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东3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名为清水苑的所在,那里山形峻峭,水势蜿蜒,山与水之间,是一片宽阔而肥沃的河流阶地,一座古老的布依族村寨便扎根于此,村因地名,曰清水苑,这里日出薄雾萦绕,日落炊烟袅袅,一派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美景。清水苑不仅景色迷人,还保存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景观。布依民居吊脚楼、对歌、骑马鞍、过花桥、耙棒、吹木叶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这里的青山绿水一样令人神往。

埋在洞里的基因密码——贵州清水苑大洞遗址古基因组研究取得新进展

  

遗址位置和M71d谱系系统发育图

  在清水苑村后,有一座石灰岩溶洞,当地人称之为大洞,1998年,考古学者在清水苑大洞发现了丰富石制品、骨制品、灰烬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遗物,按照考古遗址命名法则,这座不起眼的山洞被命名为清水苑大洞。2013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清水苑大洞进行考古发掘,共出土石制品2398件、动物化石及碎骨2000余件,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件距今约1.1万年的古人类下颌骨,测年结果显示,古人类在洞穴内活动的时间为距今约1.1-1.4万年之间。

  近期,《人类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裴树文研究员与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兴龙副研究馆员、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彭旻晟副研究员等合作完成的关于距今11,000年左右的中国南方地区贵州清水苑大洞人和广西隆林人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成果。

埋在洞里的基因密码——贵州清水苑大洞遗址古基因组研究取得新进展

  

遗址内动物骨骼密度分析

  现有的考古学、语言学和古DNA研究指出,距今4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东南亚大陆和东亚存在广泛的人群迁移,中国南方地区农业人群南下迁徙至东南亚,并与当地居民混合,这一事件被认为和农业的扩散有关。然而,目前新石器时代及更早时期,东南亚和东亚古人群之间是否存在迁移事件,在遗传学上尚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分析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中国南方地区贵州清水苑大洞人和广西隆林人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这是目前东亚南部乃至东南亚最古老的人类遗传学数据。

埋在洞里的基因密码——贵州清水苑大洞遗址古基因组研究取得新进展

遗址地层剖面及年代

  序列分析显示隆林和大洞样本的线粒体序列均属于M71单倍群,除此之外,二者还共享编码区6257A和11518A两个突变位点。研究者进一步对两个古个体,及有报道的来自中国南部及东南亚的4784条现今现代人和82条古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6257A和11518A两个突变位点,仅存在于东南亚现今现代人样本中,在东亚现今现代人样本中未观察到。基于此,研究者在M71单倍群命名的基础上,增加了6257A和11518A两个突变位点,命名为M71d单倍群。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洞及隆林样本属于M71d单倍群的早期类型。贝叶斯法和Rho估计均显示M71d单倍群起源于2,2000年左右。系统发育网络(Network)分析也显示隆林和大洞样本位于M71d单倍群基部。以上结果说明,可能在一万一千年乃至更早时期,东亚南部到东南亚存在自北向南的人群迁移,然而由于没有同时期的东南亚样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这一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