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橙是世界上重要的淡季名牌水果,春夏季大果返青现象普遍, “大果、花蕾、幼果”同树,是其区别于其它柑橘最大特点,是夏橙“高产、高质、高效”的关键,是促进现代夏橙生产发展的重点。笔者根据2011年以前的文献资料和1979年以来的生产实践,提出《夏橙返青级别及其防止技术》,供广大同仁参考。

1 返青级别

返青是指夏橙头年大果由橙黄色或橙红色(果肉极不成熟,但果皮最鲜艳)退为淡橙色、部分青色、全果青色,返青部位汁胞粒化,严重者砂囊变脆、无味、木质化,果汁少或无的现象,不包括1月中旬果实出现较轻程度退黄后再转为橙黄的现象,其中伏令夏橙果实返青分级标准详见表1。

2 防止技术

2.1 调整光照

在一定限度内,叶绿素和光强度成正相关,类胡萝卜素和光强度呈负相关,控制适当光照强度,可“保黄防青”。一是在夏橙果皮全黄至最鲜艳期间,选择具有注册商标的内黑1~3层育果纸袋,实施套袋“防冻保黄”,可明显地降低光照强度,减少叶绿素含量或防止叶绿素活化,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二是适当缓收防冻覆盖物,减缓果实叶绿素活化。三是酸性土壤夏橙园,亩撒施石灰50~100千克;结合病虫防治,喷雾倍量式波尔多液或2%石灰液,减弱果园光照强度。

2.2 调整温度

当昼夜气温和土温中任何一种温度较高时,伏令夏橙果实就有返青趋势。树冠覆盖物内温度大于20~25℃或湿度大于85%时,应适当揭开覆盖物通风、换气、降温、降湿,调整温湿度;12.5℃以下低温结束后,降雨少,则适时收藏覆盖物,因为温度20℃左右,夏橙果实可产生乙烯,增加类胡萝卜素,促进成熟。

2.3 调整树形

返青的果实与附近叶片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叶片多的可有效地降低光照强度,减轻返青程度。采取限开“天窗”,促使枝叶密生且分布均匀;适增叶幕层厚度,促使果实光照强度减弱;适增内膛果及中下部果,控制顶部挂果,充分挖掘树体自身的遮光、降温、延迟叶绿素活化等作用,有效防止果实返青。

2.4 适时采收

2~3级返青果占10%~20%以上或返青指数在0.1~0.2以上,固酸比9.5~11.6∶1以上,果肉脆嫩、化渣、味香,风味甜酸、新鲜、适口时成熟采收。如未套袋蜜萘夏橙3月底至4月下旬、桂夏橙和阿尔及尔夏橙3—4月、伏令夏橙4月底至5月初、福罗斯特夏橙和奥灵达夏橙4—5月采收,切忌盲目留树贮藏。

2.5 采后贮藏

(1)常规贮藏 采收“发汗”后,用厚0.03毫米薄膜保鲜袋单果包装,常温(20~28℃)贮藏两个半月,可提高夏橙果实的果汁量、糖酸比、固酸比、降低果渣量和酸度,保持其优良品质,其中生长期套袋的奥灵达夏橙果,贮藏后期风味好于未套袋果。

(2)药物处理 按100克栀子,加水500毫升浸泡1天,熬煮30分钟,过滤得滤液A,再将滤渣加水熬煮20分钟,过滤得滤液B,将滤液A、B混合后定容至1000毫升,制得栀子提取液备用。将夏橙果浸泡5分钟,取出自然晾干,用厚0.03毫米薄膜保鲜袋单果包装,常温(20~28℃)贮藏室中,能抑制果皮叶绿素新陈代谢。或用乙烯利1000毫克/千克,浸果1~2分钟,可使返青果实退绿,但该处理,会降低糖、酸。

(3)低温贮藏 在温度5~10℃和湿度80%~85%下,贮藏1个月以上,可保持夏橙优良品质。

3 配套技术

3.1 施足春肥

合理施用春肥,对夏橙有“三大”作用,即促进头年大果增大、高质、成熟,促进果树萌芽、抽发、壮梢和现蕾、壮蕾、开花,减少当年花蕾和幼果畸形、患病、脱落。一般春芽萌发前15~20天的2~3月施春肥,用量占全年总施肥量20%~30%,每株沟施腐熟菜枯0.5~1千克、三元复合肥0.3~0.5千克、钙镁磷0.5~1.5千克,或沼气液加优果钾宝等冲施肥淋施。

3.2 防止裂果

据调查,部分夏橙园裂果率10%~20%,裂果可导致果实脱落、腐烂、贮藏性变差、品质下降等。应按叶果比60~80∶1合理挂果,因为“小年”裂果率高于“大年”。适时揭盖防冻覆盖物,使其演变为防雨棚栽培。及时排灌,保持土壤适宜湿度。喷雾美钙镁、氨基酸钾钙、过磷酸钙等含钙叶面肥,优聪素、磷酸二氢钾等含钾叶面肥,硝酸稀土、芸苔素、胺鲜酯等生长调节剂,补钙、补钾、平衡营养。

3.3 防治病虫

夏橙春夏季主要病虫有褐腐疫霉病、树脂病、裂皮病、红蜘蛛、粉虱等。用茎粗≥0.8~1.0厘米、栽培1~2年的无病毒红橘或酸橙实生苗2~3株靠接,防治裂皮病、脚腐病,注意不用枳或枳橙实生苗靠接柑橘裂皮病株。清除严重病虫枝、疏除小果、落地果,降低病虫基数。褐腐疫霉病、树脂病初期或降雨结束,喷雾69%烯酰锰锌可湿粉、25%甲霜灵锰锌可湿粉、80%络合代森锰锌可湿粉等;红蜘蛛、粉虱、蚜虫达防治指标时,喷雾27.2%阿维螺螨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等。为提高防效和节省劳力,在配制药液时,混配入非离子型有机硅助剂;或按混配原则,有选择地将对口杀菌剂、杀虫杀螨剂、叶面肥、生长调节剂、非离子型有机硅助剂混配,但要防止总浓度过高、混配种类过多、发生药害或降低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