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遗址主要由城址区及外围的聚落组成。城址区现大体可见长方形的城垣,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320米,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城垣的东、北、西三面挖有壕沟,南面则为李家河。在罗城城垣的外围,分布有小洲罗、熊家里、鸡公滩、马头曹等东周时期聚落。该遗址发现于1957年,后经历多次考古发掘(图一),并于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8月至今,为配合罗城遗址保护工程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的区域分为Ⅰ、Ⅱ两区。其中,Ⅰ区位于城址的中部,主要工作是对一处大型建筑基址进行钻探和试掘。Ⅱ区位于大城南城墙的西端,对南城墙及内侧壕沟进行解剖。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一 罗城遗址历年发掘区域位置示意图

  一、Ⅰ区发掘情况

  Ⅰ区的发掘主要针对一处大型的黄土台基,其位于城址中部靠南的位置。通过勘探,获知台基中轴线的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平面形状接近方形,东西长约64米,南北宽约60米,面积约3840平方米(图二)。该台基由现存厚约1.5米的黄土堆积而成,环绕台基的东、北、南三面经勘探和发掘证实应存在大型水沟遗迹。通过对该台基的东南部进行小面积的揭露,发现墙体、回廊、柱洞等遗迹现象(图三)。其中,已揭露出来的墙体平面形状呈曲尺形,推测为台基上建筑的东墙和北墙,其均由黄土夹细沙和烧土颗粒夯筑而成,墙体厚度约1.2米,现存高度约0.5米。在墙体的外侧发现有排列规整的柱础石,可能用于支撑墙外回廊的立柱。在台基的东北部分布有两座大型的灰坑,平面形状不规则,内填灰褐色淤土,包含物基本为筒瓦、板瓦、空心砖等,极少见其它陶片,在两坑的南部边缘还清理出密集的瓦片堆积,可能为其南侧建筑倒塌后形成的废弃堆积(图四)。根据这两座大型灰坑的结构、在台基上的分布以及与南侧建筑遗迹的位置关系,推测其可能属于池苑一类的设施。关于该处大型台基的时代,通过在台基的西面进行解剖,了解到其下压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灰坑,而通过对台基北面的水沟进行解剖,了解到水沟的时代大致为战国中晚期(图五)。因此我们推测台基的时代应与其北侧附属水沟的年代相同,属战国中晚期。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二 大型台基建筑分布范围示意图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三 台基上建筑的墙体、柱础等遗迹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四 台基上的大型灰坑及瓦片堆积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五 与台基年代相关联的陶器举例

  Ⅰ区的工作除对该处台基进行勘探和局部发掘之外,本次还在其北部边缘往北布设了5米×5米的探方四个以及1米×10米的探沟一条,以了解该处台基之外的周边区域遗存分布情况。经发掘获知,该处地层堆积大致可分为三层,除耕土层之外依次叠压的为战国中晚期和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文化层,并发掘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的灰坑、水井等遗迹共23处。其中,灰坑数量最多,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阶段的以H17为代表(图六),已发掘的部分平面形状为半圆形,直径约7.4米,深约1.4米。坑内分层明显,下层填大量草木灰,包含陶片十分丰富,器类以鬲、盆、罐、豆为主,文化面貌呈现典型楚文化的特征(图七)。水井共三口,其中圆形井圈的有两口,以J1为例,直径约1.2米,深约3.9米(图八)。另一口为方形井圈,平面形状接近正方形,边长约1.5米,发掘近3米未至底。三口水井内均出土有较多的陶片,可据此判断其年代均属于战国中晚期,在J1内还出土有疑似铁质鼓风管、铁渣等遗物(图九),尚待进一步科学分析。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六 H17发掘完工照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七 H17出土陶器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八 J1发掘完工照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九 J1出土器物

  二、Ⅱ区发掘情况

  受保存状况的影响,罗城城址的北、东、西三面城垣的位置大致都可依据现存的墙体及其外侧的壕沟而基本确定下来,唯独其南面城墙的走向因墙体已被毁殆尽而不够明确。由于南城墙的外侧并没有挖壕沟,而是利用了汨罗江的支流李家河,因此之前有勘探报告推测南面城墙主要是沿李家河的走向分布,其东端与西城墙并不呈直角相交,所以据此复原的城圈平面形状并不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在2015年度的考古工作中,我们曾依据早年的卫星照片提供的线索,结合勘探成果,推测罗城的南城墙与西城墙的拐角与其它三处都应是呈直角的,城圈的平面形状应当是一个比较规整的长方形。基于上述原因,也为配合工程施工,本次发掘的Ⅱ区即选择在城址西南角处,共布设5米×5米的探方12个,发掘结果不仅确认了南城墙西端的位置,而且还对城墙的结构、年代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并在南城墙的内侧发现壕沟遗迹(图十)。

  经发掘,南城墙的结构是由墙体和侧护坡组成(图十一)。其中墙体宽度约6.2米,残存高度约1米,水平夯筑的痕迹明显。两侧的护坡主要由黄土堆积而成,不见水平夯筑痕迹,其中南(外)侧护坡底部宽度约5.7米,北(内)侧护坡底部宽度约8.9米,北侧护坡的坡度要小于南侧护坡。从填土来看,本段城墙除使用较纯净的黄土之外,还有大量是直接取自早期的文化层土,因此包含陶片较为丰富,且陶片的年代跨度较长,多为战国中晚期,也有少部分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在从层位关系上看,本次发掘在南城墙之下发现了一批年代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灰坑、水井等遗迹,而在南城墙南侧的护坡之上则发现其被战国晚期的地层所叠压。由此可知,罗城遗址的南城墙其修筑的年代应不早于战国中期,也不会晚于战国晚期。

  通过考古发掘并结合勘探成果,本次工作的另一重要收获是确认了南城墙内侧存在壕沟(图十二)。该条壕沟的位置紧邻南城墙,东西走向,往西至西城墙中段内侧消失,往东可能通过南城墙上的一处水门与李家河连通。壕沟开口宽度约23米,深约2.1米,沟内填土可粗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灰色淤土,除表层发现有晚期陶瓷片外,基本不见包含物,下层为灰褐色淤土,亦较纯净,近底部处出土有少量鬲口沿、鬲足、豆柄等陶器残片,年代大致为战国中晚期。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十 Ⅱ区发掘场景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十一 南城墙及城墙下遗迹剖面图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

图十二 南城墙内侧壕沟剖面

  三、结语

  自2015年以来,我所已主持对罗城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工作。其中2015年度的工作发现罗城遗址内至少存在大小两座城址,并确认其年代分别属于战国时期和六朝时期,遗址的性质则应当是战国至六朝时期的罗县县城。2018年度的工作,我们通过发掘罗城遗址北部的小洲罗地点,发现了一大批年代集中春秋时期的典型楚文化遗存,从而将罗城遗址的年代上限至少可推至春秋中期,表明罗城遗址可能是楚文化大规模进入湖南的最早地点之一。而本次考古发掘工作,一方面证明了罗城遗址内以城墙、大型建筑为代表的高等级遗迹应主要集中于战国中期以后,另一方面也表明罗城遗址至迟在春秋晚期已经形成较大的聚落规模,从而为楚罗县城的设立和城市的营建奠定基础。

  关于罗城遗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大致有两个方向。其一是基于本次在Ⅰ区发现炉壁、鼓风管等遗物,暗示该区域可能存在一定规模的冶铸活动,故拟在该区域扩大勘探和发掘的面积,寻找铸铜作坊。其二是已有的调查和发掘工作表明罗城遗址内春秋时期遗存的分布范围已远超现存城圈的范围,表明该遗址在春秋时期已经是一处规模相当大的聚落,但目前所发现的春秋时期遗存等级都相对较低,因此探索遗址内春秋时期的高等级遗存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