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末期、希腊古典时期的一年。

公元前502年大事记

公元前502年赵鞅改革亩制

《左传》记载晋赵鞅的誓师辞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哀公二年)这说明在战争中立了军功的奴隶,可以摆脱奴隶的身分,成为自由人或半自由人。到了战国时代,秦国采取了商鞅的措施,其中规定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鞅列传》)这也说明立了军功和努力于农业生产的奴隶可以改变自己身分,成为自由人。这样,劳动者的身分也就逐渐起了变化,一部分奴隶变成了半自由的或自由农民——农奴和佃农。奴隶身分的解放和社会主要生产者——农业劳动者地位的变化,意味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向封建制的过渡。

公元前502年孔子欲出仕

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 50岁: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于欲往,被子路阻拦。

公元前502年,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八年,孔子在鲁。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所谓“知天命”指的是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冬,阳虎欲去三桓,谋杀季氏未遂,随入讙(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阳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以叛。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因子路反对而未成行(见《论语·阳货》)。

公元前502年孔子出仕

公元前502年,鲁定公8年,阳货势力大了,勾结季桓子的弟弟季寤与公鉏及等叛季桓子,被季桓子与孟孙氏合力打败,逃往齐国。在阳货叛乱中,季桓子家臣公山弗扰叛于费,召孔子。孔子正想做官,就要应公山弗扰之召。“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孔子明知从叛逆去做官不对,但他要借鸡生蛋,以遂其政治追求。

公元前502年卫国有难

公元前502年,卫大夫王孙贾说:“卫国有难,工商未尝不为患。”(《左传》定公八年)可见这种情况是相当普遍的。奴隶对于奴隶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也可以用“逃亡”的方式,表示抵抗。“臣妾多逃”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从旧奴隶主贵族统治下逃亡出来的奴隶,多半投靠于新兴的统治势力,或依附于新的土地占有者。新兴的统治势力或土地占有者也采取减轻剥削的措施或新的剥削方式,尽力争取劳动人民拥护自己的统治。

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曾参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