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讲的是什么

感谢邀请。

可能有些大不敬,《素书》应该算不上“传世奇书”吧?

因为,此书,很可能是自称“发现者”的宋代张商英的托伪之作,就是说,并非下邳圯上老人所送张良之书。

《史记.留侯世家》,说到张良闲步下邳圯上,遇一老者,对他几经考验,然后“出一编书”,“乃《太公兵法》也”。张良熟读此书,辅佐刘邦成就了大业。

《汉书.艺文志》,曾收录《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含《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后人说,《兵》即《太公六韬》。

《隋书.经籍志》亦比较完整地收录了尚存古籍。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经籍志》中,首次改称《史记》。里面也收录了《太公兵法》,大概是根据司马迁的《留侯世家》,把《太公六韬》改了名字。

南宋以后,《六韬》真伪一直被质疑,清代更甚。但上世纪70年代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太公》竹简。学者们终于基本统一认识,《太公》成书应在战国时期。

素书讲的是什么

宋代张商英,受王安石举荐,进入神宗朝为官,后来官至“尚书右丞”,又转“左丞”,官不小。他的哥哥张唐英,是个著名文人。张商英本人,也有不少著作,还是书法家。不过,好像学问不十分扎实深厚。据说,他善写草书,可是写完了自己也不认识。

《素书》,是他自称“发现”的。他写了《素书考》,其云:“按黄石公《三略》三卷,《兵书》三卷,《三奇法》一卷,《阴谋军秘》一卷,《五垒图》一卷,《内记敌法》一卷,《秘经》一卷,《张良经》一卷,《素书》六编。《前汉列传》黄石公圮上所授《素书》,以《三略》为是,盖传闻之误也。晋乱,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言,上有秘戒云。”

这是说,都以为黄石公授予张良的是《三略》,这是误传,其实授予的是《素书》。

关于黄石公授张良《三略》,这个说法又与司马迁不同。《三略》一书,亦称《太公三略》,与《太公六韬》相对应。但此书,成书不会早于汉中期。自然,把晚了百多年的书授与张良,是根本不可能了。

但问题是,这也无法证明授予的就是《素书》。

素书讲的是什么

晋代,确实有个重要的“汲冢”事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古籍大发现。可上万片竹简,只整理出两部书——《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并未听说还有《素书》。其他的盗墓发现古籍,也不见史籍记载。

这大约只能说,张商英是借着“汲冢竹简”说事了。难道,晋代发现的《素书》,中间间隔了八九百年,才被张商英“淘”到?这也太不可置信了。

其实,张商英声称他“发现”《素书》不久,南宋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就已经考证过《素书》。他在《直斋书录解题.十二》中,就得出结论说,《素书》原文与《注》出自一人之手,当为托伪。写《注》的,就是张商英,无非是说,《素书》是张商英的托伪之作。

后世的学者,基本赞成陈振孙的见解。所以,几乎从来没什么人把《素书》,当做一本先秦古籍,也不看作是“奇书”。

可以说,这部书,如果不是现在被一些商家炒的火热,大概没多少学界的人重视的。

自然,不能说《素书》所讲的,没有一些道理。

此书的六章,皆为“语录体”格言,从思想内涵讲,基本属道家,既有修身养性内容,又有辨证论述高度,确实可以一读。

只不过,似乎和兵家无关。不知道张良是怎么靠这部书辅佐刘邦得天下的。这倒很像“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有意思的是,此语亦出于宋儒。

另外,《素书》的语言风格,像极了宋儒。

素书讲的是什么

儒学有两次大演变,一在西汉,二在宋朝,都是按照当时的需要来诠释“经典”。这种诠释,有时候还包含把自己的思想见解“混入”古人书中。再过分一点儿的,就是托伪了。

关于《素书》,所谓司马迁、苏轼等都给与了极高评价,其实是玩儿了“移花嫁木”的文字游戏。司马迁说,老头给张良赠书这件事很怪。很可能,司马迁寻访到这件事,如实记述,但他也感觉很怪。如此而已。

苏轼亦是,他顺着司马迁的话说,送书这件事很怪。如此而已。

只能说,这是现在商家的推销之术了,优劣不予置评。

《素书》是否神奇,是否比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墨子还要神奇,也只能看每个人不同的阅读感受了。《素书》确实讲了一些道理,无非为人处世,有没有道理,也需个人去感受了。

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古人风采的时候,也包括国外的一些“古人”,如叔本华尼采,可能需要多个心眼,别被某些商家的牟利之图带偏了。但愿这是杞人忧天。

全书写的都是一些道理,与其他兵法而言却是大不相同,但是,上兵伐谋,以人之用事为本,素书六卷皆是在阐述着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