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纸遗迹发掘

  造纸遗迹位于大湖坪遗址的中南部,包括一组建筑F2和相关的沤竹池(图一)。F2所有的墙基均采用不规则小石块垒成,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直接用石块相对竖砌,中间以碎小石块填缝,一般墙厚约0.28米。另一种采用方形或长方形的扁平石块平铺,然后在其上用小石块相对竖砌,墙基的宽度约0.4米左右,墙基残存的高度约为0.1~0.35米。共隔出16个房间,根据房屋内的遗迹和遗物,可以大致区分出舂屋、天井、储藏屋、厨房、厕所以及用于生活起居、制作竹纸相关的房屋等(图二、图三),房屋之间均有门相通,在房基底部有一条排水沟斜穿,与后檐的排水沟相连(图四)。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一 造纸遗存分布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二 F2航拍照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三 F2-5房间内的火塘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四 F2东北角的排水沟

  沤竹池有六个(C1、C3~C7),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类(图五)。长方形池子有两个,其中C1位于本次发掘区的西南角,与F2东南角的墙体相连,开口于①层下,池的东外壁均用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垒砌包边,外壁平直,高约0.7~0.9米,石墙宽0.3~0.45米,此池的西边为高于池子的台地,故西南部均没有石墙包边。在池的东壁中部偏南和偏北外各有一个排水口,口高0.40米,宽0.2米,靠北端的一个高0.6米,宽0.30米,为砌筑时有意预留。C1南北长8.6米,内口径长7.8米,东西宽6米,内口宽4米。池的内壁均用黄泥构筑,无夯筑痕迹,内壁均为斜直壁,池的平面呈长方形,池的底部为砂石底,经过有意整平,池底长6.6米,宽2.8米,池底打破②层宋元文化层(图六)。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五 沤竹池组合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六 C1与F2平面关系照

  圆形沤竹池有四个,形制相同,以C3为例,C3平面呈圆形,外壁用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麻石块竖砌5层,外壁的东南角近方形,外壁上部用大于池壁的石块平压,略向内斜。池壁高出地表约1.2米,外壁直径约4.8米,池内均用略带加工和熟的黄泥修筑,结构紧实,池的内口径约3.2米,内口的上部用石块护边,池底西高东低,用砂铺底,略呈斜坡状,池深0.5~0.7米,底径约2.6米。在池的东部内壁下有两个竖向排列的直径约8厘米的排水圆孔,池壁厚约0.4~0.5米,池底粘结有块状石灰(图七)。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七 C3发掘后

  该院落开口于①层下,其下叠压着宋元时期的文化层。院落内出土了较多的青花瓷片等遗物,以青花为主,青花器型以碗居多,另有碟、汤匙、盒。青花发色分为两种,一种颜色黯淡,部分是因为火候不够,大多数则是因为青花料的原因。另一种则青花发色格外鲜艳。另有不少粉彩,以小杯或盏居多,内底常刻有“三美堂”字样。釉陶主要器形为罐、缸、执壶。青花碗内底多有后刻的文字,见有“计”、“全”、“甲”、“乙”、“十”、“万善”、“何三才堂”等,其中以“全”字最多,其次是“汗”。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可能是使用者姓名中的某一个字,另一类则纯粹是以数字区分(图八)。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八 F2出土青花等瓷器标本

  二、工艺流程

  竹纸是以山里的楠竹等为原料,须经砍料、破料、泡料、洗料、晒白、踩料、入槽、打料、抄纸、榨干、焙纸等十几道手工程序。我们在福寿山周围调查走访时,得知当地百姓都曾有过制作粗纸的经历和经验。参考晚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代《新诗造纸书画谱》和清乾隆年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绘制的《中华造纸艺术书谱》等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大湖坪遗址造纸遗存的工艺流程如下:

  1、砍竹:每年芒种前后砍竹,选择较嫩的竹子作为造纸的原料。

  2、削竹:把竹子破成竹条,削去竹皮。

  3、浸泡:将竹子叠放在浸泡池中,用石灰水浸泡百日以上,F2周围的C1和C7两处长方形池子应该就是浸泡刚砍下来竹子的池子(图九)。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九 沤竹池

  4、碓碎竹子:用石碓加工捶洗,洗去粗壳与青皮,直到散成纤维细丝(图十)。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十 舂碓竹子及相关遗迹

  5、研磨纤维:研磨已经打撒的纤维,直到成为浆状(图十一)。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十一 《中华造纸艺术书谱》中的研磨纤维图

  6、蒸煮竹子:竹浆放入竹浆放入煌桶(大木桶)内,与石灰一起蒸煮八日八夜左右(图十二)。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十二 蒸煮竹子

  7、沤竹子:蒸熟后继续沤在水池中成为更细腻的竹浆,然后清洗干净蒸煮残留的石灰和其他杂质。经过蒸煮的竹子已经失去直立性,C3~C6这四处圆形的池子应当就是用于浸泡经过蒸煮竹子的池子。

  8、拌浆:将舂细的竹泥浆倒入水池进行拌浆(图十三)。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十三 拌浆

  9、抄纸:用木槽盛放处理好的纸浆,以竹帘在木槽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然后将帘覆过,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图十四)。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十四 抄纸

  10、压纸: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干燥后,手工将纸一张张揭起即可(图十五)。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十五 压纸

  11、揭纸焙纸:将湿纸逐张揭起,并加以焙干。《天工开物·杀青》载:“凡焙纸,先以土砖砌筑成夹巷,下以砖盖巷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火薪从头穴烧起,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叠。”(图十六)福寿山镇的村民说附近造竹纸焙纸做法与其相似,只是在此次发掘中没有发现明显的用于焙纸的遗迹。

湖南平江福寿山发现晚清造纸遗迹——大湖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二)

图十六 焙纸

  三、学术意义

  清人严如熤在《三省边防备览》之《山货》卷中提到纸厂地址的选择,认为必须在盛产竹林、有青石、而且近水之地,因“有树则有柴,有石方可烧灰,有水方能浸料”。而大湖坪遗址所处的区域盛产竹子,且地形落差大,旁临九龙溪,石材随处可见,造纸所需条件备至,在这里发现造纸作坊遗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湖南境内山地丘陵广布,盛产竹木和桑、麻等纤维作物,可资利用的造纸原料非常丰富。所以,清代湖南造纸几乎遍布三湘四水。造纸业也是清代湖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以平江为例,造纸在明清时期是仅次于制茶的重要手工业,平江生产的石鼓、漂贡等文化用纸曾经名闻三湘,清末平江县的产品除销往长沙外,更远销至湖北、河南、河北等省。

  福寿山大湖坪晚清造纸遗存的工艺流程相当完整,且可以与《天工开物》、清代《新诗造纸书画谱》和《中华造纸艺术书谱》等明清时期科技文献相互印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也是反映湖南清代造纸业繁荣景象的实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