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1912年,大清朝最后一任帝王溥仪宣布退位,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了过往,时代来到了民国。

一个在东北起家的政权,最后消解与繁华的北京城,用最后的荒诞和闹剧,让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

这荒诞和闹剧中,有无数的垂死挣扎,还有那根植于血脉中的丑陋!

那么问题来了!

元朝有北元,明朝有南明,晋朝有东晋,但凡有退路,皇族就不会自甘灭亡。

清朝为何不退守东北老家,弄北清咧?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退位诏书)

一:八国联军余孽惹的祸。

公元1900年,悍然宣战十国的奇葩牛人慈禧太后,遭遇了帝国主义铁拳攻击。

八国联军联袂而来,指望地方督抚大员支持的清政府尴尬地看着东南互保,落寞的太后干脆地选择了逃亡。

一场以西狩为名的逃亡后,慈禧太后带着皇帝大臣们,躲到了大后方西安,眼睁睁地看着八国联军霍霍天津城,攻入北京城。

几乎就在联军进攻的同时,早已窥伺东北的沙皇俄国,一口气派遣17万大军,越过边境席卷东北,团灭了留守东北的九万清朝军队。

东北老家,因为沙皇俄国进攻陷入混乱,沙皇俄国占据东北后,就此赖着不走了。

随后慈禧太后派遣李鸿章签了《辛丑条约》,以一人一两白银的赔偿,换来了屈辱的和平。

可俄国人,即便达成了合约,依旧不愿撤退,反而强化了在东北的存在。

一看俄国人如此,清政府头疼无比,却没有任何办法。

打打不赢啊?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通过英美日三国,抗议俄国的非法驻军。

但俄国是一个头铁的存在,秉持吃进来就不吐的原则,愣是赖着不走。

赖着不走的俄国人,让清政府担忧了,因为不安全啊!

东北离京城,仅仅山海关一关之隔,俄国人要是发起疯来如何办?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俄军)

二:练新军,护卫京城。

东北问题尾大不掉,京城安全迫在眉睫,孰轻孰重,慈禧很清楚!

外部威胁虽然大,但内部更加凶险!

对东南互保心有余悸的慈禧太后,虽然开始用新政缓和同地方大员和地主阶级的关系,但依旧不忘武装保护自己。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才有袁世凯的上位和新军的编练。

原因无他,曾经的中央武卫五军,在八国联军战斗中被打没了,京城兵力空虚啊。

1901年11月7日,补锅匠李鸿章去世,临终时推荐了袁世凯。李鸿章去世当天,袁世凯被慈禧太后提拔成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

这是慈禧太后听从了李鸿章建议,开始重用袁世凯的举动,也是长久观察后看准了的谋划。

可以这么说,是李鸿章的推荐之恩,还有慈禧太后的提拔,以及袁世凯的个人能力,共同促成了袁大头的崛起。

聪明人袁世凯一上位,在分析了自己的境况之后,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自己要想成功,必须抱紧慈禧太后的大腿,缓解太后的忧虑。

太后最担心什么,解决什么就行了。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跟太后一条心)

那么太后担心啥?京城兵力空虚呗!

于是袁世凯用了一出两面派的手法,即让太后安心,也让自己得利!

正面:他大张旗鼓说旧军简直不堪一击,恳请慈禧太后给予自己进一步扩军练军的权利。

这是通过编练新军,缓解太后忧虑,让他觉得自己是个贴心人。

反面:他极力推荐自己老部下,如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成为新军教官,间接控制新军。

这正反手,解决了慈禧太后的心结和袁世凯的忧虑。

慈禧太后需要军队,人才,袁世凯有,袁世凯需要军队稳固地位,慈禧太后放权他也有了。

一番寻思之后,慈禧太后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并且大力支持!

有了太后的授意,才有1902年到1905年三年间出现的五镇新军,七万人马。

面对手握军权的袁世凯,慈禧太后也担忧。随后在满族贵胄要求下,又设立了第六镇新军,一个八旗子弟为主的新军。

无人可用的慈禧太后,捏着鼻子默认了袁世凯的壮大,指望用恩义和官位拉拢控制袁世凯。

谁曾想,最后悲剧了咧。

而就在清政府致力于新军训练的时候,东北也发生了大事。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袁世凯剧照)

三:日俄战争助攻袁世凯。

公元1904年,日俄两国对于东北的争夺日趋白热化。

在英美支持下,日本又一次赌上国运,发起了对沙皇俄国的战争。

经过战斗之后,以小博大的日本收获惨胜,遏制了俄国的势力。

沙俄退出来,东北的地盘除了关东州和中东铁路外,在英美支持下回归了清朝。

东三省虽然回归了,但曾经清朝在东三省的势力,已然烟消云散。

闯关东之后的东北迎来了无数汉族移民,人口结构也在改变!

一看东北如此状况,为了尽快恢复东北老家,慈禧太后在1906年派遣贝子载振、尚书徐世昌前往东北视察,次年,就将东北地区从盛京将军辖地变成了行省制,设了总督和三省巡抚。

受制于无人可用,慈禧太后只能让袁世凯的北洋系人马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至于派过去的小弟,则是唐绍仪、朱家宝、段芝贵,这三人分别担任三省巡抚。

一个总督,三个巡抚,一场日俄战争,助攻了袁世凯的势力扩大。

北洋系开始染指东北和本地的土匪军阀合流,成了东北话事人。

这其中翘楚,就有在日俄战争中冒头,随后又被清政府收编的张作霖、冯德麟等人。

这也是袁世凯在的时候,东北安分无比的根源,他们本就是袁世凯提携起来的本土军阀。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野心勃勃袁世凯)

四:打压和权斗,袁世凯的厄运。

新军袁世凯主导了,东北也成了袁世凯的北洋系天下。

大权独揽的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遭遇到的攻击和非议也越来越多。

不少人都说袁世凯是新时代的吴三桂和年羹尧,日后必反!

这无数攻击和非议,让袁世凯心慌了,因为慈禧太后还在啊!

为了活命,知晓进退的袁世凯,不断表忠心,不断辞掉兼职,不断放弃兵权。

一看袁世凯如此上道,慈禧太后很是高兴啊。

就顺势而为,将袁世凯明升暗降,让他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变成了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地位虽然高,但没有实权,没了实权等于老虎没了牙。

袁世凯被打压了,也安全了,然后慈禧太后死了。

慈禧太后一死,自以为安全的袁世凯,又开始倒霉了。

新上任的摄政王载沣为了给光绪报仇,将袁世凯赶出朝堂,还让袁世凯的一大批心腹下岗,这其中就有在东三省的那一波人。

至于换上去的人有谁?

东三省总督是蒙古镶蓝旗的锡良,北洋新军的带头人则是八旗子弟载涛和载洵。

军政大换血之后,满清贵胄们安心了,开始嘚瑟了!

但他们真的太天真了,因为纨绔子弟如何掌权?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摄镇王载沣)

五:纨绔掌权收拾不了局面。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枪声召唤出了一个新时代。

起义的烽烟,在皇族内阁丑态毕露后,在满清贵胄吃相难看后,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自以为拥有军权的满清贵胄们,完全无法指挥北洋军的骄兵悍将。

谁也不服的他们都在期待一个人的回归,这个人就是安逸三年,一直在老家钓鱼的袁世凯。

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被请回中枢的袁世凯知道,成败在此一举。

慈禧太后没了,满清贵胄都是纨绔,清政府信用也在君主立宪的幌子下破产人心尽失。

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时代的!

这大时代从哪儿起头咧?答案是让载沣下台。

在一轮轮博弈后,11月1日成为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如愿以偿让载沣下台了。

赶走摄政王载沣之后,袁世凯开始做戏!

先是跟隆裕太后哭穷,说没有军费,仗打不赢,逼得八旗子弟凑了军费出来,榨干了清朝最后的家底。

拿着这家底后,袁世凯就带着军队出击了。

只是这次出击,多了算计,少了争斗。

在军事行动很顺利的情况下,北洋军反而不进攻了。

袁世凯的算计是,东南省份独立的最多,那边是财帛重地,也是关税源头,自己的军队要钱维持,刚刚从朝廷勒索的军费,看上去很多,但也不经花。

收获稳定的财源,持续壮大军队,才是自己地位稳固的根源,至于这个皇朝如何,早已不在袁世凯的考虑范围之内。

有了这算计之后,袁世凯就开始欺负孤儿寡母,还有文人书生了。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辛亥革命形势图)

六:孤儿寡母文人书生斗不赢军头。

当时的清朝皇帝溥仪还不咋会讲话,隆裕太后也仅是个年轻寡妇,至于革命党,大多是文人,看上去声势浩大,其实没啥军权。

这一切让袁世凯明白,大清是没必要保的,革命军是不用担心的。

但直接黄袍加身也有问题。

丢脸是其一,民心不服是其二,不如换个方式,让所有人都支持自己不就行了。

于是袁世凯在攻克汉阳之后,就回到了北京,用吓唬加贿赂的方式,恐吓分化清政府。

他宣传革命党杀人如麻,吓唬孤儿寡母。

他贿赂庆王奕劻配合自己,分化八旗子弟。

一群没看过世面的纨绔子弟哪见过这阵仗,在袁世凯一通忽悠下,都认为他是忠臣。

然后,他们居然将禁卫军跟京师防务也交给了袁世凯,彻底成了鱼肉。

随即,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开始了自己的表演,这表演就是南北议和!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七:南北议和,戏精上线。

好的封建权臣都是戏精,这点上也是有历史传承的。

比如禅让就是,三请三让,还要感恩戴德。

拿捏住了清朝命运的袁世凯,在南北议和时,充分诠释了什么是戏精。

对内,他用忽悠手段迷惑无数八旗子弟,让他们乖乖在京城坐以待毙。

对外,他跟十七个独立省份的联合政府弄谈判,谈的不亦乐乎。

当时的革命党其实也有势力划分,立宪派和革命派经常分庭抗礼。

立宪派是墙头草,一看袁世凯崛起就跟袁世凯说,要不我们联合下呗,随后他们就倒戈了!

其实袁世凯只要继续打,对于大清是有利的,因为立宪派都是保皇党。

但袁世凯将这消息给淹没了,没让清政府知道。

随后偷偷摸摸跟孙先生达成了逼清帝退位,换自己当大总统的协议。

有了这协议在手,袁世凯就不咋搭理立宪派了,而是拿着协议去逼迫清政府让步!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孤儿寡母)

就在逼迫清政府让步的关键时刻,八旗子弟中少有的明白人,如铁良、载涛、载洵也寻思明白了,这袁世凯是忽悠咱们啊?

于是联手组了个叫做“宗社党”的黑社会组织,要暗杀袁世凯,夺回大权。

但这临死一搏也没啥鸟用,因为京城防务全部归袁世凯嫡系,就连警务系统也是徐世昌的天下,八旗子弟拿什么拼命?

为了让清政府听话,袁世凯好借力南方人弄了几次暗杀,干掉了几个坚定的保皇派。

一看生命有危险,怯弱的八旗贵胄立马萎了,不得不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

至于回东北?经历过八国联军战乱,还有日俄战争的东北,早不是盛天将军时代的东北了。

一个两个或许回得去,全部都回去,张作霖这样的地头蛇估计也不会答应。

随后时间来到了1912年1月,袁世凯用最后的把戏又耍了一次清朝:全国各地飞驰而来的电报,全部是督促清政府退位的消息。

面对此情此景,还有袁世凯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答应厚养,孤儿寡母知道回天乏术。

八旗子弟知道,属于他们的时代没了。

1912年2月12日,帝王退位,共和上路,大清亡了!

说亡了有点偏颇,紫禁城还是清朝的,这最后一亩三分地还维系了十来年,过了十来年家家。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最后的帝王)

尾声:

回归本文主题,为何清政府不去东北?

回不去是其一,俄国和日本的争雄,还有地方军阀的崛起,让东北老家早已是别人的天下。

不愿意是其二,八旗贵胄早已在京城享乐了数百年,指望他们回去苦寒之地,是个伪命题。

没空间是其三,当时的东北,因为闯关东成了汉人天下,旗人本就人口不多,成了少数派。

尘归尘土归土是清朝最好的结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也成了历史上少有的,没有经过清算的皇族,该烧高香了。

至于今日不少依旧珍惜皇族血脉的所谓格格、贝勒后裔们。

我只想说,自娱自乐就好!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清朝为何1912年选择退位,而不是退出关外建北清政权?

清王朝在1912年选择退位而不是退出关外建立小政权,这其中原因有大势所趋,也有实际统治者不愿冒险的因素,还有袁世凯开出的条件不仅规定了皇帝的待遇,也保留了皇族的爵位及八旗兵丁的俸禄,在这些条件下,大部分人也不愿再闹下去。

满清的龙兴之地是在东北,而清王朝退位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是铁杆的保皇党,武昌起义后赵尔巽在奉天成立保安会来阻止革命。

到宣统帝宣布退位后,赵尔巽和张作霖、袁金铠等人仍然进行策划,对奉天乃至东三省全境的革命党人和无辜平民进行大规模屠杀,如果说当时清政府想回东北,不是不可能,只是清朝皇室却是不敢冒这个险。

满清政府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汉人,他们所依靠的主力是八旗兵,然而八旗兵在入关后过上安逸的生活,早已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因为八旗兵的战斗力不行,才有了曾国藩的崛起,挽救了清王朝也让兵权落入了汉族,从而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格局。

到后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张之洞、袁世凯他们还搞了个东南互保,强势的慈禧太后对此也无可奈何。

袁世凯在清末已经是北洋军的领袖人物,清末实际统治者之一摄政王载沣执政期间想把袁世凯搞掉,结果是气势汹汹的载沣被袁世凯牵着鼻子走了一遭。

等到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波及全国的时候,载沣又只好请袁世凯出山,载沣设立皇族内阁排挤汉人官员,也因此加速了人心涣散和大清的灭亡。

在袁世凯出山后,载沣将军政大权全部拱手让给袁世凯,自己则卸掉摄政王一职,宣布下野,一直被当作摆设的隆裕太后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留下孤儿寡母哪有能力抵御袁世凯的操纵和欺诈。

载沣不是没想过巩固清室江山,他为了加强皇室地位,任用载泽、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军事务,还任命桂良、风山为江宁、广州将军,还有胞弟载洵、载涛分任海军部大臣、军谘府大臣。

然而载沣所任用依靠的这群人,都是些无能但权欲极重的庸才,也正是载沣这一套亲贵揽权的作法,让汉族官员与清政府离心离德。

更恶劣的是这些权贵把持政柄、各立门户、结党营私,让清末政局更为混乱,而载沣被他儿子溥仪评价为“胆小怕事,难堪大任”。

看到清末乱局没法控制,就卸任回家不干了,卸任后一脸轻松,可见他追求的是一世无忧、恬静安逸的普通人生活,象他这种人当然不会想到带着人跑回东北搞小政府,他也没有这个能力冒这个险。

而另一个满清实际统治者就是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更是个性格软弱的人,面对乱局,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和溥仪的性命,其次是清室优待条件,最后才是万民忧乐和天下太平。

隆裕太后在清帝退位这件事上是召集了王亲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事的,不过在她最后表态时所说就知道不止是她没想过要退回东北,连那些王公贵族也没想过,就算有也是极少数人,隆裕太后说道:

“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给你们办,你们办的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不必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庆亲王奕劻深得慈禧太后宠爱,是受封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在朝中权力很大,然而隆裕太后找他们商量大事,却也只说没主意,可见这些王公贵族都已经习惯了关内生活,早没了雄心壮志。

再说东北已经不是明末的东北,经过人口大迁徙,汉人在东北已经占了大多数,而且不仅仅是汉人不一定支持清政府,连东北的八旗子弟因为满清末期拼命加税也跟清政府离心离德。

在奉天革命党里就有满族人,而且就算满清统治者愿意回关外,又有多少已经习惯关内生活的旗人回关外了?

满清当时最主要的战斗力就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清政府在无兵、无权、无钱的情况下回东北,最后也只会沦为沙俄或日本的傀儡。

所以隆裕太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优待条件,与其去东北镇压随时可能发生的民变,失败的话还可能被灭族的情况下,还不如就在紫禁城里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

清朝为什么退位,清朝为什么两代没入主中原

清朝灭亡之时为何选择退位,而不是退出关外重建政权?

因为当时满人入关内的时候,就将汉人赶去关外,而满人自从建立清朝后就没有在关外了,而关外大多都是汉人,当时的清朝并没有控制关外,即便逃到关外,也并没有什么用,反而还会遭到汉人的反抗。

清朝自从建立后,清朝的八旗子弟并没有人愿意去关外,而当时的清朝也将东北地区封禁,不准汉人进入关内,而当时的关外很贫瘠,并没有八旗子弟愿意去受苦。所以当清朝灭亡的时候,只好选择退位,而不是退居关外。

即便当时的清朝退守关外,而当时的清朝早已习惯了奢侈的生活,而关外又比较贫穷,满人如果想要奢侈的生活,就必然会向贫民收税。而当时的贫民也是很穷的,如果加税的话,就必然会引起民众怨恨,进而反抗。这对满人来说,是很不利的。

同时,当时的清政府为了自己的权利不被分割,宁愿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也不愿和当时的立宪派分权,这就导致了最后多地起义。进而将立宪派推到了民众那边,那么清政府当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终究会激怒民众和立宪派。

而清政府最后因为自己的私利导致整个国家千疮百孔,最后引起民怨,虽然清政府当时镇压了很多革命军,但是依然还是会有很多的民众起来反抗。同时清朝末期纷乱不断,各路起义军都揭竿而起,当时的清政府实力也是最薄弱的时候,而清政府无疑是只有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