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代不像现在,基本上想去哪就去哪,时不时的就可以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坐在家里,动动手机,就可以制定好出游的计划。然而,在古代,出门基本靠脚,路上基本靠走,而且还要背上大大的行囊,住宿及日常用品需要一应俱全。

一、为何出游

游学与游历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不像平民百姓一样受到众多国家政策的约束,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度,从春秋时期,游学与游历就已经流行,全国各地有点能耐的读书人,开始周游列国,周游列国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加阅历,还是一个找工作的绝佳机会。

贬官与流放

在古代,贬官也是斯通见惯的事情,权利斗争的失败者,从权利的核心地带,被打发到一些荒草丛生的地方,例如,苏东坡先生被贬到了遥远的海南,王阳明先生被发配到了贵州龙岗当一个小吏,而且很多人都死在路上。

至于流放和发配,自然由不得自己了,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看清朝的宫廷剧,某位达官贵人一旦被抄家,家眷及族人不是流放宁古塔,就是发配新疆伊犁,话说,不仅路远,生活还极其艰苦,但是还的出发,谁让你倒霉呢。

赶考

进京赶考是众多学子出游的主要原因。自古以来,学子有三六九,贫富差距还是很大的,就像现在的情况一样,有钱的坐飞机,头等舱,没钱的先坐牛车,再坐汽车,再坐火车,一路颠簸,时至今日,上学成了大家出门的主要原因之一了,也算是出游吧。

资深驴友

要说资深驴友,鼻祖是一位人称徐霞客的高人,此人特立独行,传说走遍中国的名川大山。个别的人以此为生,他们会将自己游历的名川大山画下来,标注清楚,哪里有美景,路线是什么样的,注意点什么,然后卖给那些渴望外出的有钱人。不过这类人在古代并不多,尤其是独行侠更少。

做生意

中国以丝绸之路闻名古今,丝绸之路有海上和陆上两条,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亚到欧洲的丝绸之路,极大的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

试想,曾经人流攒动的楼兰古城,各种肤色、风俗习惯的商人,推杯换盏,落日晚霞,眺望远方一望无际的大漠,微风从耳边划过,心境何其旷达,人需要游历,不仅开阔视野,更能感受幸福之所在。

二、交通工具

徒步

在出门基本靠走的年代,一个人的活动范围是很有限的。而且那个年代,还有狐狸和狼,徒步出门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所以很多人都是手里拿着一根传说中的打狗棍。

牛车,马车,骑驴

话说,在古代,马车应该算是高档货了,出门能够骑马或者乘坐马车,必定是有一定身份和经济实力的人,牛车速度很慢,如果马车是现在的汽车,那么牛车就算拖拉机了吧,牛车的主要功能应该是拉货而非驼人。说道驴,骑驴应该是古代部分小资出行的主要选择,相比于马,驴经济实惠,唯一的缺点就是脾气差了点,速度慢了点。

坐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坐船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尤其是在江南,水路四通八达,去哪里坐船都相对方便一些,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船还可以靠岸。

三、吃饭与住宿

吃饭

中国有很多的美食,一部分是专门为出行的人准备的,比如锅盔,比如大饼,比如腊肉,都是很适合外出携带的食品。到清代的时候,出远门的人还会携带一些甜饼,类似今天的甜点。

除了自己携带的食物,路上还会有客栈,“客官,您打尖还是住店?”这是店小二的口头语,打尖就是吃饭的意思,顺便补给一些水和食品,吃完就上路。

住宿

住宿的选择并不多,不会像现在这么方便且可以选择的地方很多,方圆十里八里可能就这一个客栈。除了客栈之外,也可以住庙里,庙里不是免费的,香火钱你总要意思意思的,当然,也有直接收钱的。如果你身无分文,对不起,您只能住在桥下了。

古人的出行跟现在比起来可谓真的是艰难困苦得多啊,但是他们依旧在前进的路上,拥有更多便利条件的你,为何还不出发呢?