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好剧,不仅演员演技在线,而且剧情讲究,内涵丰富,深刻再现了明朝的官场生态。笔者就以此为基础,为大家分析一下笔者对这部剧的一点个人理解,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为何能容忍严嵩那么多年,除了他能挣钱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内阁首辅只有严嵩执政时间最长,前后长达二十余年,朝政都一直把持在严嵩的手里。他也因此培养了一大批的幕僚,发展出了所谓的严党。

这些幕僚又甘为严嵩的门客,平时以门人自居,更加助长了严嵩一派的势力。

明朝嘉靖年间严嵩「大明王朝1566嘉靖为何能容忍严嵩二十年除了银子这点更重要」

而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这些事情几乎是历代皇帝的大忌,那严嵩干的这些事情,嘉靖皇帝不知道吗?其实嘉靖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对这些情况可以说是一清二楚。谁是严嵩的人,谁又是中间派,他自己心里其实有一杆秤在掂量。

那么既然知道严嵩干的这些结党营私的事情,那么嘉靖帝为什么还能容得下他,并且一直以来对他委以内阁首辅这样的重任呢?

明朝嘉靖年间严嵩「大明王朝1566嘉靖为何能容忍严嵩二十年除了银子这点更重要」

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还有剧中表面传达出来的意思,嘉靖皇帝之所以重用严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严嵩有挣钱的方法,而且肯背锅,能为嘉靖皇帝捞钱。

因为在古代,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皇帝平常的吃穿用度是由专门的大内负责的,不与政府平常的收支牵连。这就导致了皇帝要想花钱,只能从自己的小金库里面扣,要是花的多了,小金库的钱不够用了,那就只能想办法再挣。

可是怎么挣呢?皇帝本人当然不会干这种苦活累活,只能交给下面的人去干。而严嵩就是嘉靖皇帝找来给自己挣钱的人。

明朝嘉靖年间严嵩「大明王朝1566嘉靖为何能容忍严嵩二十年除了银子这点更重要」

嘉靖皇帝虽说平常修仙问道,看起来没什么消费的欲望。但是这种人一花钱,那花的就是大钱。就比如他修一座宫殿,一下子就花了几百万两银子。这弄出来的亏空,严嵩只好想办法帮他补上。

就以剧中为例,在御前会议上,严嵩就想出了改稻为桑这么一个挣钱的办法,深得皇帝的喜欢。那么最后挣到的钱怎么分呢?

其实嘉靖皇帝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

明朝嘉靖年间严嵩「大明王朝1566嘉靖为何能容忍严嵩二十年除了银子这点更重要」

在他和司礼监吕芳的一段对话中,他这么说道:“一两银子,十二钱归国库,四钱归他们,朕认了。十钱归国库,六钱归他们,朕也认了。要是他们还想再多捞,连个胡宗宪都不能容,逼反了东南,那朕也就再容不得他们”。

嘉靖皇帝的这一段话,信息量极大,解读一下大概是这么几个意思:

第一,挣的钱大家可以一起分,但是一定要有一个标准,谁都不能贪得无厌。他给严党留的最低底线是一两银子六两归他们。如果逾越了这个底线,那嘉靖皇帝就要翻脸,找他们算账。第二,嘉靖皇帝的命令不可违背,谁都不许打马虎眼。就以胡宗宪为例,嘉靖皇帝曾当着严嵩的面,亲自保下了他,那么谁都不能再动他。动他就是不给嘉靖帝面子,那嘉靖帝就要办他。第三,嘉靖帝任用严嵩的一个前提是,他必须要保证国家时局的稳定,不能够引发动乱。这一点他也说得明明白白,如果因为严嵩给胡宗宪穿小鞋,引发东南的动乱,那嘉靖帝照样也容不得严嵩了。

一直以来,其实严嵩也明白嘉靖帝的这些底线,所以他一直都是唯唯诺诺的,丝毫不敢逾越。这点剧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对待嘉靖帝传达的命令,一直都是坚决执行。而且态度一直都是谨小慎微,一点都不敢恃宠而骄。

明朝嘉靖年间严嵩「大明王朝1566嘉靖为何能容忍严嵩二十年除了银子这点更重要」

正因为如此,嘉靖皇帝才觉得严嵩这么人明白事,又能办事,而且使唤的已经顺手了,所以才会一直重用他。

但是后来当严嵩渐渐地坏了规矩以后,嘉靖帝也就不再容他,直接抄了他的家。

本期关于大明王朝1566的分析就结束了,喜欢这部剧的可以关注我,笔者将持续为大家更新。最后希望大家看完能够点个赞,用你的赞致敬每一个在努力奋斗的人,谢谢!

严嵩贪婪成性,堪称“人精”的嘉靖帝怎么会让他独掌相权20年?

因为严嵩确实有过人之处。如果让一个人数出历史上的奸臣,十个手指头数完,估计就会有严嵩的大名,对于这个权倾天下的人物,即使鳌拜、和珅之流,也难以望其项背,巅峰状态下的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上演了一出上阵父子兵的好戏,控制着国家的最高权力长达十四年。在严嵩当权期间,即使像徐阶,张居正、高珙这些能人,也不过是一个小喽啰而已,而让朝臣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头目陆炳,也不愿意招惹严嵩。可见巅峰状态下的严嵩有多么可怕。

用当年明月的观点来看,严嵩的直属领导嘉靖皇帝,是明朝最聪明,心眼最多的皇帝,谁都不能忘了那一年的大礼议事件,年仅十五岁的嘉靖皇帝,仅用了两个月,就搬到了杨廷和这座大山,现实中这个少年可怕的智商和心机。可是,就这样一个厉害的角色,为什么会眼睁睁看着严嵩权势熏天而毫无动静呢?我想,这也许就是嘉靖皇帝的厉害之处了。

一、严嵩坏,严嵩贪,但严嵩不反。
 
聪明的嘉靖皇帝并不在意严嵩是不是权倾朝野,因为他知道,做尽坏事的严嵩绝对不敢做,也没有必要做一件事,那就是造反。嘉靖很聪明,他对于严嵩的所有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严嵩享受着世间荣华富贵,只要他不反。而严嵩也很聪明,他渴望权力,渴望地位,渴望财富,却很清楚,自己的这些到底从何而来。他的头顶永远有个皇帝,如果他想要这些财富不变,首先一点,就是头顶的皇帝不变。
 
于是,两个心眼最多的人物走到了一起,他们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也都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如此一来,皇帝依然是皇帝,严嵩依然是权倾朝野,谁也不耽误谁,相安无事。当严嵩权倾朝野,已经无法驾驭,那么,嘉靖皇帝在百年之后,会不会对自己后代产生影响呢?聪明的嘉靖皇帝,似乎也能想明白其中的奥秘。

 二、严嵩太强,树敌太多。
 
严嵩并不笨,像夏言这样的老手,都被他搬倒了,政治斗争对于严嵩来说,并不困难。但很遗憾,严嵩依然漏算了一招,有些人太过低调,低调到严嵩也认为这个人人畜无害,毫无危险可言,而徐阶就是这样的人。
 
徐阶的低调,一定程度上源于夏言的死,身为内阁首辅的夏言,他的能力高于严嵩,人品高于严嵩,可以说全面碾压严嵩,却过于骄傲也过于高调。于是,夏言输了。夏言的死,让徐阶明白了低调的重要性,于是,当严嵩志得意满之时,徐阶已经暗自集合了倒严的势力,准备着致命一击。
 
致命一击一直到嘉靖四十一年,才发起,而这时候的徐阶,已经可以接触到嘉靖皇帝,而且通过自己的青词水平,博得了嘉靖皇帝的信任。也就是在这一年,徐阶利用一个道士,巧妙的参了严嵩一本,于是,严嵩倒台了。

历史上都说,严嵩倒台是徐阶的功劳,可是,当我们回想起这些事情,就会觉得细思极恐。为什么一个道士,随便几句话,就可以让嘉靖皇帝相信呢?一切的真相只有一个,嘉靖皇帝除了炼丹修道以外,一直在暗处操纵者局势,一切,都在嘉靖皇帝的掌控之中。所以,当嘉靖皇帝想要严嵩权倾朝野,他就可以权倾朝野,当嘉靖皇帝想搬倒严嵩,徐阶就是一把尖刀。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作为一国之君,为什么会混到如此差钱的地步?

可是相对而言,他的孙子可以从内帑里拿出几百万两来支持万历三大征;可以拿出很几十万两来救济朝鲜国君;可以拿出好几百万两“补偿”他落选的儿子福王。就这样内帑仍然没有伤筋动骨。

某些专家站在一个很现代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解释。那就是明朝财政的拮据,源自于美洲矿工罢工导致得白银流入量的减少

导致了流动性匮乏。因为明朝银本位,当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明朝的时候,皇帝的内帑也丰足,小市民的小日子过得也宽松,《水浒传》武大郎一个卖馒头的都能置小洋楼,娶娇妻;《金瓶梅》里西门庆随便喝顿小酒花个十几二十两也满不在乎。当大量白银突然不在持续流入的时候,皇帝的内帑突然吃紧,那么自然向户部伸手要钱。

而大明的国库,”穷”出了名的。明朝税收在巅峰时期也只有2000多万两,到了明末的时候却跌到了几百万两,往往是捉肘见襟,勉强维持朝廷运转。而大事小情都特别慎重。

偶尔风不调雨不顺,就容易出现财税紧张的情况。而更主要的是,可以拿来收税的土地是越来越少,明朝有功名的读书人是不用纳税的,而且还可以在自己的名下挂“地”挣钱。更何况还有朱元璋的几万”不工作”的后代呢。所以这种财务状况实在太糟糕了,财政赤字是难免的。

但”创收”的途径每个皇帝都不一样。除了朱棣打下来朝贡贸易的底(虽然亏本,但是名气比较大),万历开矿(的确家里有矿,不指望着皇帝这点工资);朱木匠卖家具(一个小茶几就是30万两),然而只有嘉靖“养猪”

所以在《大明王朝1566》里才会有“改稻为桑”的国策。嘉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目的是为了炼丹差的那100万两银子,为了这点银子,他可以容忍严嵩贪300万。而严嵩利用嘉靖的这个心理,硬是假设出了海外有一个稳定的丝绸贸易市场,然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进行“官办丝绸经济”,但是最终眼睛盯着的却是老白姓的土地。

明朝的皇帝只考虑自己用钱,却没有一个考虑过朝廷的健康运转,百姓的疾苦,所以最终才丢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