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远古时候,人们的生产力及文化水平十分低下,他们对逝者的处理方式也相对比较简单。《周易 系辞下》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即茅草裹尸,弃之荒野。”以当代人的观点来看,“弃之荒野”是对逝者的一种大不敬;但对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来说,他们并没有更合适的办法来安置逝去的同伴。而后,不忍心见到自己的亲人尸身为野兽所食,便开始掩埋尸体、建造墓穴。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一直以来都坚信着一种灵魂不死的观点。殷商时期的先人期望自己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尚鬼之风逐渐盛行。在那个时期里,民众的丧俗也由简葬逐渐转向厚葬,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厚葬的高峰期。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盗墓事件就是商王汤墓穴被盗一事,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

对于逝者后人而言,“厚葬”这个形式不仅代表着他们对先人的无比崇敬,也代表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被埋葬到了墓穴之内。而对于盗墓者而言,他人的先祖显然不需要由他们来祭奠,自己只是为求财而来,盗墓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行业链条。盗墓贼想尽了各种办法进到墓中偷盗,那么墓主自然也会想尽办法来防止自己的墓被盗。

一次谈话的意外收获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1974年被意外发现后,在海内外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在三秦大地上也掀起了一轮秦代考古热。秦人历史上曾有九处都邑,从早期的西犬丘、西垂、汧渭之会,到后来的雍城、栎阳,直到最后定都咸阳、终成霸业,秦人的整个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迁徙、不断战斗,在血与火中历炼而成的建国史。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都城雍城的所在地。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383年,秦在此建都,时间长达294年。雍城是秦走向帝国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如果能在雍城附近找到安葬秦公们的陵园,不仅能为秦公和秦帝的葬礼制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对整个秦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

为专门探究秦公陵园遗址,雍城考古队于1975年正式成立,韩伟任队长、凤翔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曹明檀为副队长,开始寻找秦公陵园和秦公大墓。然而,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葬俗和统一六国后的秦朝葬俗是不一样的,东周的秦人葬俗是“平地起坟,不封不树”,就是说,秦公大墓不可能像后来的秦始皇陵那样在坟墓上面堆起醒目的封土,所以寻找并不容易。只能先根据文献记载来摸索秦公陵园的大致方位。

1976年的一天,凤翔县南指挥村村民靳思治在打扫自家院子时,发现自己的院墙岌岌可危,就想要修补一下。可是如果去买泥沙,价格太过昂贵,自己负担不起。于是他便把主意打到了附近一块多年来寸草不生的荒地上面。结果铁铲挖出来了一些奇怪的土块,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与周围的黄土明显不同,有黄有红,还夹杂着一些碎石,并且非常坚硬,镢头都给挖弯了。回家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的靳思治,突然联想到县里这几天来了一个考古队,整天在附近钻探分辨土质,那么他们会不会对这里感兴趣呢?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队长韩伟、副队长曹明檀和队员王保平等人赶紧骑着自行车前来查看,确定那种红色的碎石就是“五夯花土”。往往有这种土的地方,地下多半会有一座墓穴。 可经过勘探,夯土遗存的面积达到5334平方米,却远远超出考古人员的的认识。即使安阳殷墟的商王大墓,最大的面积也不过400多平方米,此处遗址的面积已经是商王陵的十倍以上,所以考古队根本无法确定这到底是个墓葬还是建筑遗址。

考古队员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挖掘工作。随后考古人员才确认,这是一座大型的墓葬。整座古墓呈现出“中”字形,整体面积大约有两个篮球场,深度大约在24米。整体长度约300米,宽度42米。初步估计墓主应该是一位秦国国君,由于这是在雍城发现的第一座秦国国君墓葬,秦国国君的爵位又是商周时期确立的五等爵(既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制度中“公”,因此,人们称呼它为“秦公一号大墓”。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1976年12月,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中国考古史上最大规模的发掘终于开始。这也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我国考古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刚挖了两米,“秦公一号”墓坑的工作面上陆续发现了盗洞,随着发掘的深入,盗洞也越来越多,最后竟然达到247个之多。通常来说,绝大多数墓葬也就一两个盗洞,单个墓葬能出现247个盗洞,这创下了中国考古史上的记录。这247个盗洞大多呈椭圆形,为古代盗墓贼所留。考古人员还从这些盗洞中发现不少古代的瓷片,经过分析确定是宋代盗墓贼所使用的油灯碎片。考古人员经过对盗洞的分析,发现最早的盗洞可追溯至战国晚期,比宋代要早1000多年,也就是说墓主下葬两三百年后便开始出现盗掘行为,只不过盗掘最频繁的还是唐宋时期。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那么多的盗洞,墓坑中的椁室会不会已被盗墓贼搜刮一空了呢?可考古发掘不光是为了取宝,墓坑、棺椁以及其所反映的葬俗等也都是很有价值的科学资料,能够体现和说明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所以考古工作仍然按部就班地进行。根据考古程序,必须先把充斥墓室和墓道的填土清理干净,最后才能打开棺椁,而这项工作要挖掘的土方就达到10多万平方米。由于不能使用机械且所有挖出的土都要过筛,劳动强度特别大。而且还需要支付给工人的挖掘费用,涉及对出土文物进行除锈、修复和保护等的资金,陕西省文物部门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资金,只得挖挖停停,因此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工作整整持续了十年之久。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先秦的丧葬文化

这次考古发掘占据了我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即:国内迄今发掘出的规模最大、殉人最多、"黄肠题凑"椁具等级最高、出土最早墓碑实物、发现刻有铭文最早的石磬的墓葬。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大墓的填土内发现人牲20具,墓内发现殉人166具。人牲生前可能是战俘或者奴隶,大墓封埋时被砍杀用以祭祀。殉人:箱殉者72具,匣殉者94具。箱殉较为豪华,集中分布于紧邻椁室的中心地带,木箱大而宽厚,殉人被绳索捆绑成卷屈的姿势装入箱内。经后来的研究估计,为身份较高的姬妾、近丞等人。身份较低者是奴隶,使用匣殉,分布在靠近墓室四壁的外围。装殓他们的木匣要小得多,用的也只是4厘米厚的薄材。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墓主人是谁?

1986年5月2日,这座被称为中国考古史上迄今为止发掘出来的最大墓葬终于开始揭椁开棺。在西周和东周的贵族墓葬中,通常会有青铜礼器随葬,这些青铜礼器中往往会铸有铭文,而这些铭文是辨别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结果有些让人沮丧:古代盗墓贼们早已捷足先登,棺椁内的文物早已惨遭洗劫。据专家估计,被盗大件文物多达1000多件,占随葬品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青铜礼器几乎都不见踪影。

考古人员反复搜寻后出土铜、铁、金、陶、玉、漆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3500多件。出土文物数量看似很多,其实整体质量不佳,多数是古代“摸金校尉”们看不上的陶器、石器,其中就有帮助解开墓主之谜刻有文字的石磬。

其中一条铭文:“天子匽喜,龚桓是嗣。髙阳有灵,四方以鼐平。”这具铭文的意思是:天子举行宴飨,做磬者是共公、桓公的嗣子,秦人祖先的高阳氏在天有灵,国内才四方升平。”文字明确指出,制作石磬的主人是秦共公和秦桓公的后裔,而秦共公又是秦桓公的父亲,是直系亲属。因此,秦公一号大墓的主人顺理成章地应该也是秦桓公的直系亲属,也就是秦桓公的儿子,既秦立国后第13代国君秦景公。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秦穆公:“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秦穆公死后,他的三个著名的贤臣——子车氏三兄弟奄息、仲行、针虎为之殉葬,秦国百姓哀悼贤良,痛惜悲剧,控诉残忍的制度。直至约250年后,秦献公时期才终于废止了这项原始的葬制。

秦公一号大墓还发掘出中国最早的高级椁具装置“黄肠题凑”,这本是周天子葬仪中规定的待遇,而这次发现,证明了秦人不从周礼,大胆越制的气魄。“黄肠题凑”之名,出自于《汉书·霍光传》。苏林的注中是这样说的:“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啥意思?黄肠就是柏树去皮后剩下的“木心”;题凑就是垂直于最里面的棺椁摆放叠垒。秦公一号大墓可以说是“黄肠题凑”的一种雏形。虽然使用柏木堆叠成椁,但柏木是纵向拼接,端头有榫卯伸出,和西汉时期横向叠放、不使用榫卯的“黄肠题凑”还是有着一些区别。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那为什么说“黄肠题凑”形制尊贵,非一般人能用呢?一方面是所采用的“柏木”就具备着一种特殊的香气、不生虫、且质地坚硬,还有着一定的防腐功效,自然是古人去世后保存肉身完整的最佳木材之一。另外一方面则是每一具“黄肠题凑”所需要使用的黄肠动辄就得一万多根甚至两万多根,且大多数个体黄肠的长度都在90厘米以上,宽高也基本都在10厘米左右。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试想一下,柏树虽然长的高,甚至能长到20多米高,但是以柏树那增加10厘米直径就需要长达近20年的缓慢生长速度来看,上万根柏树是什么代价?这也是后来还存在用松木、楠木或者干脆直接用石头来代替“柏木”制作“黄肠题凑”的主要原因。按常理来讲,只要发现了一两个盗洞,墓葬里珍贵的文物就保不住了?有两百多个盗洞,还能有三分之二文物留存,多亏了有“黄肠题凑”护驾。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文物保护,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墓葬发掘完,遗址该怎么处理,是回填还是保护?1986年大墓发掘结束后,曾有专家建议国家拨款建立与秦始皇兵马俑类似的遗址性博物馆,并向国内外开放参观。原本国家和陕西省文物部门是准备投资1000多万的,无奈距大墓仅50公里的扶风县法门寺地宫挖出了释迦摩尼佛指真身舍利。对秦公一号大墓的保护就暂时搁置了。

秦公一号大墓任凭风吹、雨淋、日晒,杂草丛生、污迹斑斑,几乎成了臭水坑和垃圾站。当地的南指挥村坐不住了,便替国家把大墓遗址的保护任务接下来。1998年4月,南指挥村人在从省文物管理局接过对秦公一号大墓的管理权,村里的70多户村民自筹100多万元于2000年8月新建了中国首家农民创建的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

由于先天的体制问题,民办博物馆得不到国家保护资金。经文保人士奔走呼吁,终在2007年收归国有,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民营改为国有后,保护力度自然一下子就上去了,秦公一号大墓的顶棚加盖。改造了陈列馆,拓宽了陈列内容;完成了雍城遗址保护标志碑的栽植、文保员队伍的扩充等等,秦公一号大墓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为世人展示那段辉煌的历史。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