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按: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

时光像一把筛子,把多少历史真相筛得默默无闻,又把多少帝王佳人筛得出类拔萃。

在江南雨雾袅绕的群山之间,2000多年前的越国,带着上古越歌的万千云气,从吴越争霸的峥嵘岁月里走来。

长久以来,忍辱半生的勾践、鸟尽弓藏的范蠡、魅惑旖旎的西施,这些历史的碎片基本构成了我们对于越国的全部认知。

与此相对的,作为华夏先秦时代灼灼其华的地域文明之一,翻阅史书,越国的笔墨寥寥无几。

事实上,虽曾为春秋五霸之一,但越国的历史记载凌乱而缺佚,连国君世系都不完整。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春秋列国图

最早零散见于古本《竹书纪年》和《左传》,《史记》留下一篇《越王勾践世家》,而后便是充满传奇色彩的《越绝书》等。

在史书的留白里,这里曾发生的一切更成谜团,很少有人知道:

2千多年前的越人究竟长什么样?讲什么语言?越国又创造了怎样的文明?

而一座越国大墓的开启,一件神秘的青铜文物,把一切从沉睡里唤醒。

01 伎乐铜屋:2400年前的越国生活图鉴

1983年3 月,考古学家进驻绍兴坡塘狮子山,在这里,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古墓悄然现身。

金器,玉器,青铜器……这座编号为M306的墓葬,作为浙江首次发现的先秦大墓,看着1200多件重见天日的越国宝藏,考古专家激动不已。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青铜伎乐铜屋,现藏浙江博物馆

“有件奇怪的东西!”突然之间,有人在墓室角落发现一件神秘铜器。

虽然在泥土里,这件文物看上去不起眼,但清理后发现,这件器物造型之奇特,从未在此前发掘里出现过。

这便是2400多年前的“越国生活图鉴”——伎乐铜屋,现藏于杭州浙江省博物馆。

走进这件文物,让我们先提取关键词:青铜,伎乐,房屋。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说到青铜器,大家不陌生。作为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可以说是重塑了人类历史的金属,在距今几千年前的八方洪荒里写下了灿烂的青铜时代。

而即便放在世界文明的天秤上,古代中国青铜器制作之精美,工艺之高超,被公认代表了古代青铜器的最高水平。

这件伎乐铜屋,正如青铜时代遍布华夏的光热里,那抹闪耀在南方的篝火,被誉为浙江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首先器型奇异,前所未见!目前考古发现仅此孤例,没有第二件。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铜屋侧面

铜屋高17厘米,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小巧玲珑,像一座复原精巧的宫殿,浓缩了2千多年前越国生活的日常,是迄今最早的青铜房屋模型之一。

厅堂平面为3开间,南面敞开,东西铸造出长方格透空的落地式立壁,北墙则在中心打开一扇精巧的小窗。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铜屋北面

只见四角攒尖的屋顶下,是一片春光融融的歌殿。中央的八角柱装饰着S形的勾连云纹,顶端威风凛凛地立着一只大尾鸠。

更精彩的在室内。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室内裸身乐伎

昏暗的青色光线里,跪坐着6个人,裸着身体,束起头发,正如痴如醉地咏唱久远歌曲。

其中2人应该是乐伎,她们双手交叉放置于小腹,仿佛气沉丹田,口齿间正在流淌越国音符。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另外4名乐师在一旁伴奏,他们或吹笙、或抚琴、或击鼓,乐声如山泉流淌,萦绕在这座定格千年的厅堂。

回到2400年前的江南好风景,溪水融化坚冰,青草褪去素雪,越国都城的高台之上,氤氲花草香的歌声伴着音乐,如丝如缕,缠绕住听众双耳。

而这缕音符虽已消逝于时光,但留下的这座小小铜屋,依旧带给今人无尽震撼的印象。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从技术上看,这座立体的小房屋制造水平极高,可以说代表了春秋末到战国初青铜器的巅峰。

无论是铜屋严丝合缝的构件,还是精细入微的铜人和乐器,如今普遍认为,当时越国工匠已纯熟掌握了青铜器分铸法。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也就是说,千年前的越国人,先巧妙地分开浇铸屋顶、柱子和乐伎,随后铸造了铜屋的主体,最后用铜和锡作为焊接剂,将各个部分完美地组装在了一起。

那么,越国人为什么要费尽心力打造这件铜屋?那些长相神秘的铜人,那只伫立柱顶的神秘大尾鸠,又讲述着怎样的文明秘密?

02 谜一样的古代越人:断发文身,“撞脸”三星

和三星堆等地域的古文明类似,越国覆灭后,曾经的文明沉入时间汪洋。所幸的是,伎乐铜屋像一部2400年前的照相机,留住了他们的容貌和生活。

让我们拿起放大镜:越人都长什么样?

和今人想象里肤白貌美的西施不同,真正的越人“断发纹身”。《史记》里就保留了这条目击记录:

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首先,断发就是剪短头发。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青铜乐伎细节图

从铜人里唱歌的乐伎小姐姐能看出,和其他诸侯国长发飘飘的姑娘们相比,她的头发短短的,前额还梳着整齐的刘海儿,越发衬托一双眼睛硕大夸张。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三星堆出土青铜跪坐人佣

如此神似,难怪隔壁三星堆走红后,这位铜人乐伎被网友戏说“撞脸”了。

虽然今天看来,这个发型并不特别,但在2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却是与天下主流背道而驰。

当时中原人信奉“头可断,发型不可乱”。比如孔子就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因此越人的一头短发带给其他诸侯国巨大的视觉冲击,甚至流传开一则“宋人贩帽”的寓言。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庄子在《逍遥游》里记录了这个故事:

一个宋国人(今河南商丘)要去越国做生意,他想当然地以为和宋国一样,帽子一定是刚需,结果发现越人都留着短发,对自己卖力吆喝的帽子看都不看。如此不做市场调查的商业项目,必定惨败收场。

此外除了“断发”,“文身”不难理解,指的是“纹身”。就是把颜料刺入皮肤底层,画出图案和字体的花纹。

从考古发掘来看,越人纹身主要包括额头的“雕题”和上肢的“错臂”,当然也不乏纹满全身的猛士。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凤鸟纹铜插座越人造型

至于纹了什么图案?虽然从伎乐铜屋的乐师身上无法辨别,但M306墓里出土了一件凤鸟纹铜插座,跪在四角的越人身上纹满了清晰的图案。花纹交错躯体之上,主要是龙和蛇,还有一些神秘造型。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这种断发文身的江南style,这件绍兴漓渚出土的铜杖镦也有集中展现。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越国铜杖镦越人造型

事实上,无论断发还是纹身,这种被北方诸侯视作“蛮夷”的风格,很可能来源自江南独特的自然环境:

这里河网纵横,湖泊密布,全年暖湿多雨,作为经常和水打交道的越国人,一头短发显然比披肩长发更为方便。

与此同时,满身纹身既是伪装的保护色,还是一道心灵的护身符,让他们相信能逼退水中的凶兽和恶龙。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所以,如果你来到2400年前的越国腹地,在一片水乡泽国的田野之间,你会看见留着短发的越人,正划着小舟行进在蒲草之间,纹满神秘图案的花臂时隐时现。

谜一样的越人,把这幅生活图景留在了历史深处,而他们的来处,却在历史里寂寂无声。

03 谜一样的越国文明:宗教神秘,语言失传

巫山者,越鬼扁神,巫之官也,死葬其上,去县十三里

东汉《越绝书》用20个字保留了越国的神灵密码,而伎乐铜屋则记录了神秘的越人祭祀现场。

首先,铜屋的造型纹饰散发着浓烈的宗教色彩,应是一座越国宗庙建筑。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而乐伎的姿势更值得注意。她跽(音同“忌”)坐于厅堂,呈现着最为端庄肃穆的仪态。

何为“跽坐”?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跽坐的乐师

这是流传自先秦的一种坐姿,常见于正式场合。要求上身直立,并拢双腿,以双膝着地,同时臀部放在脚后跟上。用今天的眼光看,与其说是坐,不如说是跪。

跽坐的乐伎,伴奏的乐人,正因为此,殿堂里应当正进行一场宏大的祭祀。

音乐声起,越人毕恭毕敬,向雄踞柱子顶端的大尾鸠送出无上敬意。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伎乐铜屋顶端的大尾鸠

很明显,越人崇拜的图腾里,就包括了大尾鸠这样的飞鸟。

图腾崇拜寄托着古人的世界观。和华夏许多古代民族一样,越人相信翱翔天际的鸟类,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沟通天神之间,传递人间的疾苦和祝愿。

事实上,经过考古发现,越人对鸟的崇拜在江南地区素有渊源。

比如距今7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就留下了一件宗教神器: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古朴雕琢着两只拥抱太阳的飞鸟。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河姆渡文化

当南方从史前过渡到越国时期,人们对飞鸟更是崇拜至无以复加。除了伎乐铜屋,鸟儿们还被作为至高无上的神物,飞上了琳琅满目的高等级器物。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越国鸠鸟权杖首(左)

比如这件越国鸠鸟权杖。

无独有偶,三星堆等其他地域文明也曾出土相似涵义的神鸟权杖首。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青铜神鸟杖首,三星堆出土

不过和蜀文明的相比,越国的鸠鸟整体上少了波诡云谲的想象,多了几分惟妙惟肖的写实,断发文身的越国青铜俑,短短的鬓发,遍布的纹身,静静蹲伏神杖之旁。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星河滚滚东流。无论蜀文明还是越文明,中国人对鸠鸟的崇拜并未随时间消失。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西汉,木质鸠杖

到了汉代,鸠鸟杖褪去了神权外衣,走进了中华传统。因为鸠鸟不易噎食的特性,“鸠者,不噎之鸟也”,被皇帝用来祝福老人长寿。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西汉,错金银铜鸠杖

于是顶端装饰着鸠鸟的手杖,被汉代政府颁发给老人,用来弘扬敬老风气。也因为多是皇帝赏赐,又被称作“王杖”。

《后汉书》: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王杖),哺之糜粥。

回到伎乐铜屋。

当挺立的鸠鸟俯视着参拜的越国众生,你一定很想知道: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祭祀仪式里,那些越国乐伎吐露的歌声,都是怎样的呢?

是如“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的诗经句子,还是“魂兮归来,哀江南”的瑰丽楚辞呢?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虽然历史没有录音笔,但一首2千多年前的越国歌谣却幸运流传下来,让今人得以感受越歌神韵。

那便是《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歌辞如山间清风般让人悦意,但请注意,上面这个版本是当时楚国人的翻译,《越人歌》原文为:

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惿随河湖。

没错,这串乱码一样的32个字符,正是越人歌的音译,故事记载在西汉刘向的《说苑》。

2千多年前春明景和的一天,楚国贵族鄂君子皙泛舟越地河流。他凝望着如画江山,一旁打桨划船的越人也凝望着他。

为抒发对这位贵族的仰慕,越人动情地高声唱起《越人歌》。

只是,面对如此叽里呱啦的鸟语,土生土长的楚国人子皙不知所云,于是叫来身边懂越语的随从。就这样,《越人歌》不但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翻译诗,还成为越人语言的珍贵记录。

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

不过,面对《越人歌》的历史信息,首先你会疑问的是:记载的刘向已是几百年后的西汉人,这段故事的真实性是否可靠?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春秋中期形势图

阿伦认为,结合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这个故事虽细节无法考证,但真实反映了当时楚国和越国交流的细节。

首先,鄂君子皙是楚共王的儿子,主要活动在春秋后期楚灵王时期(前540-前529年),他曾被封于鄂地,后来参与王室叛乱,最后死在楚平王即位前夕。

因此,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子皙担任鄂君的时候。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铜绿山铜矿遗址

其次,发生的地点经得起考证。鄂如今是湖北简称,春秋时期的鄂地大致在湖北东部山区一带,此地除了山明水秀,在当时更掌握着核心资源:铜矿。

事实上,从春秋中期开始,鄂地就已发展为当时世界领先的青铜冶炼基地。其中保留至今的铜绿山铜矿遗址,位于今天的湖北黄石西南。

根据考古发掘,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碎片可上溯至西周时期。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铜绿山铜矿遗址

另外除了大批楚文化的遗存,在出土的春秋陶器里,曾发现大量越人文化特征的几何形印纹陶,此外还有很多越国文明常见的刻槽鬲足。

由此可见,至少从春秋早期开始,楚国东部的鄂地凭借铜矿资源独步天下,汇聚了各路矿工和匠人。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铜矿遗址

而越国作为同样精于青铜器的东部邻国,大批越人顺水而来,携带着越国文化在这里与楚文化交流融汇。

正因为此,到了春秋后期,楚国贵族子皙来到鄂地泛舟,完全有可能招来此地灵动的越人为他船头划桨,也能马上找来一个懂越国语言的楚国人,为他翻译出这首歌辞,将这首明丽婉转的越歌定格在中国文学的殿堂。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而更加引人好奇的是,《越人歌》既保存了54字的楚辞体汉语译文,还留下了越语的32字汉语音译,两者肯定在音韵和语法上存在根本不同。

那么,2千多年前的越人到底说的什么语言?

这个问题如“罗塞塔石碑”一般引人无限遐想。近百年来不断有学者进行研究,有人用侗台语和南岛语族进行破解,有人尝试用壮语和布依语翻译,甚至还有人用马来语和泰语来解读。

比如韦庆稳先生通过复原古音,使用上古壮语解读《越人歌》的翻译: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可尽管拥有百家之言,因为《越人歌》使用的是越国方言,面对2千多年的时光冲刷,语音形貌与今天差别过大,《越人歌》的真正含义,以及越人的语言归属,注定将成为千古之谜了。

除此之外,对于《越人歌》的争论还远不止如此。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在刘向的记载里,子皙听罢歌谣,郑重地把一床锦被披在越人身上相拥。

因不明了越人的性别,所以《越人歌》还存在“基情”的争论,被一些人认作历史上最早表现同性爱情的诗歌。

不过,在阿伦看来,用今天的推断去揣度2千多年前的行为,必然想象多于真相。缥缈悠扬的《越人歌》,带着越国文明的迷雾,映照在伎乐铜屋上,久久挥之不去。

阿伦说: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领越国士卒开到姑苏城下。响声震天的战鼓,断发纹身的越人,高喊着古老越语的口号,向着吴国大门一路厮杀。

死生同袍,剑吼西风,勾践冷冷伫立于战场,多少如卧薪尝胆般挣扎的岁月,从心头一闪而过,化作刺向吴王夫差咽喉的毒箭。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越国吞灭吴国后形势图

经此一役,吴国灰飞烟灭,太湖流域执掌于越国手心。随后越兵横行于江淮,越国捧起春秋乱世最后一顶霸主的桂冠。

然而如此盛世光景,不过短短百余年时间。

正如飞鸟尽,良弓藏,范蠡一句箴言冥冥中应验。

勾践之后,失去贤臣臂膀的越国陷入内耗,逐步江河日下,被迫夹在齐楚两强之间,被两国互相利用牵制彼此。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战国中期形势图

最终公元前306年,越国的末日降临。楚国以雷霆之威扫荡国土,越王无疆兵败身死,曾经的霸业随风雨逝去,遗民躲入群山深谷,从此星流云散。

以上,就是大多数史书里对于越国历史的全情介绍。

与此相对的是,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像伎乐铜屋这样重要文物的出土,这处曾闪耀中华东南的地域文明渐渐复活,不断在此前历史记载的骨骼上,重生出血肉。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可以说,小小的伎乐铜屋,承载巍巍数百载的越国山河,向今人重现着千年前的越地长歌。

无论是断发纹身的形象,还是神秘莫测的文化,都在启发着我们,不断追问越国文明的3大未解之谜:

首先,虽然《史记》记载越人为大禹后裔,“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但越人族群究竟从哪里来?

其次,在目前考古发现和研究基础上,无论语言、文化还是宗教,越人的文明还有多少尚未发现?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最后,虽然历史记载楚国灭越,但又留下“秦王政25年,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的记录,越国究竟亡于楚国还是秦国?越人最后又去了何方?

与此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

伎乐铜屋与它背后的古老越国,和古蜀文明一样,正如华夏曙光初现时撒落漫天的星斗。万里跋涉,以此为归,向今天的我们展示着中华文明薪火不息、葳蕤蓬勃的美好!

我是作者@史徒行者阿伦,欢迎关注我,分享走心历史,品鉴宝藏文物。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精彩文章可点击:

云纹铜禁:貌似"九龙抬棺",永久禁止出国,这件国宝改写历史

感谢阅读,欢迎点赞、收藏、转发、评论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致谢,侵删!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三星堆有哪些未解的物体?

三星堆其实还有三大未解之谜,哪怕到今天三星堆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近百年时间,这三大谜团,考古专家也仍然无法解释至今未解。
第一个谜团就是关于三星堆文明的起源,从目前的考古研究来看,三星堆文明存续的时间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这个阶段。
三星堆的3大未解之谜,考古专家仍无法解释
三星堆文物
但是大家应该也有看到,这里出土的很多文物,都和咱们印象当中的华夏文明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出土的人偶头像面具,长相都非常的奇特,有人说像是欧洲人种,也有人说像是外星人,那么这里就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说三星堆文明有可能和西方文明有一定的渊源,甚至说有可能源自埃及或者玛雅文明;
还有一种推测说三星堆文明来自地球之外的星球,也就是外星文明,当然现在也有考古学家澄清说这两种可能性并不存在,但是关于三星堆文明到底源自哪里,目前也还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的定论。
三星堆的3大未解之谜,考古专家仍无法解释
三星堆文物
第二个谜团就是三星堆文明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在历史上这种神秘消失的文明其实也比较多,比如亚特兰蒂斯和玛雅文明,还有我国的古楼兰。
然后从考古的规模来看,三星堆文明在当时也是相当的辉煌,而且存续的时间跨度也超过了一千年以上,但是在三星堆被发现之前,却没有任何的历史记载,为什么它会突然消失呢?这也是目前无法解释的一个重大谜团。
第三个就是三星堆文明到底有没有文字。
三星堆的3大未解之谜,考古专家仍无法解释
三星堆文物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排名最后的一个,这个排名是以什么为依据呢?
就是以文字作为依据,那么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只有三千年,所以我们就排在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最后一个,但是如果证实了三星堆文明是有文字的,那么这个时间就可以推前到五千年以前。
不过很可惜的是,目前还只是在三星堆发现了一些符号,到底是不是文字,还需要经过一个严谨和长期的研究过程。

浙江美术博物馆三星堆,浙江博物馆三星堆文物

三星堆文化具体指什么它有那些未解之谜?

(2016·黄石)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青铜立人像是属于“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