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fúlíng zhàcài),重庆市涪陵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涪陵榨菜选用涪陵特有的青菜头,经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的鲜嫩香脆的风味产品。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笋)之一。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涪陵榨菜”于2000年4月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Fuling Zhacai”于2006年4月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涪陵榨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5年1月21日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于2010年1月15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Fuling Zhacai”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10年12月17日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2004年1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涪陵榨菜”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涪陵榨菜的历史

历史渊源

榨菜起源于涪陵。据原涪陵州志《涪州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涪陵县城郊(现涪陵城区洗墨路)商人邱寿安将涪陵青菜头“风干脱水”加盐腌制,经榨压除去卤水(盐水),拌上香料,装入陶坛,密封存放,当年送一坛在湖北宜昌开“荣生昌”酱园店的弟弟邱汉章,邱汉章在一次宴会上将哥哥邱寿安送与的榨菜让客人品尝,客人们倍觉可口,其风味“嫩、脆、鲜、香”,为其他任何咸菜所不及,争相订货。

1899年,邱寿安专设作坊加工,扩大生产,并按其加工工艺过程将其命名为“榨菜”(意即“经盐腌榨制过的咸菜”)。“榨菜”一词从此诞生,这是“涪陵榨菜”之名的起源。

涪陵榨菜从诞生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10余年间,一直为邱家独家生产经营,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其生产工艺才被泄漏并迅速传开,后逐渐形成一大行业,历久不衰。

1931年,涪陵的榨菜加工厂(户)已达100余家。

1940年,涪陵榨菜产量首次突破20万担,其销售市场已形成以上海、武汉为中心辐射南北,并以转销形式出口至香港、南洋群岛等地。

1949年后,随着市场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榨菜的喜爱,涪陵榨菜得到了较快发展,生产规模、销售市场日益扩大,影响与日俱增。

1953年,涪陵榨菜被国家纳入二类物资管理,由中商部直接计划调拨,成为定量供应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军需、出口的主要商品。

1959年和1978年,中商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后两次在涪陵举办全国青菜头种植、榨菜加工培训班,并从涪陵抽派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指导生产,大力发展。从此,榨菜逐渐传到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一些地方。

1995年3月,涪陵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

2003年,涪陵被国家授予“全国果蔬十强区(市、县)”和“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区(市、县)”;

2005年,“涪陵榨菜”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审定。

2008年6月,“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3年,“涪陵榨菜”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认定其品牌价值为125.32亿元。

2014年,“涪陵榨菜”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认定其品牌价值为132.93亿元。

2017年,“涪陵榨菜”荣获“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台湾著名谈话节目《关键时刻》2019年8月一期节目中,财经专家黄世聪说大陆有只股票叫“涪陵榨菜”,但黄世聪错把“涪陵”的“涪(fú)”读成了“péi”。他声称“大陆人吃泡面一定要配榨菜,但最近一段时间他们连榨菜都吃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