继宁不过是童言无忌,但同车的江青却厉声斥道:“怎么说话呢?”

孔继宁一下就被吓得不敢说话了,随即,李敏安抚了下儿子,接着对江青解释道:“外面的普通百姓都是这么说的,小宁宁也是普通百姓,所以也跟着这么说了。”

听到这里,江青也不好再揪着不放。

李敏

李敏作为毛主席的长女,从小就生活在毛主席身边,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养成了许多美好的品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李敏这位传奇女性。

远赴苏联

李敏是毛主席和第三任妻子贺子珍的孩子,原名毛娇娇,“娇”字有美好、可爱的含义,可见她的父母亲有多么爱护她。

然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能活下去已是不易,想要一家人团团圆圆更是困难。

李敏的父母都是身负重任的革命英雄,虽然有心想陪伴女儿成长,但最终还是不得不离开。

在李敏出生几个月后,贺子珍不顾产后虚弱的身体,坚持要赶赴苏联,将女儿留在了延安。

所以,她在4岁之前都没见过母亲,对母亲的印象,都是靠父亲的描述来想象的。

1965年,孔继宁在天安门开了一个玩笑,李敏一句话化解尴尬

李敏4岁的时候,也就是1940年,当时国内战事吃紧,“百团大战”的成功,鼓舞了国内军民的士气,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以及有力支援了在正面战场上搏杀的国军。

与此同时,毛主席提出了建立抗战统一战线的策略。

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李敏继续留在国内就有点危险了。

为了女儿的安全,在与妻子商量过后,毛主席将李敏送到了苏联。

据李敏后来回忆说,当时的她没当一回事,以为只是出去玩耍,太阳下山的时候就可以回家了。却没想到此后7年,她再也没能看到延安的落日,也再也没能看到她的父亲。

幸好李敏并非一人只身前往苏联,朱德的女儿朱敏也在同行之中。

1965年,孔继宁在天安门开了一个玩笑,李敏一句话化解尴尬

两个小女孩平时就是一起玩耍、一起学习的小伙伴。有伙伴陪在身边,本就心大的小孩儿,此刻就更不会担心,反而因为坐上了飞机而感到兴奋。

相依为命

李敏在苏联的生活并不轻松,母亲既要学习又要工作,每天也只有晚上那点时间,才有余力来关心一下女儿。

幸好当时李敏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他们也都在苏联学习。

毛家两兄弟是毛主席和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生下的孩子,早年因为特殊原因,与父亲失去联络,两兄弟颠沛流离了许久,几经辗转才被安排来了苏联。

贺子珍与这两个继子并不算熟悉,毕竟此前两兄弟一直在流浪,被找回后又迅速被送到苏联,她根本没机会认识这两兄弟。

贺子珍

不过,尽管如此,贺子珍来到苏联后,还是第一时间联系上了两兄弟,平时对他们两个也是多有照顾,还时不时省吃俭用接济两兄弟。

关于这一点,李敏在她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到:“妈妈(贺子珍)就跟其他女同志一样……她的双手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就靠积攒起来的这点积蓄为几个孩子添置学习用具……”

在李敏的记忆里,她的整个童年时代,是妈妈和两个哥哥组成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亲人,年幼的李敏才不至于在异国他乡感到孤单。

不过这种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1941年,德国进攻莫斯科,苏德打响卫国战争,而毛岸英也正是在这时候向斯大林请缨,前往前线战场抗击德国。

毛岸英

与此同时,因为战争的关系,李敏所处的儿童院停止运行,里面所有的学生和工作人员都担起了后期的重任。

李敏原本也应该是其中的一员,然而不幸的是她感染上了肺炎。

如果不是有贺子珍细心照顾,她或许活不到回国。

所以,当已经白发苍苍的李敏接受采访谈到这段经历时,她对记者说:“我不过是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病痛时期,但最受苦的人其实是我的妈妈。”

受益终生

47年的时候,两母女终于回国,最开心的莫过于毛主席了,当年将李敏送走时,她还是在在襁褓中牙牙学语的小孩子,现在都已经开始上学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敏有过一个“毛娇娇”的名字,但其实这个只是小名而已,之前李敏还小,大人们也没空给她起个大名,就一直“娇娇”“娇娇”地叫着。

1965年,孔继宁在天安门开了一个玩笑,李敏一句话化解尴尬

这次回国,毛主席看着已经长高了不少的女儿,一时感慨万千,他想起在陕北时他曾有个“李得胜”的化名,便给女儿起了“李敏”这个大名。

回到中国,毛主席一直将她带在身边,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贺子珍不带李敏呢?她不是也跟着一起回国了吗?

可能有人不知道,事实上,早在李敏诞生后不久,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关系就已经岌岌可危了,到1938年的时候,二人彻底分手。

回国之后,贺子珍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根本无力再抚养、照顾李敏。

无奈之下,只能将李敏托付给毛主席。

自那以后,李敏一直生活在毛主席身边,从战争年代一直走到和平年代。

1965年,孔继宁在天安门开了一个玩笑,李敏一句话化解尴尬

成年之后,李敏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并在那里结识了与自己相伴一生的爱侣。

对于父亲,李敏是敬佩的,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总是教育她,主席也是人民的公仆、也是普通人,主席的女儿也应如是。

面对外界的鲜花的掌声,既不应该沾沾自喜,认为理所应当,也不要扭扭捏捏地躲避,要大方、要低调。

李敏也是这么做的,从大学到工作,她没有一次动用过父亲的特权,兢兢业业,就像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努力地生活着,用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而对于自己的儿子,她也是这样教育的,正如我们在开头所提到的那个故事一样,李敏教育儿子,就跟当年毛主席教育她一样,她教儿子要低调、要谦虚。

孔令华、李敏与儿子孔继宁合影

外在的“身份”只是身外之物,他们也不过是普通的老百姓,而长大后的孔继宁也的确如他母亲所期待的那样,长成了一个低调、谦虚的人。

结语

李敏作为毛主席的女儿,她身上的美好品质不止于此。

她对父亲的感情特别深,当年就是因为不想让父亲在她和江青中间为难,主动搬离中南海。

却没想到这一搬就是一辈子,她甚至未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这也成为李敏一生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