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旋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中尺度或天气尺度的暖性气旋。可见于西太平洋及其临近海域、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和南太平洋。

热带气旋的外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螺旋雨带

螺旋雨带是完全发展的成熟期热带气旋具有的结构,在本质上是热带气旋内除眼墙外所有对流系统的总和。螺旋雨带随气旋中心按正涡度方向旋转,切向速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小,其内部包含不连续的对流性降水。

近地面受螺旋云雨带影响的区域可能出现阵性降水和强风等天气现象,因此在天气预报中,螺旋雨带定义了外围大风区和降水区的位置。

热带气旋的螺旋雨带通常有“主雨带”、“次级雨带”和“外围雨带”之分。

其中主雨带也被称为“内雨带”,是螺旋雨带的主体部分,在气旋的运动过程中几乎与眼墙相对静止,在一些研究中被认为是热带气旋本体和环境的分界。

次级雨带是围绕主雨带旋转的一组对流单体。外雨带可能沿气旋半径被逐步卷入主雨带中,也可能松散地组织在热带气旋周围。

外围雨带是热带气旋最外侧的零星出现的对流系统的总和,在一些研究中也被称为“外围中尺度对流系统”。

螺旋雨带具有复杂的中尺度结构,按雷达回波的观测结论,在中低层水平面内,螺旋雨带内侧气流背离气旋中心吹向雨带,且强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强。

螺旋雨带低层是强辐合区,伴随有近地面的外部气流汇入。辐合区的位置随高度偏离气旋中心且辐合强度随高度减弱,在对流层中上层转变为辐散。

在沿气旋中心的剖面内,螺旋雨带包含二级垂直环流,其中上升气流位于雨带内侧且随高度向外侧倾斜,并可能包含对流性强降水,下沉气流位于上升气流外侧,强度低于上升气流 。

螺旋雨带中次级雨带的形成被认为由热带气旋内部涡旋罗斯贝波的向外传播有关。螺旋雨带中主雨带的动力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主雨带在确立后,会改变热带气旋的动力结构,并与眼墙的形成和置换有关。

外围大风区

热带气旋外部,包括外围雨带的所在区域可观测到强风,其覆盖范围被通称为“外围大风区”,按诊断参量可由“强风半径”定义。强风半径是热带气旋的直接天气影响范围,通常与热带气旋本身一样呈现对称形态。

在热带气旋登陆时,由于下垫面的影响,强风半径内的风速和其范围会发生变化 。

在南北纬大约20度左右的热带气旋主要被副热带高压的引导气流引导而向西移,这样由东向西的气流称为信风。

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会被信风从非洲西岸引导至加勒比海及北美洲,而在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会被信风引导到达太平洋中部直至引导气流减弱。

东风波是这区域很多热带气旋的前身,而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风暴的形成主要被热带辐合带和季风槽的季度变化影响,相对于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东风波形成热带气旋的比例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