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

五颜六色的面团,有的压成饼,有的搓成绳,有的挑成花……在一双灵巧的手中,捏将到一起,要么“蹦”出个孙悟空,要么“请”来个唐三藏,或者穆桂英、杨贵妃也能跃然面前。

捏面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每到过年,甭管城市还是农村的集市,“面人儿”都吸引着孩子们驻足观看,拉都拉不走。一个马扎,一个小木箱,就是这些四方游历的“面人儿”艺人的全部。

“面人儿”是黄河流域民间面花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用来祭祀的花供。及至清代,“面人儿”脱离民俗功用,逐渐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菏泽,古称曹州。“曹州面人”已有上千年历史。面塑名家大多来自城西南的穆李村,此村被誉为“天下面塑第一村”。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中国的面人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捏面人的在北京的庙会上很常见,他们以蒸熟后着色的面团为原料,当场捏成各种戏剧人物和飞禽走兽,惟妙惟肖,这个行当以“面人汤”等最为知名。

捏面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面人艺术的特点有:1、颜色丰富;2、体积教小、便于携带;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经过面人艺人长期摸索,面人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德志面人为“中国的雕塑”。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