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秦杜虎符便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调兵凭证,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边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
我国最早的虎符
秦杜虎符为铜质,器物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符作虎走形,虎昂首,尾端卷曲,背面有凹槽,颈有一穿孔。身上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规整挺秀。
我国最早的虎符
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这说的是杜虎符的来历和用途,用威猛的虎来鼓舞战士的斗志,可见古人的兵法远不仅仅只在书上。

该器1973年于西安郊区发现,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