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字玄成,巨鹿曲城人。魏征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穷困失意却有远大志向,不从事谋生的职业,出家当了道士。他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见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李密起兵后,魏征投靠了他。魏征对李密提了十条计策,李密很欣赏那些计策,但是却没有采用。久而久之,他对李密很失望,认为李密成不了大业。

魏征进谏的故事

李密失败后,魏征跟随他一起投降了唐朝。到了长安后,魏征很久都得不到重用,于是请求让自己去安抚山东地区。当时李世勘还没有投降,魏征给他写信,将其劝降。窦建德攻下黎阳后,魏征当了俘虏,窦建德失败后他再次回到唐朝。李建成听说魏征很有才干。于是将他任命为太子洗马,很器重他。

魏征见李世民的势力太大,劝李建成要早做防备。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找来魏征,问他:“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二人的关系?”魏征说:“太子如果当初听了我的话,就不会落到现在这个田地了。”唐太宗其实并没有责怪魏征的意思,他知道魏征是个有才能的人,登基后将他任命为谏议大夫。

唐太宗励精图治,想建立一番丰功伟业。他多次把魏征请到内室,向他询问得失。魏征很有才能,而且性情耿介,从来不会屈服。唐太宗和他谈话,都能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魏征很高兴能够遇到明主,所以更加努力地进谏。

唐太宗曾经说过:“魏征前后给我提了两百多条意见,如果不是一心为国的话,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不久,有人弹劾魏征徇私,唐太宗派温彦博去调查,查出是诬陷。温彦博上奏说:“魏征身为大臣,应该检点自己的言行,但他却不能避开嫌疑,所以才会有谣言出现。虽然他并没有徇私,但也有应该责备他的地方。”

唐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征,并告诫他以后要多注意下影响。魏征不服,上奏说:“我觉得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和谐默契,像一个整体一样。哪能不顾公道,只注重自己行为的影响的?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的话,国家迟早完蛋。”唐太宗很吃惊,对他说:“我知道错了。”魏征继续说道:“我希望陛下让我做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唐太宗不明白,问道:“这也有区别?”

魏征回答道:“后稷、契和皋陶他们属于良臣,而关龙逢和比干是忠臣。良臣能让自己和君主都获得美名,而忠臣只能让自己遇到杀身之祸,还给君主留下骂名,两者区别很大的。”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赏给他500匹绢。

魏征进谏的故事

唐太宗到九成宫居住的时候,有宫女要回京城,住在县城的驿站里。不久右仆射李靖和侍中王硅也来了,县吏按照规定让宫女们搬走。唐太宗知道这事后很生气,说:“李靖那些人也太霸道了!当地官吏为什么偏袒李靖而怠慢我的宫女?”就下令查处那些人。

魏征劝阻道:“李靖他们是陛下的心腹大臣,而宫女只是给皇上皇后打杂的奴婢。要论各自的职守,两者根本没得比。再说李靖等人因公外出,各地官吏要向他们打听朝廷的纲纪,回来后,陛下也要向他们询问民间疾苦,他们当然应该和下面的官吏见面。至于宫女,除了要供给她们饮食之外,官吏没有义务去参见她们。如果以这种罪名处罚他们的话,恐怕对陛下仁德的名声不利。”唐太宗才息怒,宣布不追究县吏和李靖他们了。

不久唐太宗在丹霄楼设宴款待群臣。喝得高兴的时候,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和王瑾等人以前为李建成效力,现在想起来,他们当时真是可恶,而我能不计前嫌提拔他们,完全可以和古人相比了。但是魏征每次进谏的时候,如果我不听从的话,他就不会立刻回答我。这是为什么呢?”

长孙无忌说:“大臣认为事情不对,所以才会进谏,如果陛下没有听从而大臣马上回答的话,可能会妨碍事情的实行。”唐太宗说:“可以当时先答应着,过后再提意见嘛。”魏征插话道:“以前舜对大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过后又来反对。’如果我当面顺从陛下,回去又要提意见,这就有违舜的教导了。”

唐太宗放声大笑:“别人说魏征举动粗野、傲慢,我却觉得妩媚,正是因为这些啊。”魏征拜谢说:“:陛下启发引导臣让臣说话,所以臣敢于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进谏,怎么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

魏征进谏的故事

那月,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太宗因她是皇后所生,命令有关部门办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说:“不行。从前汉明帝准备授封地给他的儿子,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等同,可封给他楚地、淮阳的一半。’以前的吏书把这事作为美谈。天子的姊妹是长公主,天子的女儿是公主,既然加‘长’字,就是有它的尊荣显贵。感情可以有深有浅,但不容许超越了礼仪制度。”

太宗认为他说得对,入宫告诉长孙皇后,然后派使者送钱四十万、绢四百匹,到魏征的住宅赐给他。不久魏征晋升爵位为郡公。

魏征死后,太宗对他追思不已,赐给实封九百户。有次上朝时太宗感叹地对侍臣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了解得失。朕常保持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史家评论:魏征与皇上讨论政术,来回应对,恐怕不下十万言。他指明帝王过错,能以近代的事物作比喻,这是前代诤臣所达不到的。他上不辜负主公的信任,下不阿权贵,中不宠护亲族,外不结党营私,不因为时势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气节,不为图谋权位出卖自己的忠诚。即使是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朏,也无法比较。前代诤臣,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