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成绩公布都会牵动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毫无疑问,这是人生一道重要的关口,对,至少它决定了你今后四年将在哪个城市打游戏,能考到北上广最好,毕竟大城市的网速还是快一些。

从6月22号开始,全国各省份陆续开通了高考查询通道,分数揭晓之时,冰火两重天,几家欢喜几家愁。

1. 高考复读生

唐贞元四年,也就是公元788年,新年伊始,长安城上空飘起漫天雪花,20岁的韩愈跟现在的考生一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焦急地等待进士科举考试成绩放榜。

依照大唐科举考试制度,进士考试之前,需要先经过县、府两级考试选拔,勤奋好学的韩愈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拿到进士科准考证,年底在长安第一次参加了礼部进士考试,第二年年初,就是发榜的日子。

决定命运的时刻终于到了!

榜单公布,人群一阵骚动,韩愈挤在里面紧张地从头看到尾,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是的,韩愈落榜了。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出身官宦世家,3岁父亲病故,韩愈便跟着大哥一家生活,11岁那年,大哥也故去了,韩愈全靠嫂子抚养教育。

韩愈打小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七岁属文,意语天出”,是远近闻名的学霸,兄嫂一直对他寄予厚望,说咱老韩家以后光宗耀祖全指望你了。

所以,这次意外落榜对韩愈打击很大,回家后垂头丧气,嫂子一看赶紧劝:“没事儿没事儿,胜败乃兵家常事,咱复读一年,明年再考。”

第二年,韩愈再次落榜。

嫂子说:“没事儿没事儿,好事多磨,事不过三,咱接着复读,来年再考。”

第三年,韩愈又一次落榜。

复读生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你们知道吗?承载着全家人的期望,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连续三次落榜,谁能受得了?

第四年,韩愈心理崩溃,直接弃考了。

嫂子一看,这不前功尽弃嘛,苦口婆心开导他:“男子汉大丈夫,应当百折不挠,这点挫折都受不了,将来怎么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你看咱村的范老师,考了半辈子,最后还不是中了举人,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在家人的鼓励支持下,韩愈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头悬梁锥刺股,又咬牙复读了一年。

第五年,也就是公元791年,韩愈终于如愿,以第13名进士及第,这一年,韩愈25岁。

2. 落榜公务员

中了进士是不是就可以当官了?

当你个头,都被那些影视剧给骗了我跟你讲,依照大唐《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考中礼部的进士只是取得了从政资格,想当官还要再参加吏部考试,称“铨选”,程序跟考进士差不多,难度一点儿都不比考进士小。

韩愈毕竟是久经考场,毫不畏惧,发扬考进士精神,不负众望,一鼓作气,又是连续三年落榜。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试于吏部卒无成。”是不是韩愈学习不行啊,你看这一次一次的。

当时考试没有数理化英语,就是考语文政治历史,吏部考试韩愈选的是博学宏词科,其中,对仗工整,堆砌辞藻的骈文,是韩愈最不喜欢也最不擅长的,所以考得确实不太好。

但三本录取分数线还是过了的,之所以屡战屡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场外功夫没下够。

吏部选拔干部,你不能光傻乎乎盯着考试,你得做点考场外的工作,当时叫“干谒”,也就是托人走关系,请达官贵人知名人士,帮忙举荐,该花钱花钱,该打点打点,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对不对。

韩愈父兄早亡,家又不在长安,无依无靠,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经济上也不富裕,一直以来,在这方面做得都比较差,所以,从考进士开始,就一路坎坷。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长安仕途无望,老家又传来噩耗,抚养自己成人的嫂子去世了,长嫂如母,韩愈悲痛万分,公元795年,心情灰暗的韩愈离开长安,回老家河阳为长嫂守孝。

一路上,韩愈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回想自己在长安前前后后折腾了近10年,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心中不由泛起阵阵悲凉。

3. 幕府临时工

树挪死,人挪活,西京长安不行咱换个地方,去东都洛阳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毕竟是进士出身,在文坛又有些名气,很快,韩愈在洛阳幕府谋了个职位,节度使推官,兼秘书省校书郎,从九品下,干部序列中最低一级,而且还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先干着,等有机会再转正那种。

每天不过是抄抄写写迎来送往的繁杂俗事,又是个临时工,工资待遇低,进步空间小,从小胸怀大志的韩愈对这份工作十分厌倦,干了不到3年就跳槽了。

第二份工作在徐州,跟之前一样,仍是幕府节度使推官,但领导是个文学爱好者,叫张建封,十分欣赏韩愈的文才,所以对韩愈颇为关照,临时工享受正式编制同等待遇。

可韩愈在他手下干了没多久,又不想干了。

为啥?因为这地方哪儿都好,就是劳动纪律特别严,“晨入夜归”,准时打卡,不许迟到不许早退,工作时间不许私自外出。

韩愈最受不了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工作不是看最终结果的吗,一个单位开始抓考勤,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忍无可忍,给领导写了封意见信,《上张仆射书》:“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

意思是这种规定我可做不到,要逼着我遵守,非得精神病不可。

张建封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单位还不乱套了?”

没理会他,带人出去打球了。

没两天,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又摆到了张建封办公桌上,还是提意见,说张建封不以身作则,上班时间“击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身为领导干部,荒疏政事,玩物丧志。

“击球”是张建封的业余爱好,类似于现在的打高尔夫,不过是在马上,也属于贵族运动。

张建封辩解说:“老子击球是为了锻炼身体,把身体练好才能为朝廷做更大的贡献,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好不好。”称韩愈两次上书是“儒生之见”,不予采纳。

两次上书都没有结果,但韩愈喜欢提意见,经常顶撞领导的名声却由此传开了。

这样的员工哪个领导会喜欢?

韩愈在幕府郁郁不得志,眼看与自己同榜中进士的几个人在京城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越发觉得怀才不遇,作《马说》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 太学韩博士

说到底,还不因为自己是临时工嘛,人微言轻,不受重视,所以,公务员考试还是不能放弃。

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结果,又一次落榜,残酷的现实让韩愈几乎萌生了归隐乡间做个农民的打算。

所谓成功,往往就是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诞生的。公元801年,韩愈第五次应考,终于通过了吏部的铨选,被朝廷正式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也就是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正7品上,正县级待遇。

那一年,韩愈34岁,从第一次考进士算起,14年考了9次,终于修成正果。

所以,一次高考失利算得了什么?

上任的第一天,韩博士以《成功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只要你自己不放弃》为题,为全校师生做了励志主题演讲,受到热烈欢迎。

虽然韩愈此前在文坛就已小有名气,但毕竟是民间传播,影响力有限,如今在国子监,也就是过去的太学任教,如鱼得水,自己的思想和才华终于得到发挥和展示,个人名望也与日俱增。

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好,看不起老师, “公卿子孙,耻游太学”,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以至于堂堂国子监竟然生源紧张。

韩博士对此痛心疾首,写下著名的《师说》,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为此,韩愈以身作则,勇为人师,不管对方年龄大小,地位高低,有问必答,乐此不疲。比如写过“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年龄比韩愈还大,韩愈照样收为弟子,并直言:“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一生三入国子监任职,并曾担任国子监祭酒,也就是校长,任职期间,韩校长极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在他的领导下,困扰国子监多年的招生工作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读书人都以称韩门弟子为荣,可谓桃李满天下。

因为自己的科举之路历尽坎坷,所以,将心比心,韩愈对后辈总是尽量提携帮助,特别是对那些怀才不遇的寒门子弟,比如李贺,不但极力举荐,还为其仗义执言。

韩愈崇尚先秦时期的散文,一上任就大力推行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对时下重形式轻内容,看似华丽,实则空洞意少的骈文颇有微词:全是特么空话套话,一大段读下来,你都不知道他究竟想说啥。

文如其人,韩愈的文章,直抒胸臆,有一说一,“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管对象是谁,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动不动就怼人。这种直言善谏的性格,使其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深受读者欢迎,但也为他后来的仕途笼罩了一层凶险的阴影。

5. 讲真话有风险

公元803年,韩愈从国子监博士升任监察御史,上任不久,就赶上长安地区百年不遇的旱灾,粮食几乎绝收,哀鸿遍野,无数百姓被活活饿死,为了活命,不惜卖儿卖女。韩愈曾在诗中描述当时的情景:

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

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酬。

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

朝廷也知道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便下令减免一半的税赋,但地方官京兆尹李实为了个人的所谓政绩,不顾百姓死活,谎报灾情,称“今岁虽旱,而禾苗甚美”,对上亩产万斤的卫星照样放,对下仍全额征税,百姓怨声载道。

韩愈身为监察御史,眼见民间疾苦,岂能坐视不管,当即给皇帝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直言饥荒的严重程度和人吃人的惨状,以激烈的言辞建议朝廷立刻停止征收税赋,开仓放赈。

结果,不但得罪了京兆尹李实,皇帝面子上也挂不住了,下面的情况谁不清楚,大家都不吭声,都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盛世,就显你能,你咋不上天呢。

韩愈的性格,平时也得罪过不少人,有人趁机在旁边煽风点火,结果,韩愈因“诽谤朝政”,被贬出京城,调到连州阳山,也就是现在的广东韶关境内任县令。

当时的韶关可不比现在,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条件恶劣,黑社会猖獗。韩愈带着全家从长安到阳山上任,跋山涉水,光路上就走了整整两个月。

到阳山一看,果然是穷山恶水,韩愈苦不堪言,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在官场上再也不乱说话了。

还好,不久新皇登基,大赦天下,韩愈改任江陵,后来又被调回长安,仍到国子监任职。

此后,韩愈在官场谨小慎微,不再乱提意见,仕途也因此顺畅起来,历任都官员外郎、河南令、比部郎中、考功郎中、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御史中丞等职,一路升迁,直至51岁,被任命为刑部侍郎,正二品,省部级,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在这个位置上,韩愈爱提意见的老毛病又犯了,这次怼人,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

6. 迎佛骨冒死谏

韩愈年轻时就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对社会上礼佛修道之类的事儿,一向嗤之以鼻。

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一件事,四川一个叫谢自然的14岁女孩,不知怎么迷上了修道,非要出家修炼,家里人谁也拦不住,只好让她在一个道观修行道术,13年后,姑娘不明不白死在山上了。

本来这也没什么,但道观和当地信徒都说,姑娘不是死了,而是留下肉身羽化成仙了,走的时候,天呈异象,有五彩祥云如何如何,传得神乎其神,附近的百姓都跑去朝拜,当地政府居然把这件事当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上报给了朝廷。

韩愈最见不得这个,这都什么呀,这不封建迷信嘛,没文化太可怕,怼!当时就写了一首《谢自然诗》讥讽: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

对道教如此,对佛教,韩愈也一直持否定态度。

当时,社会上佛教盛行,长安附近的法门寺香火旺盛,法门寺塔中供奉有释迦牟尼的一节骨指,称佛骨,寺院每30年打开佛塔一次,取出佛骨,供人朝拜。

公元819年,又到了这个时刻,唐宪宗想把佛骨迎入宫中,亲自朝拜供养,祈求国泰民安,顺便祈求自己长生不老。

满朝文武大臣都说皇帝决策英明,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纷纷表示坚决拥护,唯有韩愈站出来说:我发对。洋洋洒洒一篇《论佛骨表》当堂呈上。

文章开篇就说:“伏以佛者,西域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然后,列举黄帝以来的历代君王,都很长寿,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汉明帝引进佛教,结果,东汉之后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寿命短,朝代一个比一个灭亡得快,由此得出结论:“佛不足事”,朝拜这玩意儿没用。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一个外国人,跟我们语言不通,对中国国情完全不了解,我们为什么要供奉他?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更何况人早都死了,死尸是污秽不祥之物,摆在宫里供人朝拜,合适吗?

佛教与儒家教义相违背,依我看,不但不应朝拜,还应销毁佛骨,废除佛法。

韩愈这篇文章写得有理有据,言辞激烈,毫不留情,可把皇帝给气坏了,特别是这句“事佛渐谨,年代尤促”,你越信佛,死得越早,这不是骂人吗?!当场就要杀了韩愈。

大臣们赶紧劝:“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意思说老韩虽然说话难听,但也是一片好心,您要是杀了他,以后谁还敢给领导提意见?

宪宗皇帝气呼呼地说:“愈言我奉佛太过,我尤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说我奉佛太过分了我可以接受,但说东汉之后奉佛的皇帝都短命,这话说得太狠了吧!作为一个下属,咋能这么跟领导说话?!狂妄至极,罪不可赦。

皇帝在气头上,谁也劝不住,说啥也要杀了韩愈。

等第二天冷静下来,也觉得因为这个杀人显得自己心胸狭窄,可不处理他又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从轻发落,将韩愈二次贬出京城,还是分配到全国最边远最贫穷最落后最愚昧啥东西都敢吃的广东,担任潮州刺史。

韩愈考中进士了吗「韩愈高考落榜不可怕就怕当官乱说话」

7. 何止文章日月光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背井离乡,远贬潮州,这篇引发龙颜大怒的《论佛骨表》由此不胫而走,所有看过的人都说:“不服不中,老韩真二蛋,谁都敢怼,啥话都敢往外撂,牛逼!”

“不平则鸣”,看不惯的事儿就要说,不说出来心里不舒服。“武死战,文死谏”,如果因为这个被杀头,老子认了!

韩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不论为人还是作文,耿直刚正的风格,都为世人所折服。

公元824年,韩愈病逝于长安,享年57岁,死后谥号“文”,从祀孔庙,葬于河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孟州,陵园至今保存完好。

韩愈生活的时代,文坛群星闪耀,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元稹、孟郊、贾岛、李贺、张籍、李绅、裴度、皇甫湜等,可谓名家辈出,但韩愈“文章巨公、百代文宗”的历史地位却无人可以撼动。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风靡一时,从者如云,“杜诗韩笔”,成为大唐文坛两个无法逾越的标杆。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实,韩愈为历代所推崇的,又岂止是文章。

正如后世诗中所说:

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韩愈考中进士了吗「韩愈高考落榜不可怕就怕当官乱说话」

韩愈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为什么会六次落榜?

首先,我们必须得明确的一个概念是,科举制度是为了选官的,不是为了选才的,我们遍览一千三百年科举制度所选出的十余万进士的文章就会发现,大多数进士诗文并不厉害,甚至一些状元文章看起来也并非登峰造极,反而是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更具有文学性和内涵,这主要是因为做官不需要好文采,就像高考不需要太好的文采一样,文学天赋再优秀也并不影响你偏科和落榜。


再者,唐朝的科举制度,并非那么的公平,隋唐初设科举制度时,只是为了增加一个选择天下士子的手段,其主要的目的也不是让天下士子有更多的机会,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寒门子弟进入朝廷对抗日益强大的世家大族,隋唐之前,多实施的是荐举制,而世家大族本身就有着荐举资格,而他们荐举的人,自然是和他们一心,科举制度就是为了打破垄断,所以皇帝真正需要的不是才华,而是忠诚。

再者,在唐朝的考试的试卷是不糊名的,各个考官可以根据名字来判断,这就给了舞弊的机会,而且唐朝也流行在考试前给主考官送行卷自荐,著名诗人王维就是靠行卷得的状元,所以在考试前已经有的一些名额预定,再加上各种作弊手段,这都会影响到韩愈的排名。


还有不得不说的,韩愈的年纪在当时也有些年轻,缺乏磨练和积累,考试说到底是个技巧性问题,需要不停的钻研与磨练,可是韩愈第一次参加科举时才18岁,第四次进士及第的考试也才24岁,如果他继续努力未必不能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可进士及第也已经有了做官得资格,也并非是完全的落榜。


韩愈考中进士了吗「韩愈高考落榜不可怕就怕当官乱说话」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科场如战场,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的三大名人有谁?

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的三大名人是:韩愈、李时珍、金圣叹。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生尤为看重。考上了就能够光宗耀祖,进京为官,一生的命运都能够就此改写。所以,当时的考生都是挤破脑袋想要参加。

第一位:韩愈。

韩愈从20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说是屡战屡败,然后屡战屡败。前几次,他每次的文章都是“字字珠玑”,但是考了主考官的手上,都被视作废纸一张。

韩愈为了科举考试看了很多书,准备了很长时间。因为一直落榜,所以他心灰意冷,而且觉得对不起家人和朋友。其实,韩愈很有学问,但是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

就在第四参考科技考试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做自己。终于在这次的考试当中,让大家发现了他这颗“金子”,考中了进士。

第二,李时珍。

相传,6岁的李时珍就已经非常聪明了。14岁他就考中了秀才,但是即便是少年天才,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李时珍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都未能高中。

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当中,因为太过努力,甚至还生病了高烧不退,差点就搭上了性命。就在第三次科举考试也落榜之后,李时珍和父亲对科举考试都心灰意冷,所以就弃文从医了。

第三,金圣叹。

金圣叹也曾经三次落榜,而且在科举考试的答卷上发挥新意,在卷子上画了一把剃刀,当时的考官大怒。虽然他有与生俱来的幽默,但是放荡不羁的态度使得他与高中注定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