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十一代帝王采取的是封土为陵,延续了秦始皇的地宫形式。

封土为陵: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倒扣的斗。在陵墓内部,构建了形如天下,富有四海的格局。在古代皇帝的心目中,死后也要如生前一般,面南而坐,统治天下。

唐代帝王以山为陵「西汉皇帝封土为陵为何唐代皇帝因山为陵」

秦始皇陵

与秦汉不同的是,唐代反而采用“因山为陵”的方式,为什么呢?

“因山为陵”:就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十八个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

唐代帝王以山为陵「西汉皇帝封土为陵为何唐代皇帝因山为陵」

昭陵

秦汉隋唐的皇帝陵墓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上,这个为称为东方帝王谷的地方。名声大噪。

因山为陵把自然的山峰作为陵丘,在南面山腰开凿地宫,修建陵园。这种陵墓利用了自然山岳,墓道面南铺开,看上去高大、雄伟,很能体现帝王的宏大气派。而且还可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盗掘。

唐太宗的昭陵,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大唐恢弘气势的写照,是大唐气势雄伟的见证。

究其原因,因山为陵就是为了在地理、气势上压倒秦汉,更加有利于大唐的统治,使得大唐的陵墓呈现一种俯视的态势。通过陵墓的分布就一目了然,唐十八陵包围、俯瞰着西汉十一陵。

唐代帝王以山为陵「西汉皇帝封土为陵为何唐代皇帝因山为陵」

东方帝王谷陵寝分布

同时对于老百姓心理上,也是一种暗示。大唐相比于秦汉更加恢弘壮丽,更具有博大的胸怀和气魄。

唐代帝王以山为陵「西汉皇帝封土为陵为何唐代皇帝因山为陵」

石山不可葬,为什么唐代以山为陵

石山不可葬,出自《葬书》:

穴之五不葬:

一:气以生和,童山不可葬(不生草木之山)。

二:气因形来,断山不可葬(崩陷凿断,则气脉不能续)。

三:气因土气:石山不可葬(惟崖岩焦黑,青板顽硬者)。

四:气以形止,过山不可葬,(气因势而止,穴因形而结称过山)。

五:气以龙会,独山不可葬(独立之山,全无依靠,风吹气散)。

李世民结发妻子长孙皇后,一生节俭知书明理。临死前说:“我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做多少对百姓有益的事,不能死了祸害人。希望不要造坟墓劳费天下民力财力,就因山为坟,用点瓦木器具陪葬就可以了。” 贞观十一年二月,李世民自己确定下来丧葬的规格制度,“因山为陵,容棺而已。”

李世民鉴于帝王从登基就开始大造陵墓,耗费数十年的民力财力,说:“做帝王的把天下作为自己的家,何必把财宝占到自己的墓中呢?现在以九宗山为陵,工程只需要百十人几十天就够了。不要金玉陪葬,葬品都用土木的。这样也就熄灭了盗贼的贪心。应该使这种方式成为后世的样板。”

扩展资料:

依山为陵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墓的一种形式,即是直接在山体上开凿墓室或是陵墓依山而建。满城汉墓的整座墓室全部挖在岩石当中,这与汉代其他的陵寝颇为不同。汉朝人在修筑陵墓时习惯以高大为美。

皇帝死后往往用夯土的方法把陵墓筑成巨大的坟丘,这种墓葬形式就是土坑墓,而满城陵山这座汉墓的墓室是依山开凿的巨大洞穴,考古界称为崖墓。在西汉的11个皇帝当中只有汉文帝的“霸陵”是崖墓。

史籍载当年修建霸陵时,汉文帝下令不许改动山川原貌,以山石为椁,不以金银铜锡随葬,改用瓦器,称为“俭葬”。汉文帝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墓室被盗。由于种种原因,汉文帝的霸陵至今还没有发掘,满城汉墓的发掘,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崖墓里的墓室结构。

满城汉墓的发现,轰动了国内外。因为它彻底证明了汉书记载的“以山为陵”的埋葬制度。且墓主人的身份可能不仅仅是侯,至少应该是略次于当时皇帝的一个人物。据此再结合西汉时期的等级制度,只有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而该墓在中山国境内,自然就应是中山王。

唐代帝王以山为陵「西汉皇帝封土为陵为何唐代皇帝因山为陵」

李世民可为什么依山为陵

【依山为陵】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墓的一种形式,即是直接在山体上开凿墓室或是陵墓依山而建。依山为陵,显然比平地起穴那种封土式陵墓防盗效果要理想得多。由于墓穴筑在山中,普通的民盗、散盗是不可能得逞的。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